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文学关注非遗:长篇报告文学《生命的螺旋方式》连载之六

 拙诚斋 2021-11-16

四、糖葫芦的酸甜苦辣(一)

当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回顾曾经的岁月,糖葫芦既是一种口感酸酸甜甜非常可口的物质的商品,又是一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符号,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说,小小一串糖葫芦承载着我们美丽的乡愁。

对于生活在1980年代的刘进潮们来说,卖糖葫芦还是他们谋生的活路。

同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伴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糖葫芦重新酸酸甜甜地走进城乡人们的生活。这一时期,更多的“四旧”还在蛰伏,等待春的惊雷。刘进潮祖上世代传承的彩绘泥塑手艺也是。此一时期,刘进潮的心里大概只有糖葫芦,而没有泥塑。

但是,决定离开建筑队而把目光盯在了卖糖葫芦上的刘进潮,需要迈过一道坎,就是首先要学会熬糖稀、做糖葫芦。相对于卖糖葫芦来说,这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环节。但是,在那一时期,由于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个人经商还没有完全放开,卖糖葫芦的人还不多,做糖葫芦的技术自然也象许多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一样,刚刚开始有机会复苏,在刘进潮家所在的薄板村,只有“货郎门”一家会做糖葫芦。

刘进潮的山亭口音很重。他告诉我在他们村里只有“贺郎门”一家会做糖葫芦时,我是立刻就知道他所说的“贺郎”,就是“货郎”。但是“货郎门”的“门”是什么意思,我就有些茫然,专门提出要刘进潮做了一些解释。

“货郞”在山亭、滕县民间发音作“贺郎”,货郎门的“门”,大概是指“家”的意思。

用现代语言说,“货郎”就是行商。在漫长的农耕文化时期,不单是物资生活不丰富,就是物流、店商经济也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货郎”一行,相对满足了广大城乡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每每说起“货郎”,就会想起我小时候也曾经经历过的一种场景:无论城乡,无论大街小巷,只要你的耳畔突然响起“嘣、嘣,嘣嘣嘣嘣嘣嘣”的声音,所有的人就都能知道这是货郎手里的货郎鼓发出的声音。货郎鼓的声音就象是队伍上司令员发出的集合命令,于是,大小街道两旁大大小小的门洞里,立刻纷纷箭射出一个一个半大不小的孩子,他们迅速围拢满面笑容的货郞和他的货郎担子。

一般情况下,货郎使用的都是挑子,前后两个木箱,箱子里自然装满着东西,前头箱子的上面,会摆放着一些醒目招人的东西,比如糖葫芦、面人、糖人。在山亭,也有用独轮车的。至于货郎的箱子里都会装些什么东西,所有的货郎都是唱出来的。

著名歌唱家郭颂就有一首《新货郎》歌:

打起鼓来,敲起锣来哎,推着小车来送货,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阿!…………有文化学习的笔记本,钢笔,铅笔,文具盒,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扎的线围脖.穿着个球鞋跑地快,打球赛跑不怕磨.秋衣秋裤后头垛,又可身来,又暖和.小孩用的吃奶的嘴呀,挠痒痒的老头乐,老大娘见了我呀,也能满意呀!我给她带来汉白玉的烟袋嘴呀,乌木的杆呀,还有那睁碧瓦亮的烟袋来阿呀.…………老大娘一听抿嘴乐呀,心思货郎的心肠热.我想买的东西你车上没有阿!大娘我工作在托儿所,给孩子做点针线活,这孩子一多没管住呀.把我的镜腿给掰折,我能描龙,能绣凤.离开花镜就没折,常把鞋里当鞋面,常把鸭子当成鹅.阿老大娘不用再说了哦,我明白了,您是上了年纪眼食弱,想买花镜不费事呀,得等到明天风雨不误送到你们那个托儿所,还给您捎来那眼镜盒呀!…………金色晚霞照山坡呀,货郎我推着空货车,乡亲们亲亲热热送到村子口啊.送货不怕路途远,翻山越岭过大河.站在桥头四下望,是珍珠玛瑙挂满坡.苞米棒子金闪闪,高粱带点红似火,大豆结夹的里嘟喽蜜,气死风的谷穗压弯了哥,水库的鲤鱼直打漂,鲑呱乱叫那是鹅,清汤瓦舍南山下,哎,那是啥时候又添了一个变电所哎,货郎我越唱越高兴哎,底脚板好像登上了摩托车来哟哦...唉...

郭颂的这首歌叫《新货郎》,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演唱红火起来的,也为一个曾经的职业留下美好传记。有新货郎歌,自然过去时代旧货郎们就有旧货郎歌。

“拨浪鼓,摇得欢,乡亲们听我来宣传。走街串巷小推车,货郎送货到门前。小人书故事连,看完这篇看那篇,《三国》《水浒》《杨家将》《杨三姐告状》《窦娥冤》。尜尜尖,弹球圆,扑克冰耙滚铁环。铅笔尺子文具盒,先生记账有算盘。帽子围脖棉手套,布鞋袜子皮坎肩。针头线脑老花镜,锥剪扣袢绣花线。发卡发网梳头拢,红头绳儿小银簪。锅碗瓢盆切菜刀,暖瓶茶壶小瓷碗。痒痒挠,掏耳勺,雪花膏儿好搽脸。烟袋杆儿烟袋嘴,煤油洋火样样全……”

货郎一般身兼双职,他们还回收“废旧”,俗话叫“收破烂”。也可以以废旧换他货郎挑子上的任何货物。他们也有歌:

乱头发,塑料底,干鸡毛,牙膏皮,都拿来换针换线,换卡子,换别针……

“破铺襂,烂套子,小孩戴的破帽子,穿毁了的(个)袜腰子,带坏了的(个)手套子,都能拿来卖钱。

薄板村“货郎门”家的糖葫芦一直是独门生意。做糖葫芦的技艺与刘进潮家祖传彩绘泥塑技艺一样,是独门秘籍,肯定不会外传。

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农村人的眼界和思路也在不断开阔,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知道,除了种地的靠天吃饭,他们还有另外许多可以挣钱养生的活路。

因为卖糖葫芦能够挣钱,瞄上它的肯定不只刘进潮一个。就在刘进潮开始动心卖糖葫芦而为求艺无门发愁的时候,村里出现了第二家能够做糖葫芦的。刘进潮告诉我说,这第二家会做糖葫芦的是刘进潮的刘姓本家,那家里有人在外面矿上工作,有机会结识了城里一个卖糖葫芦的成为好朋友,得到了那个朋友的教授,学会了做糖葫芦。但是虽然是本家,刘进潮想学,人家也不会教。实在没有办法了,刘进潮父子俩决定自学。

(熬糖。摄影:刘大郡。

在当时年代,白糖还是奢侈品,相对于一般性日常食品,白糖的价格还是很高的,在尚且还要为温饱而努力的乡村普通人家都还不太舍得买白糖。为了学会熬糖稀做糖葫芦,刘进潮父子也顾不得了。他们知道自学技术的难度,为了过熬糖稀的难关,他们狠心咬牙一次买了几斤白糖,关上门自己在家自学起熬糖稀、做糖葫芦来。

熬糖稀的事理容易明白,就是在铁锅里放上一定量的糖和水,用文火慢熬,到一定程度,糖熔化于水,变成十分粘稠的糖稀。但是,具体操作过程中,多少糖加多少水,就是第一个难题。然后便是最关键,如何掌握糖稀的火候,这可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至极的难题。刘进潮告诉我,熬糖稀有一个说法,就是“稀了粘,过了苦”,要做一串好的糖葫芦,糖稀要熬的正好,粘出糖葫芦来,那糖一咬嘎崩脆。刘进潮告诉我,他至今还能够记起父子俩熬的第一锅糖稀,看到锅里水和糖已经充分熔在一起,并且开始冒大泡了,惟恐熬过了,父子俩就赶紧把锅从灶上移开,拿了事前串好的山楂就粘上了。结果是糖稀没熬好,在山楂串上挂不住,滴滴拉拉直往下淌。

于是,只好继续第二锅。又熬老了。

到了第三锅又熬过了的时候,刘进潮父亲的爆脾气又上来了,拎起熬糖稀的锅就扔到了大门外。

(串山楂。摄影:刘大郡。)

与父亲相比,刘进潮显然更有定性。他默默捡回铁锅,继续按照听来的经验和前面积累下的教训,重新开始新一轮的试验。

在刘进潮这里,我们可以用上一句俗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二十多天的反复实验,也说不清楚浪费了多少糖了,刘进潮父子俩竟然能差不多熬成糖稀,做出来的糖葫芦也像模像样的了。

刘进潮专门告诉我说,熬糖稀看火候,一是看冒泡,一般是先冒大泡,这时候还欠着火候,等过一会冒出细密的小泡了,大概也就行了。另一个是看糖色,白糖化在水里还是白的,经过一番熬制以后,开始变黄,颜色会逐渐变深,熬过了的时候,糖的颜色会发暗发黑,吃在嘴里会是苦的,恰到好处的是从浅黄变深黄的过程中。这全是经验,全凭眼力。

不等熬糖技术完全成熟过关,刘进潮和他的父亲就扛起糖葫芦,开始了一种全新的背井离乡的谋生生活。那一年刘进潮刚过十九岁。

他们最初选择的是鲁南苏北。这些地方离家不远,乡土人情生活习惯相似,要更容易一些。

漫无目的。

刘进潮他们出门卖糖葫芦,代步工具是每人一辆自行车。他们不会选择坐车,也不可能,因为他们卖糖葫芦是要不住脚地在四乡里游荡的,必须有一辆自行车始终伴着。对于他们来说,自行车既是交通工具,也还是家。除了赶路以车代步,就是到了一个地方卖起糖葫芦,自行车也就是他们的货车,它所负重,自然节省了人力。另外,关键是每每换地方,自行车的后座上、前大梁上,都会满满地堆着挂着,布袋装的山楂、熬糖稀的锅、粘糖球的铁鏊子,还有生活必须如被子等,甚至插糖葫芦的杆子,都必须一车走。把这些东西放上车本身就是技术活。放了这么些东西还要骑上走,就更是技术活。难为了刘进潮们,从此开始了每天这般像风筝一样漂泊在外地走街串巷。

(刘进潮重温卖糖葫芦的生活。摄影:冯金秀。

但是有一根线牵着他们,那就是山楂,产自家乡的山楂。

离开山亭,所到之处就多是平原地区,粮食作物容易高产,果树却很少。更何况家乡盛产山楂,自己不用就还得考虑要卖,何况在外地买山楂是要花钱的。就为这,刘进潮他们无论跑多远,只要山楂卖没了,就立刻要返乡带山楂回来。无论多远,全靠双腿骑一辆自行车。

他们的生活也很有规律。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转移的时间基本上都是黄昏后,骑车走夜路是常事。每到一地,都是找当地最便宜的马车店住下,几个人挤在一个屋里,无所谓,重点是要支的开锅。别以为卖糖葫芦是一项多么简单的活计。刘进潮他们赶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虽然一路劳累,但是也顾不上休息,晚上睡觉之前要为第二天准备卖的糖葫芦备料,洗山楂,串山楂。当时,为了省出每一分钱,连串山楂的竹签都是他们自己做的。也就是说,他们每天晚上的工作除了洗山楂、串山楂,还要在当地买一些竹子,然后用砍刀制作串山楂的签子。每天串山楂到很晚,然后经过短暂的睡眠,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熬糖,最终做够可以卖一天的糖葫芦才可以出门。这样的过程,说来简单,也不是力气活,但是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工作时间的延长,自然就占用了休息的时间。卖糖葫芦的辛苦其实绝不亚于在家里种地。你可以想象你自己长期得不到足够睡眠的状态,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然后是一天的风吹日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