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医道之十:肚脐眼的奥秘

 野狐中医 2021-11-16

内丹家称脐后肾前,为下丹田,意为炼精化气的地方。这里化的“气”,和中医讲得“真气”是不是一回事儿,我们先搁一边儿,但是显而易见,这种思想和《难经》中的“脐下肾间动气”如出一辙。

两者都不约而同强调了“脐”这个部位,这是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肚脐十分重要,是人体的“北天极”所在。北天极是日月星辰运转的轴心,是天地化生万物的地方;而肚脐是人通过脐带和母体相联系的地方,正是通过脐带的滋养,人从一颗小小的受精卵,发育成为一个新生儿。两者共同具有“无中生有”、“生生不息”的特征,因此,成为了一对“类象”。

肚脐还是人体经络的一个穴位——神阙。说实话,阿伟哥对这个名字曾经百思不得其解。按说中医穴位,命名都有寓意,带“神”字的穴位很多,比如:神门、神道、神堂、神封 、神藏、神庭、本神 、四神聪等,这些穴位不管是隶属于哪条经络,无一例外,都和心或脑袋有关,这也符合中医对“神”的认识——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
只是这个“神阙”的名字显得很突兀,在肚脐眼的位置,与心和脑袋八竿子打不着,为什么也叫“神”呢?
阙,是古代的一种导引性的标志建筑,多设在城市、宫殿、祠庙、宅第等前方,称为门阙。神阙,自然指“神”出入的门户,莫不是古人认为这个部位是“心神”出入的地方?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阿伟哥好久,直到阿伟哥读到《灵枢·本神》的时候,才突然恍然大悟,原来此“神”非彼“神”,两者说得不是一回事儿。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这短短的几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是中医依据“类象”的原理,建立的中医“人体胚胎学”。原文不长,阿伟哥一字一句地解释一下: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天地交合而生万物,父母交合而生人,这是一对“类象”。所谓“德”,就是规律,也就是古人说的“天命”;所谓“气”,就是构成形体的物质基础。天德地气,犹言父精母卵。母亲的卵子就是胎儿形成的物质基础;生男生女老爷们说了算,可以看做这是父精带给胎儿的“天命”。两者的结合,就是所谓“德流气薄”。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新的生命来源于“精”,这个“精”指天德地气,也指父精母卵,两者结合,古人称“两精相搏”,结合之后,就产生了一个新东西——神。
点来了,这个“神”是不是中医理论中的“心神”呢?
在这里,阿伟哥要插一句题外话,中医理论之所以被人诟病,认为“不科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中医名词概念的混乱。当然,客观原因是由于古文字的言简意赅和一词多义,另外,也因为“类象”思维的广泛应用,导致不同领域的事物混杂在一起,搅成了一锅粥。如果不能用“类象”思维去分辨和还原,自然就会各生歧义,混乱不清。
显然,按照“类象”思维来看,这个“神”不可能是“心神”,因为,父精母卵一结合,马上产生“心神”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心神”的类象级别。
既然,这个“神”不是“心神”,那么,它是什么?

有的时候,想一想真的很神奇——父精和母卵如果不能相遇,它们会按照各自的规律去凋亡,而它们一旦相遇,合为一种新东西,这个东西马上具有生生不息的特性,按照已经编辑好的程序启动生命的历程,这种神奇的东西,或者神奇的力量,还不能称为“神”吗?

《易经》告诉我们:“阴阳不测谓之神”。在合二为一,一分为二的过程中,这个混沌未分,微妙难测的“原点”,就是“神”。

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了——神阙穴,不是心神出入的门户,而是生命孕育的原点,这才是古人将肚脐称为“神阙”的本意。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物物皆有一乾坤,新生命产生后,就会开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生命进程。

在两仪这个级别上,生命分为了“神”和“精”两个“类象”,在四象这个级别上,生命分为了“神、精、魂、魄”四个“类象”。当然,这个级别的“神”和前面的“神”概念不同,已经是“心神”的意思了。

孔颖达说:“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所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孔颖达的话如果用现代医学来理解就是:魄主管与生俱来的、本能的、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如非条件反射活动、植物神经反射以及各种感器的粗略感知功能;魂则和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如思维、想象、评价、决断和情感等相关。

心神、肝魂、肺魄、肾精(志),再加上一个“脾意”,就是中医利用五行对人类精神活动的分类了,依然没有跳出“类象”的圈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