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暑|暑气为何在此结束?讲一个传说给你听……

 杏雨轩 2021-11-17

古人诚不我欺,时间这玩意儿果真犹如白驹过隙一般,飞逝而过。我明明感觉立秋才刚刚过完,翻开日历一看,竟然马上就要处暑了

今年的处暑是8月22日,在当天的23:44:48这个时刻交节气。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它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十分低调的节气,远不像春分、夏至、立秋、冬至这些节气那样经常被人们提及。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意味着气象意义上的“真正入秋”。

身在南方的我,在立秋都还没感受到秋天应有的清凉的气息,直到临近处暑的几天,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吹来的风是凉的,路面也不再冒出像蒸笼里一般的热气了。

宋代的诗人苏泂(传有《泠然斋诗集》,曾从陆游学诗,与同时名人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有作诗唱和)曾经写道:



长江二首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他与我的感受是相同的。

1

关于处暑,其实还有一个传说,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

上古时期

掌管火正和夏季的火神祝融,是黄帝之孙颛顼氏的后代。他们部族由于给人类传下了火种,便深受人们的追捧。祝融火神的威信也一天天的兴隆起来,这引来了水神共工的嫉妒。
他说:“水和火都是人们离不开的东西,为什么人们亲近祝融,而无视我的存在!”于是共工向祝融公开宣战。
两方交战,共工不敌祝融,战败后他被祝融追杀而逃跑,穷途末路之中愤而撞断了顶天的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人间尸横遍野。天神女娲为挽救人世,炼石补天。
当时的中央之主帝喾高辛氏(黄帝曾孙),迫于部族长老的压力,决定处死祝融。祝融也为自己鲁莽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请帝喾保留自己的灵魂,寄于莲花之上,沿河引领死者的魂魄到达彼岸,以赎罪过。
因祝融主理夏暑季节,所以处死祝融的这天又叫“处暑”。这天,人们会在河里放莲花灯,恭请祝融之灵于莲花之上为逝者渡魂,也借以寄托生者对逝去亲友的思念。

当然了,传说始终是传说,以上这个故事与《列子·汤问》及《淮南子·天文训》中所讲的共工触山故事有所不同,充满了浪漫想象。它更像是后人据《三皇本纪》唐朝司马贞为补全《史记》而作中的段落演绎的。

女娲氏亦风姓。……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

《三皇本纪》,唐朝,司马贞

我在见过不少广州读者总反映入秋失败后,不禁想问,这传说是不是还有点没讲完的呀?比如共工与祝融之灵,是不是被赶到珠江流域去常驻了?哈哈,所以才让那里总在水火交攻,四季随机播放?

再后面讲到的放莲花灯,大家大约都不陌生,它是我国许多地方七月半“鬼节”的习俗。

许多人也许曾有疑惑,为何非要在放于河水上的小荷花手工作品里点蜡烛呢?岂不是很容易被水拍灭吗?

若是这习俗跟曾经的火神有关,是不是就有点道理了?

咔咔,请火神渡魂,当然还是要用火啦

2

关于处暑的物候特点,主要还是看我们之前反复提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戳此复习)。它对于处暑这个节气的记载是这样的:


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初候,鹰乃祭鸟。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

二候,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苽粱之属皆禾也,成热曰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对太阳周年运动的观察,总结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的历法体系。它是中国古人的智慧体现,指导着古人的农作,同时也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

所以一说到节气,一定会和农业相关,处暑也不例外。

当代诗人左河水的《处暑》说: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日移南径斜晖里,割稻阡陌车马驰。

这里面就讲到了,处暑时节,人们割稻的场景。

还有宋朝诗人王之道(字彦猷,传有《相山集》。善文而有节,曾因政见与秦桧不同而遭贬谪。)的《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中也描绘了处暑人们劳作的样子: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与诗人所在的宋朝类似,在农村的田野上,现在也正是忙碌的时候。秋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城市中,可能节气的影响并不如乡村中明显。但是相关的一些民俗活动,不管在哪里,都是有延续下来的。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放河灯”,沿海渔民的“开渔节”,两广地区煲药茶的习俗,还有吃鸭子进补,等等。

3

后也要提醒各位,处暑时节天气干燥,各位不光要保养好自己的身体五运六气上依然处于四之气,保健参考戳此,也要保护好人居与自然环境。

比如秋日郊游时,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哦!毕竟水火的破坏力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宋末元初的诗人方回(字万里,传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就在九月初六客报 吾州初一日大火城中俱尽吾家》中写道:

生死由来一念间,回头不落鬼门关。

      细思上策莫如醉,稍据要津焉得闲。

很多时候水火无情,生命一瞬便逝,火灾之害到底有多可怕,不必多说。

我想,去年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尓村,发生森林火灾的事情,大家都还记忆犹新。那次火灾造成了三十一人遇难,其中有消防人员二十七名。


3月28日木里火灾现场,人民日报新闻照片。

据报道,“经过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600余名指战员9个昼夜鏖战,整个火场终于得到有效封控。”

“后来查明,此次火灾系11岁男孩田某某于28日14时,在木里县项脚乡项脚村瓦科组自家后山处,用打火机点燃松针和木罗松烟熏洞内松鼠时不慎失火引发。”

生命无价且珍惜,大家总须谨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秋燥日盛的时节,尤其如此。

暑将过,秋已到。处暑至,凉风起。

祝福大家处暑安好,且可欣赏到最美的红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