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百荷踪影:逃出“魔窟”飞向自由的天空——天才作家张爱玲成长之路

 昵称33899627 2021-11-17


作者/踪影


对于张爱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她是天才,才华横溢;有人说她孤僻冷傲,不近人情;有人说她痴情,被人伤害了,却不知反抗。而她自己则说“在这个看似很大实则很狭窄的世界,哪一种爱不是千疮百孔?”也许正是为此,张爱玲才在一个曾是钟鸣鼎食的家族余荫下,缺少了正常的父母之爱,家庭温暖的环境中练就了一个天才女子,孤傲而叛逆的个性。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上的才气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艺术爱好者的谈资。然而,又有多少人读懂了她的内心呢?笔者赞成作家叶兆言的一句话评语:“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那么张爱玲“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究竟源自何来?不言而喻,自然是那个人人都难以逃脱,难以规避的原生家庭。


01.原生家庭的阴影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繁花落尽的贵族家庭,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她爷爷张佩纶,外祖爷爷李鸿章的余荫,使张家的日子能够过得像贵族那样,家里有多个保姆、司机、用人,都各司其职地服侍着张家的老老少少。张家继承的祖业除了安徽、天津、河北、上海、南京等处的丰厚房产,还有大宗的土地。因此,张家在张爱玲成长时期,是不用因为过日子而发愁的。
然而,张爱玲的童年却是悲愁和哀怨中熬出来的,也因此,张爱玲年幼的心底,就结满了仇怨。这仇怨却是她最亲的、也是给予她生命的人——爸爸妈妈刺进她心魂深处一颗朱砂痣。——她的父亲张志沂身形瘦长,个性柔弱,学识渊博,一身中国旧式文人的儒雅与闲适;她的母亲黄素琼虽然裹着一双小脚,却踩着新思想,磕磕绊绊一路走来,清高要强,从不服输。
黄素琼与张志沂的婚姻是娃娃亲,是旧式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要强的黄素琼,当了母亲之后,一心一意把满腔希望寄托在女儿——张爱玲身上。也因此,张爱玲受到了母亲黄素琼的思想影响,以及相应的关照和培养。



02.保姆的勾心斗角


旧式大家族的孩子,一般都是由老妈子带大的。张爱玲也不例外,她一出生,母亲黄素琼就把她交给了老保姆何干,何干曾经服侍过张爱玲的奶奶——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藕,后来又带大了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姑姑张茂渊。如今的何干老保姆开始带张爱玲了。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出生了,就交给一个老保姆叫张干。张干因为带的是男孩,就伶俐要强,处处占先;而带张爱玲的何干,因为带的是女孩,自觉心虚,凡事都让着张干。
张爱玲的妈妈黄素琼看到家里老妈子的势利后,强调着说:“现在不兴这个了,都讲究男女平等了。”而老妈子却只是不以为然地表面应酬一下,全不放在心里。也因此,张爱玲在很小的年纪,就懂得了擦眼观色。敏锐地观察,聪慧的天赋,让她知道了保姆的勾心斗角。
张爱玲在自传小说《雷峰塔》里,关于保姆偏心的描述:“弟弟吃饭不小心掉了一只筷子,就是好兆头——筷子落了地,四方买田地。若是姐姐掉了筷子,保姆就高声说:筷子落了土,挨揍又吃一嘴土。”这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了男女不平等带来的压抑。她说:“我要锐意图强,务必要胜过我的弟弟。”


03.四岁的时候怀疑一切的眼光


1924年,张爱玲四岁时,跟随父母从上海搬到天津,住在租界一座宽敞的花园洋房里。那时,张志沂跟同父异母的哥哥分家不久,名下有不少房产、地产;黄素琼也有一份丰厚的嫁妆,日子过得很是宽裕。不久,张志沂开始花天酒地,吃喝嫖赌,吸大烟,一步步堕落下去。黄素琼发言干预,骨子里透着儒家“男尊女卑,夫为妻纲”思想的张志沂,自然是有一套现成的理由来对付妻子。两人的矛盾不断升级,裂痕越来越大,争吵声越来越激烈,次数也越来越多。最终,黄素琼和出洋读书的小姑子张茂渊一起去了英国读书。那时候,张爱玲四岁,她是坐在小板凳上,看着母亲穿着湖蓝的旗袍离开的。张爱玲后来回忆说“我喜欢我四岁的时候怀疑一切的眼光”。直到后来正式离婚。这一年,张爱玲8岁。离婚书上,母亲黄素琼丢下一切财产分割,唯独要了参与张爱玲的教育权。 



04逃出“魔窟”一样的家庭


张爱玲的母亲出走之后,她跟着父亲和后母过日子,有时候后母也对张爱玲好。但抽大烟的人再加上保姆都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张爱玲日子可想而知。更不堪的是后母和父亲都是瘾君子,两个人都抽大烟,且烟瘾都很大。后母又是从妓院里出来的,脾气非常暴躁,家里常常被闹得鸡飞狗跳,吵架甚至打架,都是家常便饭。张爱玲在这样一个后母的关照下,常常是后母穿剩下的旧衣服给她穿。
张爱玲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一副尴尬的模样上学。一个少女的自尊与高傲,常常被那一身不合适的衣服剥夺得体无完肤。所以在中学的时候,张爱玲最大的理想就是:“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 ”
那些日常的细微的不愉快,一点点积累起来,最终还是爆发了矛盾。有一次张爱玲跑去母亲那里了,当她看了母亲再回到家里的时候,后母问她:你干吗去了?张爱玲说“我看我妈去了。”后母说“你没跟我打招呼。你怎么就能去呢?”张爱玲说“我跟我爸爸说了。”
后母一个耳光打上去。张爱玲愤怒地还了手,她跟后母撕扒在一起打了起来。这时候,她的爸爸张志沂从楼上冲下来,打了张爱玲,并把她关进了小屋里,下令不准出来。
张爱玲得了痢疾,发了高烧,她爸爸不让看病,声言让其自生自灭。后来在保姆的劝说下,她爸爸才给打了消炎针,但依然关在屋子里不能出来。这样关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春天就要来了,张爱玲依然是笼中的鸟一样被关着。
张爱玲在观察了一段时之后,瞅准了门警换岗的间隙,她在保姆的帮助下,终于一步一步挨到大门口,趁人不注意,逃逃出“牢笼”。张爱玲这样形容她的出走:“没有风,只有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爱的世界呀!我在街沿急急地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此时的张爱玲觉得自己是逃出了魔窟一样的旧式家庭,真是飞进了一片自由的天空。
张爱玲出逃之后,跑去投奔了姑姑和妈妈。在妈妈居住的公寓里,她复习考试,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试上了英国伦敦大学……


05.结语


原生家庭对张爱玲个性的影响,可谓是终生的一个噩梦一样的阴影。也因此成就了天才作家张爱玲。如若她的爸爸妈妈是一对儿恩爱夫妻,家庭和谐,日子平稳。也许张爱玲就不会那么的偏执,也许她会成为一个教授、学者,在一定的领域作出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那些令读者称奇的小说,小说里的深刻悲哀,直钻人心的悲怆故事,凌厉而奇特的语言风格的作品,就不复存在了。
记得有一句话叫:愤怒出诗人。一个作家的成长,大概离不还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吧!因为文学创作,需要具备独立的思考,以及思想的深化,人格的独立等等因素来完善。
张爱玲逃出“魔窟”一样的家庭,投奔了母亲黄素琼,等于是飞向了自由的天空,她的思想,她创作才能和激情,艺术素养,在这个阶段,得到飞速发展与完善。
她为什么写小说?读一读张爱玲的作品,也许我们就更了解张爱玲写作的初衷,正因为她总是不受外界影响地写着自己心底的故事,自己熟悉的想要表达的事物。是她笔下的的《倾城之恋》《红玫瑰白玫瑰》金锁记》等等作品,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张爱玲。正如作家叶兆言的评语:“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2021/5/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