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用 《联律通则》讲义稿--格律“从宽”

 书城快剑斩蛟龙 2021-11-16
   出 处:廊坊楹联协会讲座

主讲人: 沈  秀  格

讲座时间:2010年8月14日

讲座地点:廊坊市老干部局三楼

 
      非常高兴有机会能与大家共同温习《联律通则》的有关内容。我先抛一块烂砖头,希望能引出纯洁无暇,玲珑剔透的美玉。

《联律通则》为了与古人对偶理论及实践相接轨,针对与“基本规则”并不吻合的许多常用的传统对偶修辞格,从修辞学角度制定了第二章“传统对格”,主要集中在第七条。“通则”讲: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修辞对格,即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一,字法中的属对格式。

1,叠语对:“叠语”是一个字在句子中间(包括单句联的上下联以及多句联两句之间)重复使用。介、连、助词类的虚词这样用很常见。叠语对是指句子中间相对应位置的词语的重复使用。如下联: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其中“而”字在上下联中间虚词相对,这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上联中两个“大”字,下联中的两个“山”字都在句首,叫做首叠。因为只有一个字相叠,也叫一叠;上联中的“千古”两字,下联中的两个“一人”在句尾,所以叫尾叠。,因为叠了两个字,所以叫二叠。如果一联超过三叠,则会与对仗要求差距较大,音律失调严重,虽有趣而不美听,只能归入巧趣之列。我们再看《楹联丛话》一书的联例:

罔谈彼短,我亦有短;

靡恃己长,人各有长。

此联的上联句脚是两仄收尾。表面上看是违背了平仄交替的规定。因为相连拼节符合一个音步,所以并不是什么问题,单边两句脚收于“平仄”或“仄仄”都可以,都是对的。但三句以上的多句联之句脚,同仄或同平最好别超过三个,到了四个,音步韵律就不和谐了。

2,嵌字对:这里主要指常用的嵌名联。嵌字联的格式是很多的,单以七言联讲就有七唱之多。嵌字成词,在词性对品方面要求就不十分严格了。当然词性相同更好。例如:西藏清朝的倾多宗衙门的联:

博览山川,虽此区僻处蛮荒,今得拓开增地利;

窝成安乐,愿众生习除猤狉,永教遵化附天朝。

此联以鹤顶格嵌入“博”、“窝”二字,为当时倾多宗一带统称的地名。我在给小孙子起名字时,曾以凤尾格嵌入名字写过一副联,在这里作为例子请联友雅正。

身在皇宫不作冠;

职谋朝阁愿为臣。

联中“冠、臣”二字分别嵌在句尾,所以叫凤尾格。

再如汉中饮马池联:

神龙时作苍生雨;

饮马常怀赤地风。

此联虽然词性不同,但它却句意切题。只要把“神龙”、“饮马”当整体专有名词看,就没有必要逐字凿然在律了。

3,衔字对:即一个字衔着一个相同的字。   

例如下面的两副联:

                              (1)      

无锡 锡山 山无锡,

平湖 湖水 水平湖。

常德 德山 山有德。

长沙 沙水 水无沙。

以上两联是把两个分句紧密地缩合成一句,朗读时要在两个字之间作停顿,不能把两个字当作双音节词来读。

我在学习过程中,也练习着写了一副衔字联:

有 意 栽 花 花 不 馥 ,

无 心 育 柳 柳 成 荫 。

此联中“花”字和“柳”字为衔字。

二,音法中的属对格式。

1,谐音对: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不同字的特点来构成表里不同的两层意思。例如: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此联中渋及到历史上的四个名人。鲁肃三国时期东吴的文官;萧何是东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的文官;狄青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大将;樊哙是汉高祖刘邦的名将,被封为舞阳侯。四个人的名字全都是用的谐音。还有一种情况是借音。如下面一联:

曾经沧海千层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

此联上联中的“沧”使用了借音。是借代表颜色的字“苍”的音而用的,以便于与下联中的“黄”字相对。

2,借义对:是利用汉字的词语有同音同形而多义的特点,字面为一义,实指为另一义。而撰写的楹联。例如下面的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联中“合肥”是地名,含有“合该肥己”之意。常熟亦为地名,含有“经常丰收”之意。实指李鸿章、翁同和两个人。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是晚清时期的重臣。他掌政40多年,是一个嗜财如命的人。上联的意思是,合肥出了李鸿章这么个宰相,天下的人都穷了。讽刺李鸿章横征暴敛,贪得无厌。

翁同和,江苏常熟人,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瓶庐居士。1856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是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历任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臣。中法、中日战争中是主战派,支持变法维新。和李鸿章在政治上是死对头。1898年被慈禧削职回籍过隐居生活。下联的意思是说,因为常熟出了个大司农翁同和,所以尽管世间其他地方荒凉薄收,但常熟仍然是经常丰收,这是对翁同和为人正直、清正廉洁的褒奖。此联就是采用了借义的手法。(古时户部尚书就相当大司农的官职)

3,联绵对:是属于传统对格。《通则》第三章第十一条中强调了此类对格为词性相对要求放宽的一种。联绵词又分为:

(1)“双声联绵”,指两字的声母相同。如:“战争”、“卡酷”。

(2)“叠韵联绵”,是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宛转”。

(3) “非双声非叠韵”连绵词。是指两个字既不同声母,也不同韵母。如:“葡萄”、“玻璃”。

(4)“既双声又叠韵”的联绵词。是指两个字既声母相同又韵母相同。如“划画”、“糊糊”,就是用玉米面做的粥。

                               (2)

 请看下面的联:

宛 转 通 曲 径 ,

玲 珑 得 壮 观 。

上联中的“宛转”是叠韵联绵手法。下联中的“玲珑”是双声联绵的手法。两个联绵词为动词对形容词。

再看下面的联:

凤 冠 珠 闪 烁 ,

猤 带 玉 玲 珑 。

上联中的“闪烁”和下联中的“玲珑”都是双声联绵,同样是动词对形容词。这就说明在联绵词相对时,词性相同更好,允许词性不同,词性不对品是有根据的。

三,词法中的属对格式。

1,互成对:是指把同类单字连用,然后相对,称其为互成对,而不称其为自对。例如

下面的联:

   日 月 光 天 德 ,

   山 河 壮 帝 居 。  

此联中同类字“日、月”对下联中的同类字“山、河”这就叫互成对。

再看下面的一副联:

我 辈 复 登 临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 ;

大 江 流 日 夜 ,此 心 常 与 白 欧 盟 。

此联上联的“登临”与下联的“日夜”成对,就是互成对。可以看出这是动词和名词相对。这就说明互成对对词性对品的要求也是放宽的。

2,交股对:是指两个词语在上下联中位次交错相对,而不以位次对应来衡量。

例如黄鹤楼联:

   曾 是 当 年 觞 月 地 ,

   而 今 又 作 上 台 人 。

此联中上联的“曾是”与下联的“又作”对,上联的“当年”与下联的“而今”对,它们是交错相对的。

3,转品对:转品也就是转类,是指凭借上下文的条件,临时转换词性而用。例如下面的联:

 解 衣 衣 我 , 推 食 食 我;

 春 风 风 人 , 夏 雨 雨 人 。

此联为集句,用了“衣、食、风、雨”四组重字。联中四组重字后面的“衣、食、风、雨”是名词临时转为动词使用。此联当名词转为动词使用后,其读音都要变成去声。

四,句法中的属对格式。

1,当句对:是指本句内词语自对。推而广之,多句联的上联或者下联内,如果是单边句际之间相对,也叫当句对。例如柳侯祠联:

山 水 来 归 ,黄 蕉 丹 荔 ;

春 秋 报 事 ,福 我 寿 民 。  

此联在上联中“黄蕉、丹荔”两个偏正结构相对。在下联中“福我、寿民”两个动宾结构相对,都是当句对。

2,流水对:也叫做串对、走马对。出句和对句在语意上,语流贯通,上下联是相承相接的,是不能随意颠倒的。

例如下面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联:

                            (3)

   欲 穷 千 里 目 ,

   更 上 一 层 楼 。

此联的上下联是条件关系。要想看的更远,就必须更上一层楼。

再如岳麓书院的联:

   直 登 云 麓 三 千 丈 ,

   来 看 长 沙 百 万 家 。

意思是说,我直登云麓三千丈高,为的是来看长沙百万人家。只有登高才能远望,其顺序不能颠倒。

3,鼎足对:鼎足对也叫三铛(读zheng音)对,铛同“鎗”,亦三足之器。鼎足而三,以一出句两对句来解释。历史上已经成为对格之一,它不是今人的发明,自古早已有之。如元朝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三个句式都是一样的,是以排律的形式写的。前三句的作用是衬托出后面的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心境。第四句是不能入格的。前三句是地道的鼎足对。鼎足对还有“并足、套足”之说,属于鼎足对中的小类。并足是三个平行并列句排在一起,不论顺序;套足则是一个句子套着一个句子,三句不能颠倒。在楹联创作的实践中,往往以鼎对鼎用的较多,真正三句成独立一章的是极少的。

如传世名联:

花 好 月 圆 人 寿 ,

时 和 岁 乐 年 丰 。

此联上联中的“花好、月圆、人寿”是上三足,下联中的“时和、岁乐、年丰”是下三足。这是一副典型的以鼎对鼎的鼎足对。

   再如跨越明清两代的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青主的联:

竹 雨 松 风 琴 韵 ,

茶 烟 梧 月 书 声 。

属于并足对,因为它的顺序可变。如果把它变成“琴韵松风竹雨,书声梧月茶烟”既不违律,也仍然是典型的鼎足对。其意思一点也不会改变。

关于《联律通则》第二章传统对格中第七条的内容就说到这里,若有错误诚请诸位联友指正。

《联律通则》第二章讲义稿--格律“从宽” - 无求 - 无求的博客

博主按:我在听课的学员里是年龄最小的。估计有几个学员的年龄有我年纪二倍那么大了《联律通则》讲义稿--格律“从宽” - 无求 - 无求的博客。沈老师自己不会打字,讲义稿是他女儿帮助他整理的,我爸爸特意去他家要来的。放这里一则为了自己看着方便,也许还能给爱好楹联的朋友提供一些资料。这正是博客的益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