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爷说六度(下)

 新用户9927He5n 2021-11-17

接住初秋的第一片落叶

二爷说

_

喜欢与爱说之不尽

最近说了太多话,有时候觉得自己是在释放一些信号,一些更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有时候觉得这样说会不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有时候又会想如果我不表达,又怎么找到一些同类和道友来交流心得呢,看到一段儿话,“不要人家一对你表示关注,你就什么都讲给人家,这可能并不是你认为的自己的真诚,而仅仅就是孤独”

我觉得这段儿话很到位,就发在了朋友圈里,来提醒自己,不要执着于某一个方向,同时更深层的也在提醒自己,尽管一切都可能发生,但是没什么好怕的,来什么就接什么,仅此而已。

人是这样的矛盾体的,即希望和世界交流,又要隐藏自己一些,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思想是有锋锐的,容易伤到别人,也容易伤到自己,记得杨硕诚老师曾经说,除了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痛苦都是自己对世界的判断带给自己的,深以为然,然而做为一个修行人来说,就只有迎难而上一条路可以走,这也是我喜欢“唯勇气长存”这句话的原因,敢于面对,是一切学以致用的基础。

CHAPTER 01

精进

精进这个词,我们很常见,大体人们的理解和终身成长差不多,就是不断的超越自己。而这里面还是可以详细的说一说,与前面我特别提到的自己近期的状态一样,人们对于自己的认知,一部分信息是由外界的反馈来完成的,因为不同的反馈(或者说是每个人不同的接收信息的机制)造成了对于同样事物不同的认知。而这个反馈过程是时时存在的,如果是一个正反馈,你在这件事情上就得以推进,如果是负反馈,可能很快就终结了。即便是坚持,也需要消耗非常多的能量来维持,对于一个人来说,不能循环往复就不能生生不息,可见是艰难的。

要明白一个机制,念头是当下念,信息都是滞后的,别人反馈回来的信息,也是接收了你发出的信息之后的反应,而这个信息的过程可能十分漫长,或者十分局限,举个极端的例子来说,就好像你小时候的老家的亲戚们,你上了大学以后,出去工作,和他们再没有什么交集,他们对你的印象其实也只有几十年前小时候的印象,他们这个时候对你的判断,和你现在情况可能相差的太远太远。

也就是说,如果你还是基于他们基于过去判断来反馈给你的判断,那么你也被拖了后腿,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活在过去,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也无需改变,我们要的是未来,所以要做好的是现在。

关于精进,我要说的就是,时时的努力改变,把自己调整成更好的那个自己的状态上,在易经上叫做或跃在渊,一种随时出发,跃跃欲飞,任何困难在面前都不怕的状态,不留恋过去,也不贪念于对未来的幻想,脚踏实地,阔步前进不受干扰,在佛经上,对于“如来“这个词的解释是。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也是一种意思,这就是我理解的精进。

_

CHAPTER 02

禅定

禅定这个词离我们有些远,很多的高僧大德,可以背诵很多经文,懂得很多典故,每天有很多功课,仪式要做,然而按照禅宗四禅八定的境界划分来说,可能入门级的初禅二禅还没有达到。我说这个并不是嘲笑,我是想说,这件事情本来就很难,一个人知道的越多,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也越多,力量是平衡的,有利就有弊,当你知道你不知道的太多的时候,你会不会去不断探索,还是自暴自弃?

我前面说勇气也就是在说,无知者容易无畏,而当你知道时呢,打仗为什么派年轻人上,因为年轻人一无所有,没有家业,所以能豁得出去,博一个未来,当你有家有业的时候呢?人们都是保守的。修行的障碍不在于上路,而在于上路你会发现步步惊心,你还有那个胆气么?

我在上篇里曾说,六度实为一体,只是为了说的详细,才把他们分开来说,到后面你会发现,他们是相互印证,相互借鉴,相互支持的。没有单一的一个境界在,只是一个整体境界转给你看的那一个面而已。

我们把禅放下,不然人们会沉浸在追求禅里,而这只是一个名词,一个象,我们说一下定,儒家的典籍《大学》里有这么一段儿,”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说的就是心路历程,念头在心里的一个反应,当把这个过程内化给自己后,可以很快的从外界的信息里抽离出来,从而客观理性的看待每一个发生。

不是不对外界有反应,那是木头,不是人,是不被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干扰,回到空性的一个状态,无我才能客观。念念分明,如如不动,说的就是禅定,做不到高深,每遇大事有静气,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了,已经差不多是挨到了定的天花板,没关系靠近天花板多了,就会融为一体,甚至超越就成为了可能。

_

CHAPTER 03

般若

般若 这个词放在最后,是在经文里经常出现的词,被称之为终极的智慧,很多人学习佛法是为了得解脱道,而我只是为了借鉴佛法的智慧,修行有一个分水岭,或说做人也是一样有这么一个分水岭的认知,就是一个人要完善自己,是向外求还是向内求,这是完全不同的体系,只有你开始向内求的时候,一个全新的认知大门才会打开。

而佛家的哲学思维,说内观第一是不为过的,佛家哲学主要研究的就是自己和自己内心的关系,道家思想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儒家思想更多的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尽管大道在究极的地方是想通的,但是在入手的地方,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你自己更喜欢从哪里进入,是个人的选择。

终极智慧,是道理背后的道理,马斯克有个说法叫第一性原理,有些接近了,但是不究竟,但是这个究竟很难达到,需要在过程中体会,就好像一个只能看懂一步的棋手,在一个能算定二步的棋手眼里,没有什么是不可知道的,都被算死了么,那么二步就已经是他的天花板了,而实际上三步又是二步的天,就这么一步步向上推定而已。

般若是高维,四维生物眼里的三维生物毫无秘密,四维生物就是三维生物神一般的存在,般若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更高的维度。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行才是最重要的,步步为营,日拱一卒,用分解出来的短期目标一步步的实现更大的目标,修行也是借假修真的过程,我们用分解的无限小的线段可以组成一个曲线。这个角度,日拱一卒不再是一个笨拙,而是更大的大智慧。这就是般若,般若在这里就是精进。

正如前面所说,六度本来一体,般若可以是精进,也可以是禅定,也可以是忍辱,也可以是持戒,也可以是布施,般若都在他们的另外一面,你所做的这几个,都是在积累你的般若智慧。

更高的智慧就是合的力量,太极生二仪,为阴阳是为了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而实际上很多事情并没有一个实际的界线,而只是人们的划分而已,这个界限其实是动态的,可变的,阴中有阳,阳中也有阴,能把一件事儿回复到原点,重新分析,能把一个人,从过去到现在看过来,从未来到现在看过去,都是一种智慧,多元思维就更接近般若,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多元思维模型来触碰般若的门槛,也不必追求那个究极智慧,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不执也是般若本身。

_

好了,六度说完了,总结一下,布施是传递能量, 持戒是忠于信仰,忍辱是臣服,精进是实时,禅定是超我,般若是不执,也是其它五度的背面。

可能你也有你的理解,欢迎和我交流。

扫描二维码,查看更多文章

喜欢的话,请点赞在看转发三连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