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个思维模型,打破认知偏差,让你实现爆发式成长(上篇)

 竹隆居士 2021-11-17
文章图片1

如何学习那些优秀人士的思维模式呢?

或者说,那些优秀的人,通常都会具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型?

《学会成长:爆发式成长的25个思维模型》一书的作者粥左罗提到:

我们的成长速度决定了人生高度,我们可能使了很大的劲,可就是很难上升一层,主要还是自己的思维出了问题。

同一件事思维认知不同的人做,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有时候成长速度赶不上别人,不是技能、情商的问题,而是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作者提出了25个思维模型,我会把作者书中的内容浓缩成两篇文章,上篇先给大家分享13种思维模型,包括不同的思维差异、反思以及怎么获取。

你不必按照顺序来阅读这篇文章,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阅读某种比较关心的思维模式,也是没问题的。

全文4500字,用时2.5分钟,先点赞收藏吧~

文章图片2

80%的人存在自我认知偏差。

比如:我们工作无法升职,得不到重用,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有关系,**会怕马屁,我不屑这么做,我实力还是有的,只是运气不好。

这就是认知偏差。

就好像跑步,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在同一起跑线,必须按着线跑,但到了社会不管你怎么跑只要到了终点就行。

结果是:有的人开车、有的人坐飞机、有的只能靠两条腿。

我们要认识到这些问题,我们就不能一味安慰自己:我体力好,他们作弊而已,我凭自己本事,不屑跟他们比。

我们很多时候努力工作努力挣钱,就是为了能跑到人生的顶端。

我们应该跟他们比,发现自己的问题,不能一直活在自我麻痹的世界里,沾沾自喜。

达克效应认为,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我们总是很难意识到错误行为。

这种“虚幻”的认知偏差,往往会阻碍到一个人的成长。

文章图片3

为什么要学这么多方法论呢?

因为理论是获取认知最快的办法。

我们除了工作,很少有其他刻意学习的经历,所以只能从工作实践中得到知识和认知,这也就导致我们进步很慢。

因为只能做一份工作,只能深耕一行,那其他行业知识怎么来呢?

只能通过大量的学习。

我们的认知基本固化,那要怎么改变呢?

只能不断吸收新的思维模型,碰撞自己的想法,然后撞出来不一样的东西。

继而改变认知偏差,实现成长。

所以,那就先静下心看看这篇文章吧,相信会给你“恍然大悟”的灵感。

文章图片4

筛选思维。

先说2个关键词汇:

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机会成本。

①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不知道怎么选择,或者觉得选择太多更怕失望,所以大多数是碰上什么就选什么。

筛选思维是我们要从足够多的备选中选择最优解,而不是佛系选择。

比如找工作利用筛选思维应该是:

我把目标企业都列出来,把目标岗位要求都总结出来,然后完善简历,寻找面试机会比如熟人推荐,不断复盘,从中选择自己最想去的公司。

而不是:一张简历走天下,也不更新,然后把简历挂在网站上,等着企业电话,随便面试两家差不多就入职了。

千万不要用战术的勤奋去弥补战略的懒惰,筛选思维就是要我们在一开始,就把方向选好。

因为任何选择都有代价,不做选择的结果往往都不尽人意,而且代价最高。

②机会成本。

比如我们在这家公司混了3年,失去的不是沉没成本,因为曾经的付出在未来的工作中肯定能用到。

重要的是机会成本。

我们在这呆了3年,就失去了选择其他公司的机会,我们在这拿6000工资的安逸,就失去了有可能拿到10000的机会。

③那怎样构建筛选思维模式呢?

心里定一条标准,有取舍。

比如看电影只看豆瓣评分9分以上的,买网课只买10W记录的,换工作不仅仅看离家近工作轻松,而是排名发展。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不合适就是不合适,不给自己找合适的理由,真正的合适没有半点纠结。

每次干不干的时候就干,每次差不多的时候就重做。

不将就,高标准,每次都要去做让你踮踮脚才能够到的目标,我们才能不断成长。

赛点思维。

简单说就是关键时刻,一定要抓住。

比如我去面试这就是关键时刻,我一定要提前准备:

提前了解公司做什么的、有什么特点、行业排名怎样、目标岗位要求、我突出技能是那些,然后自问自答的演练面试,准备面试的衣服、整理头发等等。

不要害怕被人指指点点,遇到机会无论是心理还是外在都要打起12分精神,把野心、重视写在脸上。

我以前总觉得打扮自己是一种虚荣心,但这更是一种礼仪。

要想站得住脚,不光脑子里有货,外在也得拿得出手。

不是鼓励大家过渡消费,在能力范围内,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把自己打扮的得体,不要害怕成为特别的那一个人。

文章图片5

战略思维。

比如我想做自媒体又想考cpa,又想玩手机,但我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都做得到,我就要做出取舍。

首先放弃玩手机,因为纯粹是消磨时间,那考证和写作怎么分配呢?

考虑到我的目标是3年成为一个月收入过万的自媒体写作者,我更喜欢码字,所以写作优先于考试,那我大部分时间都要分配给码字。

每一件事都会吸引我们去做,我们都会忍不住去做,但结果就是我们走在一条繁忙但必死无疑的路上。

所以要培养战略思维,也就是先学会放弃,然后做优先排序。

放弃是确定我们的目标方向,防止我们已经付出很大精力了,忽然又说这不是我想要的,还得重新开始。

排序是让我们做对目标最有效的事情,用最短的时间实现目标。

借势思维。

比如借助熟人推荐、选一个风口企业、买一门需要的课程、像前辈请教个问题,这都是借势。

比如查理芒格就经常把他人的经验为自己列“错误清单”来防止自己做出同样的错误决定,这也是借势。

一切能让我们汲取营养的,都可以借势。那怎么做呢?

①借助地域。

比如我在北京肯定比在农村能看到更多的东西,遇到更多的机会。

②选择一个好公司。

比如传统行业的工资就没有互联网大厂工资高,有机会就选择风口的红利企业。

③跟一个好领导。

也是保持竞争力最有效的办法,好领导会把你带进核心层,也就是领导把你看成自己人。

④交一个好圈子。

跟优秀的人玩,不跟不靠谱的人深交,不跟不上进的人混。

原动力思维。

原动力也就是内在驱动,就像饿了我要吃饭一样,饿就是内在驱动,会逼你去找吃的,不用等着别人催你,你能用自己的办法吃饱。

就是做任何事都能像饿了要吃饭一样自然。

为什么有的人早上5点起,晚上凌晨睡,第二天依旧活力满满,就是因为原动力驱使,对梦想的渴望太强烈。

就像尼采说的: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成本思维。

做最有性价比的交换,任何事都有成本。

比如我们写文章,写了一半,发现选题不好,我是继续写还是立刻放弃呢。

沉默成本不可怕,要做的是当机立断的放弃。

我们总会不甘心,觉得都付出那么多了,这会放弃很心疼。

但是你明知结果不对,继续投入也不过是增加沉默成本,根本就不可能回本。

就像赌博,输了就想着翻本,殊不知就是越陷越深。

比如苹果坏了扔了可惜,还是吃吧,结果吃了就生病了,还得花医药费。

钱不是唯一的成本,时间决策机会心情都是成本,我们要做的是从中选择性价比最高的。

文章图片6

利他思维。

社交的本质是利益交换。

比如你找朋友帮忙,事成之后,即使他不要求,我们都要表示一下,请吃饭或者买个小礼物。

比如我写文章,一定要对你有用有启发,你才会来看我,这个过程我给你思想的冲击,你给我带来收益。

长久的关系都是互有价值的,越是不图回报的人我们越要小心。

因为她的要求可能是我们不能轻易满足的,不然她不会委屈自己,来讨好我们。

多维思维。

比如我没你好看,我就自卑,这就是单一维度。

我没你好看,但我能力出众业绩好,加上这个维度,我就很自信优秀。

比如我的工作比你好,工资收入高,你可能羡慕我,但这也只是单一维度比较。

我现在加上另一维度:家庭。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没有退休金,还得靠我养。

而你呢,父母有工作、退休有工资、有医保,未来是稳定的。

从这两个维度看,谁好还不一定呢?

任何竞争都不是单一维度的,我们核心能力差不多,但我每个维度只要多一点竞争力,加起来就会有很大竞争力。

所以,尽力拓展自己的维度,比如我是资深会计,那我懂点媒体运营,我就可以在网上授课,成为技术大牛,就比只做会计收入高。

专注思维。

把一件专注做到90分,然后再去做其他事。

我们精力有限在一段时间做好一件事,就很优秀了,所以计划看书,那减肥计划、PPT精进、Vlog拍摄就就要停下。

比如我给自己一年时间写作,那这一年中我要把不相干的事的都去掉,专注写。

等写到有了一定粉丝基数,那我就可以兼顾去做其他事了。

切忌一手抓,一件事没做好就去做其他的,结果就是主业没做好,副业没起色。

书中提到沸水效应,水没烧到100度,只要不继续烧,水就会冷却。但是如果烧到100度,只要维持小火不断,就能一直沸腾。

专注就是先一股劲烧开,后续只要投入很小的精力也能维持很高的收益,我们才能更高效的去做其他事。

变量思维。

跳出现有的圈子,寻找机会。

比如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写作者,那我眼里看到的都是谁写了10W 的文章,谁涨粉了。

如果我想成为一个自媒体人,那我除了写文章,还得知道怎样运营怎样做推广。

我推广做的好,那涨粉就很快,阅读量自然会变高。

这就是变量思维,跳出现有的圈子,从更高的维度去观察,去找办法。

比如之前看到的报道:

记者问发放羊娃,你放羊为了什么啊?

挣钱,

挣钱是为了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是为了什么呢?

生娃。

生娃为了什么呢?

放羊。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一个放羊娃,每天上班下班挣钱买房结婚生子,一直处在一个循环里,要想破局,唯有寻找突围点。

文章图片7

真实思维。

我可能做得不好,目前没有好的结果,但这不重要,要从结果找到不足,持续努力。

成长比的不是一瞬间的爆发,而是持续行动。

要给自己建立一个反馈机制,时时复盘。好的地方继续,不好的地方进行改进。

结果思维。

不要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我们演戏。

我每天晚睡早起学习看书,我很努力,结果是考试没及格,那所有付出都是没用的。

一定要注意:我们做事的手段和结果。

比如看书,我的手段是每天看半小时,结果是要吸收书中的内容,达到自我成长。

而我们很多人确把每天看半小时当做结果,也不管记没记住,翻完就算达标。

这就是错把手段当结果,只剩下自我感动。

比如我每天发文章,这是手段,结果是为了涨粉挣钱。

我以前觉得发完就算完成了,就是错把手段当结果,我应该这样改进:

如果我今天发完了,但是阅读效果不好,涨粉不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