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整本书阅读】李晓辉:何谓“士”

 健康晓语 2021-11-17

“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但孔子所说的“士”,则是一种“士君子”。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句话指出了作为一个“士君子”的要求:一是“行己有耻”,即要有羞耻心,要用道德来规范自身行为;二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孔子处于春秋列国纷争的时代,诸侯国之间明争暗斗,充满矛盾。孔子所说的“士”,在那个纷争的时代,上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下可“行己有耻”,维护自身尊严。这是身为一个“士”的自我修养。

子路问孔子:“何如斯可谓士矣?”子曰:“切切,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兄弟怡怡。”曾子又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子张说:“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如此可见,“士君子”不仅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还要忠于职守,懂礼义,知廉耻,致力于学与道义。

上层统治者需要士,而士除少数追求某种理想外,多数人则企求步入仕途。孟子说:“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为己任。

到了战国时期,“士”又成为了国家重要的武装力量。战国局势的紧张,“士”又再次挑起大梁。出现了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虎贲之士、剑士、死士、甲士、爪牙之士、教士、庶士、吏士等。在那个时代,“士”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王忧”。秦国也看到了“士”的巨大作用,不惜重金广招天下贤士,有“策士”张仪;“文士”韩非、李斯;“勇士”白起、王翦。这些人为秦国乃至中华民族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景春曾这样评价:“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些士人的智谋足以使拥有万乘兵车的君主们胆战心惊。

懂礼义,知廉耻,求学入仕,讲求道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下马定乾坤。上可治社稷太平,下可固一家安定,可谓士矣。

李晓辉,涉县第一中学18实验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