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整本书阅读】付嘉妮:命途多舛,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之我见

 健康晓语 2021-11-17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文人墨客,凡不得志者,莫不以“李广难封”以自慰。“李广难封”,从古至今,又成为了多少人的慨叹呢?

“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瞧瞧,且不说后人如何为李广惋惜,如何感叹李广难封,这李广自己都好奇着。那般骁勇善战,那般足智多谋,怎的就这般难封呢?从弟封侯,可想李广内心的不甘;部下亦封侯,又怎能料得李广的憋屈。那么,李广究竟为何难封呢?《史记》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就在上述李广发问之后,王朔回答了他的问题。他说,将军仁厚廉洁、忠心耿耿、战功不朽,那将军可有什么悔恨之事?能够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就是将军您不能封侯的原因。读至此,李广难封的原因似乎已经很显然了。将军您很好,但终究是犯下了一个滔天的大罪。您素来品格忠实,然而您也曾嗜杀成性。八百人又是个怎样的概念?自汉以来,世人犹爱儒学,儒学道义为何?简单一字,便是“仁”。既也曾不仁,便竭尽这一生功名去弥补吧。

其实在我看来,不尽其然。或许可以说,李广诱杀近千降兵,在皇帝陛下的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是李广难封的很大一个原因。但不可忽略的是,在行文开始,还有这么一句话:“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祖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是文帝的话,李广啊,你生不逢时。行文开始便谈到,李广抗击匈奴,斩杀敌人首级众多,被任为汉朝廷中郎;而后其随帝出行,护驾有功。这么看来,李广初出茅庐,尚未负罪,屡次立功,却也没能封个侯。由此观之,文帝的言语似乎也颇有些道理。在一个经济复苏、社会祥和的时代,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如何担得起这封侯的大任。

再曰,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老子此言说的妙。当李广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功扬名!梁孝王却私自将将军印授予李广。得将军印,李广想来也是威风一时。待回朝,论功行赏,偏偏李广已经受赏。一个绝妙的封侯机会,他如流星划过天际,璀璨地飞奔至你的眼前,与你不过咫尺之距,就在那一念之差、一时所失之间,从你的面前悄悄而去,与你来了场痛心疾首的邂逅,只留下那淡淡隐去的光斑。轻触他的星尾,欲逐他而去,却早已遥不可及。更何况,私绶印玺,朝廷既无追究其过错,也是大幸,何敢奢望加官进爵?

细细读书,不难发现,李广后期并无太多功绩。按常理说,后期,大将、贤相早已发育成熟,有功、有才、有经验。李广此处,却偏偏逆然行之。汉朝,早已不是当初世卿世禄的天下。军功爵制,岂徒虚设?李广从弟李蔡何以位至三公?李蔡累积功劳达标,是以加官进爵。而李广呢?马邑城引诱单于,单于走而广无功;雁门关前击匈奴,汉兵败而李广俘;随青出塞伐强虏,广无功而功爵飞;四千骑兵魂失塞外,李广轻敌军覆没……这最后一条或有些许争议,依《史记》所言,李广兵败,罪在张骞。我却不以为然,张骞行军迟缓只在其一,其二便是李广的轻率。四千骑兵对战四万骑兵,李敢却言胡虏易与耳。此时的李广也是轻率,匈奴若真容易对付,秦汉还需对抗数载?无功不受禄,李广如何得封?

命途多舛,岂非人事哉?若仁待降兵,时机可控,忠于朝廷,得胜沙场,则封侯之事,岂难甚哉?李广一生偏执,与封侯纠缠半世,也终逃不过“命途多舛,李广难封”。

愿今之众人常思己过,谨言、慎行,莫使机遇空流逝。1392字)


作者简介:付嘉妮,涉县第一中学18实验1班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