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2021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了解AD发展趋势及诊疗现状

 laoyu2012 2021-11-17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图片


我国的AD疾病现状和临床诊疗发展如何?听大咖权威解读!

 

阿尔茨海默病(AD)在我国已有约1000万患者,而且发病率还将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而不断增加,AD已成为严重危害中国人健康、带来沉重社会经济负担的一种疾病。但与此同时,民众和社会对AD的了解程度仍然不够,导致诊断率和治疗率偏低,且专门从事AD诊疗的专科临床医师仍然偏少,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AD防治。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牵头,全国多个顶尖机构及院校专家联合编撰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1》(下文简称2021中国AD报告)正式发布,全面阐述了我国AD的流行病学趋势,疾病经济负担和诊疗现状,从而为AD防治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医学界”特邀该报告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王刚教授,对报告内容进行权威解读,分享我国AD的诊疗趋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中国AD疾病负担日趋沉重,

早诊早治刻不容缓


王刚教授介绍,2021中国AD报告在分析疾病负担现状时,首次使用了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中心的数据,覆盖的地区、人群均更具代表性,与既往流行病学报告中,使用来自我国各地研究者的小样本数据不同。
 
报告还直观地描述了1990至2019年的30年间,我国AD及其他痴呆的疾病顺位和死因顺位变化。汇总各项数据显示,我国因AD导致死亡的顺位从1990年时的第10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5位,AD及其他痴呆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也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王刚教授还表示,此前瑞金医院记忆门诊主持开展的多中心研究显示,门诊确诊AD患者的生存期与同龄普通人无显著差异,但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更大的负担,“这就意味着未来的AD防治工作,应以早诊早治为努力的方向”。
 

从把握诊断标准开始,

做好AD的早诊早治


实现AD早诊的前提,是明确AD患者的诊断标准。王刚教授指出,目前临床常用的AD诊断标准是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NIA)和阿尔茨海默病学会(AA)提出的NIA-AA诊断标准,该标准的一大特点是将已有记忆功能下降,但生活仍可自理的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纳入诊断范畴。
 
NIA-AA诊断标准认为,从健康老年人到AD源性MCI再到AD,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过程,部分AD源性MCI患者接受PET-CT检查时,大脑内可能已有明显的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后续很可能进展为AD。NIA-AA标准还纳入分子影像学和脑脊液生物标志物作为诊断参考,通过采用生物学方法检出Aβ和tau的异常来定义AD,未来这些诊断手段的继续发展,有助于提高AD的确诊率。
 
因此NIA-AA诊断标准,不仅从全局角度看待AD的发展过程,也更加贴近临床治疗指征的选择:既往国内外指南一般不推荐对MCI患者开展药物治疗,仅有限推荐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类药物,而依据NIA-AA标准,可考虑对AD源性MCI进行早期诊断和药物干预。
 

现有药物无法满足诊疗需求,

单抗类药物有望改写AD诊疗格局


从2021年中国AD报告来看,我国AD患者使用的一线治疗药物,主要是多奈哌齐、石杉碱甲等胆碱酯酶抑制剂单药或联合美金刚等谷氨酸受体拮抗剂。
 
王刚教授表示,上述药物的治疗获益有限,远不能满足AD患者诊疗需求,因此AD治疗药物仍在不断研发之中。同时也应关注AD的非药物治疗发展,如无创的经颅磁刺激/电刺激,但疗效持久性、治疗便捷性等问题仍待解决。
 
而以靶向Aβ、Tau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则是AD治疗药物研发目前最热门的发展方向,其中多种靶向Aβ的单克隆抗体已取得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部分在研药物未来有成为AD疾病修饰治疗药物的潜力,也期待更多更新的研究数据,一些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AD中医药治疗也值得关注。
 
在谈到AD相关临床研究时,王刚教授还专门指出,“既往AD临床试验大多失败,很可能与入组患者是临床诊断标准确诊的AD,但不是真正的AD有关。未来的AD临床研究,首先应保证入组患者符合AD研究框架(NIA-AA 2018框架),从而提升临床研究的成功率和结果可信度,这可以通过生物标志物的精准诊断来实现。”近年来已有脑脊液或PET-CT检测的多种相关标志物被提出,如Aβ40、Aβ42、tau和磷酸化tau(如p-tau181/217)等。
 

解读AD防治的“上海经验”


上海市是我国最早一批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也是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大型城市,因此也在积极探索对认知障碍老人的照护及支持策略,2021中国AD报告就以上海市为例,介绍了AD防治的公共卫生资源。
 
王刚教授表示,“此前我曾经与社区一线医生、护养院或敬老院工作人员、老年痴呆专门护理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及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专科医生,共同探讨AD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该到何处就诊治疗的问题。例如MCI的患者因生活仍能自理可继续居家,而中重度患者则需要住进专门的痴呆护理医院或精神卫生中心,这些是相对稀缺的医疗资源,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早期干预,延长患者处于轻中度AD的时期,有效优化医疗资源,避免过度消耗。”
 
目前国家正在全国多个城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王刚教授介绍,上海作为试点城市之一,长护险就较早开始鼓励长期失能、失智人员居家护理,对此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和医疗资源,延长居家护理时间、减少和优化就诊治疗的需求。上海市还在试点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友好医院、友好城市的全层次建设。
 
但王刚教授还指出,长护险在实际操作中评价认知障碍患者时,需注意对痴呆患者的准确定级,除进行评定员评估外,还应参考医生对患者的病史记录和量表测试结果,进行全面、持续的评价,此外对护理对象的照护,往往需要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及护理员的协力支持。
 

总结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我国AD的疾病负担未来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加重,防治工作任重道远,而对AD患者进行社会支持和照护的“上海经验”,或将为许多地区提供重要参考。真正改变我国AD诊疗格局的,则将是更加精准的诊断、更加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及更高的社会关注度和支持,这需要医生、患者、照护者乃至整个社会,真正做到携手共进。

专家简介

图片

王刚教授

图片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运动障碍中心访问学者和美国埃默多大学医学院神经变性疾病中心博士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第一届青委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痴呆及认知障碍专委会委员、中国人脑组织库协作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委会分子影像学组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认知障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青年委员。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