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瓶器型十类样式群

 liangdatushu 2021-11-16

梅瓶,也称经瓶,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用途为酒器、花器。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品种多样。宋代各地瓷窑都有烧制梅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梅瓶最初用来盛酒或其它液体,宋时称“经瓶”,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因其造型挺秀、俏丽,被认为是天下第一器型。

“经瓶”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宋代皇家的经筵制度有关。所谓经筵,就是皇帝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每次讲完经后,作为学生的皇帝要款待老师,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经瓶”。

后来,瓶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文人喜欢用它插花,由于它的口很小,与瘦骨嶙峋的梅枝正好相配,插一枝梅花显得特别雅致,所以就有了现在的名字“梅瓶”。

从隋至清(581~1911年),历经1300多年演变,梅瓶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器型样式,在《中国梅瓶研究》中,以器型分类与历史演变两个角度清晰展示了这种变化。

根据梅瓶的口部、颈部、瓶身、足底等形式特征将中国梅瓶器型分为十类样式群,每个样式群又细分为数个或数十个样式。

梅瓶器型十类样式群:

第一类样式群:以折沿凸环小口为标志。

第二类样式群:以小撇口或小侈口为标志,口唇以圆唇、卷唇为主,也有较薄的尖唇,颈部以束颈为主。

第三类样式群:以盘口为标志,颈部包括无颈、束颈和柱颈。

第四类样式群:以梯形小环口为标志,颈部分为无颈、束颈、短柱颈。

第五类样式群:以横展平沿环口为标志,颈部以较长的柱颈为主。

第六类样式群:以折沿窄唇口为标志,绝大多数为小口。

第七类样式群:以直口为标志,唇部分为圆、方,柱颈由短变长。

第八类样式群:以出节小口为标志,颈部包括束颈和柱颈。

第九类样式群:辽晚期至元代的鸡腿瓶。

第十类样式群:以腹部和足部间呈现明确向内转折的饼形足和圈足为标志。

梅瓶历史演变:六个阶段

从隋至清,几乎每个时期都会有数十种梅瓶样式并存,尤其是在宋代,多达58种样式,即使是到清代样式趋同化,也仍多达22种样式。不过,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梅瓶也呈现了一定的阶段性时代特征,这个演变历程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隋唐时期。此为滥觞期,样式比较单一,只有以折沿凸环小口、小撇口为标志的第一、二两类样式群共4种样式。集中分布于关中、河南这一中原核心区。

第二阶段:五代、北宋、辽时期。梅瓶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所有样式都出现了,本体性功能确立,礼仪性和审美性不同程度体现,以器型为主,装饰为辅。

北宋最流行的样式是小撇口和盘口为标志的第二、三类样式群梅瓶,也是北宋发展最充分的两个样式群。

辽代梅瓶整体偏瘦高,最有特点的是第九类鸡腿瓶和第四类的梯形环口瓶。瓶身上部圆鼓,下腹斜收并略有内曲、整体细长高挑而重心极不稳。

总体来看,宋辽时期的梅瓶总体数量和器型样式要比滥觞期的隋唐时期丰富得多,由于政治分裂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宋与辽是单独发展的,中原地区是梅瓶演变最活跃的地区,南方主要受中原地区影响,初步显示出一些特点。

第三阶段:南宋、金时期。南北风格有别,各自进入一个兴盛期。

金代的梅瓶样式极为丰富,除了以出节小口为标志的第八类样式群以外,其他九个样式群都有涉及,共55种样式。

最盛行以梯形小环口为标志的第四种样式群,以折沿凸环小口、小撇口、盘口、横展平沿环口为标志的第一、二、三、五类样式群也是主流。整体来看,偏丰满的高体,轮廓饱满圆曲,分为两种主要体态:一种是下腹斜直下收,挺拔沉静;一种是胫部呈束腰状,接外撇的喇叭形隐圈足,丰腴妩媚。

南宋梅瓶涉及七类样式群,20多种样式,着重于以盘口、梯形小环口、折沿窄唇口、直口为标志的第三、四、六、七类样式群,样式选择继承北宋南方梅瓶的流行样式。体态多倾向于丰体,追求“端庄丰满”,尺寸也相对比较整齐矮小,以20~35厘米最为常见,与北方梅瓶丰瘦高矮差异极大的状况构成鲜明对照。

第四阶段:元代。在世界文化交流大格局中,梅瓶出现统一性特点,分化则存在于器型和品质的差距。

元代北方最流行的是以小撇口、梯形小环口为标志的第二、四类样式群,南方流行以折沿窄唇口、直口为标志的第六、七类样式群,形成南北二元格局,共52种样式。

北方梅瓶在北方各大名窑陆续衰弱的背景下,其样式着重对金代的继承,缺少创新,最突出的形式变化又给人一种奇怪和不适感,意味着北方梅瓶在元代开始走下坡路。而南方梅瓶在三大名窑持续兴盛的基础上,沿着南宋时确立的基本方向,灵活融入元代特有的新内涵,样式不断调整创新又不失度,在适中、沉稳、文雅等传统格调中,兼容气势磅礴,气度宏伟的新风尚,迈上新台阶。尤其是元代晚期景德镇的青花梅瓶体现了时代高度。

第五阶段:明代。以小撇口、盘口、折沿窄唇口、直口为标志的第二、三、六、七类样式群成为主流,共43种样式。比元代少了9种,梅瓶样式繁衍进一步放缓;南北方梅瓶所处地位发生逆转,南方梅瓶样式占绝对多数,景德镇成为核心产区;功能结构进入质变后期,明显转向了礼仪性和审美性。

明早期在景德镇设立御窑,采用小撇口的梅瓶样式;明代中晚期与陶瓷史上官民竞市的局面相一致。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烧造了高水平的梅瓶。永乐、宣德时期的梅瓶极为相似,极为流行一个样式:规范化的小撇口、束颈,颈肩过渡柔和,圆宽肩,上腹鼓,下腹斜收,胫部内曲,足部直立或微撇,极浅的平底隐圈足。

第六阶段:清代。梅瓶全部出自南方窑口,共出现过22种梅瓶样式,以撇口、束颈为特征的第二类样式群就占了12种,表现出特征趋同的时代特点。御制官样主导了清代梅瓶的审美趣味,小撇口、束颈、宽肩、鼓腹、下腹斜收、胫部内曲或呈束腰状、胫足部直立或足部外撇,成为清代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梅瓶样式。

清代梅瓶作为纯粹的陈设器,单一的审美功能使器型走向完全艺术化的形态,在明代基础上进一步精致化。

经过千年演变,梅瓶被收入各大博物馆中收藏,出现在当今各大拍卖行中,但是作为传世珍品早已成为了藏而不用的古玩在存世的梅瓶中,除了牡丹纹装饰外,常见的还有以缠枝花卉、折枝花果纹和穿花龙纹等图案装饰的梅瓶。

那么近十年,在一些主要拍卖行中,因为所处年代和装饰纹样的不同,梅瓶的拍卖价格也不尽相同。不少经典器型不乏拍出破亿价格。

如2011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了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当时以1.6866亿港币成交。由此不菲的拍卖价格足以见梅瓶之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