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整本书选读】孙宇曦:走近孟子

 健康晓语 2021-11-17


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孟子的性善论,这可能是《三字经》是幼儿启蒙读物的原因,更多的是当今社会,人们对孟子了解的太少太少。

孟老夫子性格想必不怎么温和,这一点从他作为一个雄辩家,平日将“无君无父,是为禽兽”的观点挂在嘴边就可以看出。但就是这样一个激进的老爷子,却坚信——人性本善。

“仁义礼智,非由外之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是啊,良知是与生俱来的,纵使自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各派儒生如何论战不休,更深的刻进人们骨子里的,是良知,是良能,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不就是天性吗?

为此,孟子还从人性的角度解读了善所需要的品质。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老先生属实激进,一点情面不留,直言其非人,其耿直也可见一斑。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通俗易懂一些就是:同情力、回避力,谦和力、判断力。这四种品质是一个人所必备的,如果说要有区别的话,应该就是每个人的大小不同。

其中恻隐之心是最易为人体会的,关于同情力的大小,朱光潜先生也提到过类似的说法,看到一个人在街边乞讨,同情力小的人可能会漠然视之,甚至产生优越感(有些类似于阿Q精神胜利法),一个富有同情心的普通人可能会帮助他,至少是施舍一些;而一个同情力极度发达的人,他可能会想的更加远大,比方说,推翻这个不公平的制度,至少孙中山先生和鲁迅先生是这样的。也正如孟子在另一段话里说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正是因为这是人之善所必备的品质,同时“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之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既然性是人所共具的,而其上四种品质是人之所共有的(没有的就是非人),由此即可得,人性本善了。

既然人性本善,那恶呢?为何世间作恶之人诸多,安康盛世尚有冻死饿殍,遑论战国之乱世?为何孟子会在这般乱世中对人性如此乐观的提出性本善呢?莫说对着干了数千年的荀子性恶论,哪怕在西方,也有诸多反对的观点,最狠的就是1876年提出的“天生犯罪人”理论。

那么,孟子对此又做何解?其实这也不能怨孟子,毕竟性善论,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善的,之后的发展却是要靠上面那四个品质去约束的。没错,上面的四个品质不只是人的天性使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更是扮演了道德约束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犯罪的人往往生物性因素占小头,而认知、情绪和意向占大头的原因。

有句话说:“当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自卑。”自尊和自卑就如一对双生子,也因此,孟子提出了“不动心”,尤其是决定生命道德方向的“四端之心”,不能“持其志”,有贪婪之心自然不能“无暴之气”,从而产生自卑,缺少“浩然之气”,与此同时诞生的是愤怒与恐惧情绪失控,风险评估能力失调,最终导致的,就是荀子等人所谓的“性恶”了。这也是为什么,基本所有犯罪类型中,犯罪人普遍缺乏同情心,且有自卑心理,最终不能持其志而犯下恶行。

性善由此,为仁之端,当之无愧。毕竟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心和善志,再如何有礼有才有貌,也是社会的蛀虫,否则,又怎么会诞生如此之多的高智商犯罪呢?

孟子的性善论,不只是一个假大空的理论,它更是每一个人的道德信条,一种社会约束,社会需要孟子,更需要这种让社会沉静下来,真正优雅到骨子里的仁义礼智。

孙宇曦,涉县第一中学18实验1班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