分享

校长要成为道德领导者

 木香草堂 2021-11-16

在昨天的文章中,谈到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伦理困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的行政命令和政策变化所导致的伦理困境;二是教师之间道德素养、道德观念的差异而造成的伦理压力;三是家长与教师教育理念的差异所带来的伦理矛盾。这三个方面其实都与校长的教育领导力、以校长为首的校园伦理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的校长应成为伦理型的领导者,成为“道德领导”者,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伦理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美国当代教育管理学家托马斯·J·萨乔万尼经过对教育领导问题的长期研究,提出了学校道德领导思想,在当今教育管理学界有很大影响。萨乔万尼认为,教育管理者领导活动以及校内其他人领导活动的权威来源,是学校共同利益意识及对每个人的良好愿望、承诺与职责。也就是说,道德权威主要来源于教师在广泛享有共同价值、观念和理想时所产生的义务和责任。在以道德领导的学校中,一种清晰的、共享的价值观和信仰变成了一个非正式标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以内化的感受和道德驱动为特征的团队精神。

校长作为道德领导,并不是要求校长做一个完人、圣人、道德典范,它要求校长要有一种对价值伦理的关注,一种对善的追求,一种管理中的伦理导向。它注重重构学校的共同愿景,注重信念、价值观、责任与义务,强调以协作、磋商的方式实施领导,从而向组织成员传达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郅庭瑾副教授对此进行研究,提出作为伦理型校长、“道德领导”者的校长应具备的三个特征,这里概述如下:

1.校长本人的道德特征

一个伦理型的校长,不仅需要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能够在复杂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斗争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而且还需要在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之间表现出更高程度的一致性,成为整个人群的道德典范和行为标竿。

萨乔万尼在论及校长的领导角色转换时提出,“有价值的领导,最终还是那种以不同方式触动人们的领导:开掘他们的情感,呼唤他们的价值观念,回应他们连接他人的需要。”他认为这是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领导”。人的情感需要情感去开掘,价值观念需要价值观念去唤醒,道德行为需要道德行为去感染。而具备道德素质或品质的校长,已经不仅仅是职务意义上的校长和工具意义上的校长。

一个有德而无才的校长至多让学校在原有的水平上停滞不前,难以取得更上一层楼的发展;而一个有才无德的校长则完全有可能将一所高水平的学校带入沉沦的深渊,历经数年艰苦奋斗不能恢复元气。

2.校长为学校所确立和描绘的共同愿景的道德特征

校长为学校所确立和描绘的共同愿景,其中包含或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个价值观念体系,一方面是校长道德价值观的贯彻与落实,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组织伦理气氛。如果校长的道德价值观与学校的组织伦理价值观是一致的,那么这个价值观就比较容易取得学校教职员工的高度认同与积极追求,校长对于学校成员的影响就比较容易取得实效,并且长久保持。

如果校长为学校发展所确立的共同愿景,符合大多数人心目中的道德价值标准,那么就能够自然而然转化为群体中大多数人内心的愿景,并继而转变为实践中的强大力量和自觉的行为追求。一个只能被校长个人宠爱却无法走进每个人内心的“愿景”必定是孤独的、寂寞的、遭受遗弃而不被青睐的。

3.校长决策方式的道德特征

校长的决策方式的道德特征,也就是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进行决策时的合道德性,或者叫道德决策。学校管理中各项结果的产生都是由决策产生的。学校中的道德行为或者不道德行为的产生也与各种符合道德的决策或者违背道德的决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决策是否道德一方面指的是决策结果,也就是学校管理中所形成的政策、制度、意见、办法等是否道德;另一方面指的是决策过程,也就是形成和产生政策、制度、意见、办法等的程序是否道德。只有决策方案和决策过程都符合道德标准的学校管理决策,才是道德的学校管理应有的实践形态,才是伦理型校长应当贯彻实施的决策行为。

郅庭瑾的这篇文章题为《成为伦理型的校长》,是一项研究的成果报告。我这里仅仅摘取了这篇文章中的一些核心观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网上查阅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