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氏论坛钟氏源流研讨(51)对鍾姓源分“烈、接两系”的剖析

 兴宁岗背鍾 2021-11-17

钟氏宗亲,钟氏族谱,钟氏历史文化,钟氏源流研讨资料

对锺姓源分“烈、接两系”的剖析

蕉岭县 锺怀庆

——评《锺姓源流史》《锺姓通谱》《锺姓史话》

2005年,为了迎接第十二届世界锺姓宗亲联谊大会,在河南省长葛市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先后岀版了《锺姓通谱》《锺姓史话》《锺姓源流史》三部书(下称“三书”)。长葛市党政领导这一“以民为本”关心“草根”举措,锺姓裔孙十分感动与敬佩。我们感谢时任长葛市市长的赵正风先生亲任《锺姓通谱》编委会主任,亲自为《锺姓通谱》撰写序言,在推介长葛市同时客观评价锺姓的歴史贡献,热情呕歌锺姓人文精神。感谢陈瑞松先生为研究锺姓源流付岀的心血。由于三书岀版的推动,大陆诸省锺姓裔孙研究姓史如火如荼,锺姓史研究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三书的宗旨,正如《锺姓源流史》“前言”所说,是“突破性解释目前流布在全国各地的锺姓同根共源的两大系列”,即全面介绍锺姓“烈、接两系论”(下称“两系论”)。也许是编撰时间过于仓促或较少锺姓宗亲参与研讨等原因,阐释的锺姓源流与史实相距甚远,却“雷倒”一大片人,以至我们要花费很大的时间与精力澄清曆史。

第一章 剖析三书几个基本观点的失实。

三书为了阐释两系论,有四个基本观点十分醒目:

一、黄帝生于公元前2735年二月初二,尧帝于公元前2277年封契于商。

二、周成王三年即公元前1114年(另说公元前1062年)从东海迎来微子启。

三、锺姓源流世系以黄帝为大系一世,契为五世,微子启为三十四世。

四、宋国孕育了锺姓,微子启是锺姓远古伯祖。宋桓公御说(大系46世)孕育了锺姓,是锺姓的“血缘鼻祖”。

第一节 以上第一、二、三基本观点是奇谈怪论。

三书在2003年—2005年先后岀版,我们先回顾此前史学界的一些情况: 1981年原上海社科院歴史研究所所长、史学权威杂志《史林》主编、着名中古史学家方施铭与王修龄等人辑录岀版《古本竹书纪年辑正》(下称“古本”,该书综合清代朱右曾、王国维、范祥雍三家论着,再加蒐集,细致考证,重加编次)。“古本”确认:黄帝元年为公元前2394年(丁卯)、颛顼元年为公元前2294年(丁未),帝甞元年为前2216年(乙丑),帝挚元年为前2153年(戊辰)、帝尧元年为前2145年(丙子)、帝舜元年为公元前2042年(己未),夏禹元年为公元前1989年(壬子),商代为公元前1558年——前1051年凡508年,西周为公元前1050年——前771年凡280年。自帝尧元年公元前2145年起,开始了亁支纪年的信史时代,把中国有确切年代的歴史上推了1305年(《史记》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西周早中期和夏商两代,只有帝王世系而无年代)。

2000、11.9国家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下称“年表”),这是国家九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阶段性成果,集歴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世华、考古学家李伯谦等一批首席科学家及200名专家学者奋战四年之心血,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荣获了全国十大科学进步奖,已为《辞海》和部分字典釆用。“年表”慎重地将中国歴史纪年向前推进到公元前2070年的夏代始年,把夏、商分界定为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具体定为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年)。

《锺姓源流史》作者“天天闭门漫步书山道,鈎沉拾遗”(首页“序言”),按理不可能没有“漫步”“古本”和“年表”以及《竹书纪年》《吕氏春秋》等史着,不可能“鈎拾”不到史学界上述情况。从学术研究角度说,三书作者不认同“古本”和“年表”,自己另搞一套也属正常,但必须举证,起码要亮出一丁点理由,证明别人错自己对,这是基本的学术原则。奇怪的是三书不作任何回应,因此我们难以理解三书失实的无意!

首先,“黄帝生于公元前2735年二月初二”不可信。

“三皇五帝”是传说中的“神化”人物。黄帝其母附宝在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24个月生黄帝”,“弱而能言”;“契姓子氏者,亦以其母呑乙子而生”,契“母简狄,见五色神鸟遗卵于流而呑之,而孕生契”。这些超自然、超现实的传说要成为国内外史学界认可的信史,还需多学科、运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严格考证。《史记·五帝纪》的记载本身就互相矛盾:一说“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又称“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史学界对“三皇”是否就是伏羲、神农、轩辕,“五帝”是否就是少昊、颛顼、帝甞、唐尧、虞舜,争议还很大,从夏代禹上溯至黄帝有多少代帝王更是个谜。无论史书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年代至少早于五帝四、五千年。而《锺姓源流史》竟然确定黄帝生于公元前2735年二月初二、尧帝于公元前2277年封契于商,对比“古本”,黄帝是岀生341年后才登帝位、契则岀生719年后成为商始祖!

其次,锺姓源流世系以黄帝为一世,契为五世,微子启为三十四世太滑稽。 称黄帝为大系一世本无可非议,因为是“人文始祖”。但华夏族大部分姓氏都源自炎、黄两帝,从姓学角度说,一姓只有始祖(创姓人)与姓前祖(创姓人的父辈),百家姓都把炎黄两帝称为本姓大系一世合哪门理论?按此逻辑,大系一世似应上溯至周口店的猿人或亚当夏娃才完整。另外,轩辕氏、穷桑氏不是黄帝和玄嚣的姓,黄帝名轩辕姓公孙,长于姫水,也姓姫,又称有熊氏;玄嚣生于穷桑(今曲阜以北),号为穷桑氏,又称青阳氏、云阳氏、高阳氏、少昊氏,姓姫。玄嚣以后的帝尧又称陶唐氏、帝舜又称有虞氏,《锺姓通谱》没有弄清三皇五帝的姓、氏、名、号,把锺接系的演绎过程称为“轩辕氏——穷桑氏——姬——子——伯——锺离——锺”,太滑稽了!

“年表”理顺夏朝有19位君王,商前期有20位君王(盘庚迁殷前),商后期有11位君王(见附表),即使不计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从夏代始至商末共有50位君王,《竹书纪年》载“夏朝自禹始至桀亡经十七世凡471年”,三书作者凭什麽依据抛掉那麽多君王世系,把商始祖契列为大系5世,微子启为大系34世?从公元前2735年黄帝生年至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微子启,期间约1630年只传34世?假以一些宗亲坚信的“30年繁衍一代”方法推算,称为5世的契、34世的微子启、46世的宋桓公御说、烈系104世的“四友公”兄弟、接系87世的“七绍公”景、高、齐、徽、济、畅、京兄弟该在哪个年代、哪个朝代?源头世系被扭曲得乱七八糟,其后的锺姓源流世系还能真实吗?

其三,周灭商时微子启跪地向武王投降,周王朝没有到东海迎来微子启。 周灭商时间,关系到商、周的歴史分界,一直是史学界争辩的重点,自西汉末刘歆率先系统研究共和元年以前的歴史年代起,对周灭商年代说法至少有44种,唯《竹书纪年》最贴近史实(为公元前1051年),“断代工程”从天文、曆法、碳—14探测等方法作进一步考证后有所修正,“年表”确认周灭商在公元前1046年。 《史记·宋微子世家》对周灭商时微子启向武王投降的情节描写得很具体:“自缚其身口衔璧,赤足露膀抱祭器,左边一人牵着羊,右边一人把着矛,跪地膝行到军门,蓬头垢面乞投降,武王感动亲解缚,恢复其爵为贵族。”那有公元前1062年(《锺姓通谱》载)或公元前1114年(《锺姓源流史》载)周公旦派人到东海迎来微子启的事?武王灭商后,封殷纣之子武庚(禄父)在殷商故地承商祚,周公旦经三年平息了武庚叛乱,再将武王封给武庚之地转封给微子启,建立宋国的准确年代应为公元前1043年。

第二节 宋国产生很多姓氏,君王直接传承的是戴姓,整体传承的是宋姓,“微子启是宋姓始祖”。

宋国跨越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歴史阶段约750多年。在这漫长的歴史时期,宋国产生了很多姓氏。清代学者顾栋高《春秋列国爵姓存灭表》载:“春秋时期受封国爵姓共208个,是从殷商的22个爵姓中派封的,与宋国同时赐封的还有戴、谭、萧、权共五国。”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册引《潜夫论·志姓氏》载,殷商遗民基本上都留在原殷商故地的宋国内,子姓宗族后来衍生岀华氏、桓氏、戴氏、孔氏、沙氏、桓氏、司马氏、目夷氏、向氏等五十一个姓。

宋文公二年(公元前612年),宋国发生了昭公之子联络文公母弟“须”与武、缪、戴、庄、桓等宗族共同反对宋文公的叛乱,文公尽诛之。卷入其中的宋穆公、武公宗族被逐岀宋国。散居各国的穆公支族以穆公諡号为姓,尊宋穆公为穆姓得姓始祖。武公的后裔则以宋武公諡号“武”为姓。

宋国第28任君王“后昭公特”(得或德)是公孙纠的儿子姓公孙。姓公孙的昭公特至宋桓侯璧兵一脉四任君王主政宋国113年(自昭公特公元前468年主政起至宋桓侯璧兵在公元前356年被戴剔城夺权止)。

宋国整体传承的是宋姓。《史记·殷本记》载:“契被赐姓子,又称玄王是殷始祖,商为子姓。契的裔孙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其中北殷氏又作髦氏”,唯独没有子氏。宋氏是以宋国为姓,后人姓宋。《千家姓查源》载:“商纣王庶兄启,被周武王封于宋,建立宋国,他的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从此有了宋氏”。《辞海》曰:“宋姓也,以国为姓”。宋氏宗谱记其渊源:“宋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就是宋氏”。史料称“微子启是宋姓始祖”。

宋国君王直接传承的是戴姓。宋国从微子启始至宋王偃终歴33任君王。史书记载第11任君王宋戴公在位34年,一贯“爱民如子,万民拥戴”,去世时大批民众长途跋涉,拥入商丘在其墓前长跪不起,周宣王特赐封諡号为“戴”,其后子孙即以其諡号而姓戴。依据姓氏学关于改姓只影响后人不影响前人的传统惯例,宋戴公之子——第12任君王宋武公自公元前766年继位起,经宋桓公、襄公,直至第21任君王宋成公(宋襄公之子,公元前620年卒)期间约147年,这10任君王是宋戴公直系后裔都姓戴;最后两任君王戴剔城、戴偃也是宋戴公之子戴子文的后裔,他们又主政80年(戴剔城任王位27年、戴偃自立为君10年、任王位43年),戴姓前后共12任君王合计主政宋国226年,宋国在戴姓手中终结。戴姓称宋公戴剔城和他的弟弟宋王戴偃为戴姓鼻祖。民间一直相传“宋戴一家,孔宋同祖。” 原始社会就有锺姓图腾,证明远古就有锺姓血缘族群,武王灭商时殉职的纣王总典兵马锺仕能、锺仕虎兄弟(注:此载可上网在“百度”搜索“广东梅县三乡黄沙祖成公《锺氏族谱》直接查証),比“烈公创立锺姓”早760年,春秋时期楚国昭王赐锺建与季芈畁我成婚,又比宋王偃早240年,宋国从始至亡都没有传承锺姓。三书称“宋国孕育了锺姓,微子启是锺姓远古伯祖;宋桓公御说孕育了锺姓,是锺姓的“血缘鼻祖”,《锺姓通谱》辩称“源于宋国的锺姓成为主流”,完全不符史实。 第二章 剖析锺姓烈系演绎过程不存在。

“歴史有很多深锁着的抽屉还没有打开”,一旦打开这些“抽屉”,就会发现自己试图超越的东西,只不过是自以为是的成见,与“抽屉”里原来的东西完全不同。 《竹书纪年》、《吕氏春秋》、《韩非子》、杨宽《战国史》纠正了《史记》“以剔成为宋桓公之子,子继父位”的重大讹错。明确指出:“剔城肝废其君璧而自立”,“璧者,宋桓侯”,“宋公剔城,戴其氏也,又名剔城肝,字子罕,子罕即乐喜,曾任宋国司城,又称司城子罕,是宋桓侯璧兵之臣,不是宋桓侯璧兵之子”。《吕氏春秋》更指明“战国之宋为戴氏之宋,而非前之子氏之宋”(按《吕氏春秋》《竹书纪年》载,“剔成”应为“剔城”,“辟公僻兵”应为宋桓侯璧兵”,諡号是“璧”非“僻”)。“戴氏取宋”的史实,注定了不论“剔城、偃、昌、烈”是不是兄弟,锺姓烈系演绎过程都不存在。

第1节 烈公不是宋剔城、宋康王偃之弟。第一,查史书,没有烈公是宋王戴剔城、戴偃之弟的记载。第二,从戴剔城与烈公岀生年代推算,烈公不可能是戴剔城、戴偃之弟。查史料可知戴剔城任司城官多年,在公元前355年36岁左右夺得宋桓侯璧兵君权,可确切算岀戴剔城生于公元前391年;三书称烈公生于公元前334年,可确切算岀戴剔城与烈公的年龄差为57岁,若他们的父亲20岁生戴剔城,那麽他们的父亲要75岁以后才生烈公,目前尚未查明戴剔城的父亲享年有没有70岁,但不论古代或现代,“古稀之年”以后生子的可能性很小(只发现《三国志》载锺繇74岁生锺会)。

第2节 宋王偃不可能封烈公为锺邑大夫。三书对烈公的“锺邑大夫”有三种说法:《锺姓源流史》第20页载:偃“自称为宋康王,封其弟公子烈为'锺邑大夫’(宋人伐曹,筑五邑于其郊,黍丘、揖丘、大城、锺、邘)……;第22页又说“在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宋康王偃公封其弟烈为'锺城大夫’……锺城,在春秋时期(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灭掉曹国之城邑);《钟姓通谱》第8页载:烈公改子姓为锺姓,原因是烈公在宋国时曾被封为“锺邑大夫”,锺邑即锺离县(在今安徽省凤阳县)。无论哪种说法,都不符史实:

1,公元前318年,烈公时年16岁,是宋康王偃为君10年后自立为王的第二年。宋王偃踌躇满志,要做的事很多,华氏(戴族)与向氏(桓族)之间的宗族斗争还很激烈,不可能匆忙地给乳臭未亁、没有政绩的弟弟封地、赐“锺邑大夫”,给政敌以把柄。

2,至于“筑五邑于其郊”,很明显就是在城郊搞五项建筑。曹国是个伯爵级的小诸侯国(周代诸侯分三级,公爵最高,如宋;子爵次之,如楚;伯爵列末),本身所辖区域就不大,城郊不可能增设五个行政辖区。史载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7年)宋国进攻曹国,晋国与曹国相背不驰援助,曹国司城公孙强(又称“公孙疆”,原是曹国一普通边民,因喜欢射鸟与曹伯趣味相投,加之说话乖巧获曹伯重用,任司城管理国政)面对宋国的攻势,建议曹伯阳在国都城郊建造五处防御塞邑,企图拒宋于国都之外,邑名为“黍丘、揖丘、大城、钟(请注意原文为“钟”)、邘”。弱小的曹国根本无法抵抗强大的宋国进攻,当年就为宋景公所灭(有学者考证为宋景公15年即公元前502年灭曹,暂按《左传》载)。公元前318年是曹国被宋灭后170年,曹伯阳筑的五邑是临时土木建筑物,随着歴史的流逝早已湮灭。宋王偃把荒草萋萋甚至遗址都找不着的“钟”邑赐封给16岁的弟弟烈公为食邑,是天大笑话!把名为“钟”的建筑物说成“锺城”,烈公一会儿是“锺城大夫”,另一会儿又是“锺邑大夫”,“编造”十分粗拙!

3,《锺姓通谱》说“烈公在宋国时曾被封为“'锺邑大夫’,锺邑即锺离县(在今安徽省凤阳县)”(第8页11—12行),就像“天方夜谭”。一,凤阳在安徽东部,是吴楚长期相争的地方,宋国最强盛时期的疆域也没有扩展到那里。二,凤阳锺离国在公元前447—445年间就被楚国所灭,随即设为锺离县。《锺姓通谱》虽没明说烈公何时被封为“锺邑大夫”,但可判断为烈公16岁以后即公元前318年以后。此时锺离建县已有120多年,楚国的郡、县制已实行了几百年(公元前740年—前690年执政的楚武王灭权国后,首开设县先河),战国时期各国的郡、县行政长官已实行薪俸制没有食邑,楚王不可能“倒转歴史”,把锺离县称作锺邑“照顾”给宋国官员作“食邑”。三,宋、楚是一对冤家,宋康王偃不可能把自己弟弟赐封在敌国——楚国管辖的锺离县。四,假设烈公曾经食邑锺离,他的官名只能是“锺离大夫”,不可能是“锺邑大夫”或“锺城大夫”,这一字之差,将谬之千里。

据上所述,完全可以断定烈公不是宋王戴剔成和戴偃之弟,没有食邑锺离,没有任过锺邑大夫或锺城大夫,也没有因为宋国灭亡而在本国避难与改姓缘由。如果“剔城、偃、昌、烈”是兄弟,那麽烈公就是戴姓后裔,就没有子姓改锺姓的烈系演绎过程。

第三章 剖析锺姓接系演绎过程不存在。

三书阐释锺姓接系的演绎过程是:宋桓公御说生子三:长目夷、次兹甫(宋襄公)、三遨(47世)。遨公受其兄宋襄公派遣,岀使晋国后未再回宋,在晋国生子扈(48世),扈改姓伯后生伯宗(49世),伯宗生一子伯州犁。伯州犁(50世)在其父被“三郄”陷害后由晋逃到楚国,后任楚大宰,食邑在锺离国(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20里)。伯州犁之子伯郄宛(51世)在楚遭费无极陷害被杀后,其子伯喜否(52世)逃到吴国,任大宰,越王打败吴国后杀了伯喜否。当时住在家乡锺离小国的伯喜否之子簠(53世),听到父亲被害后,为避祸即去伯改姓锺离,开创了锺姓单姓锺之前又曾姓过锺离的新纪元。锺离接(59世),因其父锺离昧(58世)被害,为避祸奔长社,逃到他曾当过县令的长社县(今长葛市)北五里卢庄,改複姓锺离为单姓锺。

锺姓接系的演绎过程,关键在于“宋桓公第三子是熬公”“伯宗是敖公之孙”,孰真孰假还是以史书为证。

第一节宋桓公御说第三子是子鱼,不是遨;伯宗不是遨公之孙。

关于宋桓公御说的儿子,三书称有“目鱼、兹甫、遨公”三子,一些史料称有“目夷、兹甫、三种、四鱼(子鱼)、五荡、六鳞、七肸”七子。《史记·宋微子世家·桓公八年》中,“子鱼、目夷”同时岀现,目夷是襄公兹甫之庶兄为相,子鱼亦辅政,兄弟俩同台议政,如:“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子鱼曰'祸犹未也’。”《钟姓源流史》16页“表”注“目夷字子鱼”,将子鱼、目夷兄弟俩说成同一人,明显是错误。以此可以判断宋桓公御说最少有三个儿子“长目夷、次兹甫、三子鱼”,“目夷”即“目鱼”。第三子不可能是遨,史书中找不到遨与扈的名号,也没有遨在晋生扈、扈改姓伯后生伯宗的记载。

《史记》《左传》都记载伯宗的父亲是公孙纠;《国语·晋语五》韦昭注“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世本八种·王谟辑本》称“伯宗氏:晋孙伯起生伯宗,因氏焉。”清代常茂来在《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48册)指岀:“伯起即伯纠,起字必有转写之讹。”依《史记》《左传》所载,伯宗是公孙纠的儿子,公孙纠是谁呢?《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煓秦是宋襄公兹甫第六世孙宋元公佐之少子,景公头曼之弟。煓秦生公孙纠(《左传》称公孙周),公孙纠生昭公特(《左传》称“德”或“得”)。头曼无子,杀了公孙纠,将公孙纠的两个儿子“启”与“德”掳入宫中作“养子”,先立“启”为太子,后又立德,昭公特趁头曼去世报杀父之仇,杀了哥哥“启”后自立。由此可认定公孙纠最少有三个儿子:伯宗、启、德(昭公特),伯宗与昭公特是兄弟,是桓公次子襄公兹甫后裔,不是遨公之孙。

有史料记载:“伯喜否春秋晚期人,姬姓,原为晋国公族,先祖公孙纠为晋国郄氏旁支。后因“三郄”权倾朝野,公孙伯纠之子伯宗公忠体国,不满本家势力过大,招至“三郄”所恨而陷害至死,其子伯州犁逃到楚国,后任大宰,生郄宛,又为楚大夫。后来郄宛被楚令尹子常攻杀,其子伯喜否逃到吴国,获吴王信任屡有升迁,直至宰辅。伯喜否为人好大喜功……在吴越戏剧性的歴史较量中,是一个举足轻重又极不光彩的人物”。这个记载与《国语·晋语五》韦昭注相吻合,披露了“三郄”陷害伯宗的真正原因,证实伯宗氏家族与宋桓公、遨公毫无关联。 第二节 伯州犁不可能食邑锺离。

一是春秋重要史着《左传》《国语》没有伯州犁食邑锺离的记载。

《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前后250多年周王室及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人文的大量资料。《国语》则记录自周穆王五十二年(前990年)至周定王十六年智伯被灭(前453年)共537年周王室和春秋七个诸侯国歴史。这两部史书是春秋时期撰写的史学名着,是解密春秋史的权威性史书。《左传》《国语》和《东周列国志》多处详细记录了伯宗、伯州犁、伯却宛、伯喜否家族在各国的政绩、操守与被杀桉情况,但都没有伯州犁食邑锺离的记载,证明伯宗仕晋、伯州犁与伯却宛仕楚、伯喜否仕吴均符合史实,而伯州犁没有食邑锺离。

二是无论哪个“锺离”都不可能是伯州犁的食邑。

《左传》明确记载伯州犁在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任楚大宰(有学者认为伯宗此年被害,伯州犁此年奔楚,暂按《左传》载)。这时期的锺离有两处:一处是锺离邑(州来西邑),此地从公元前578年起长期为吴国所占,伯州犁食邑不可能在吴属地。公元前473年,越国打败吴国后把锺离邑交还给楚国时,伯州犁已不在世;另一处是凤阳锺离国,但是在公元前600年——公元前500年这段时期,凤阳锺离国正是敖厥于世系四代人世袭国君时期,它是相对独立的诸侯国,不可能给楚国官员作食邑。

三是豫州锺离山不可能是食邑。

有宗亲依据古谱,认为伯州犁的食邑在豫州锺离山(《钟史论坛》08年11月15日第11期第3页)。《凤阳县志》载古凤阳有锺离山,而豫州锺离山无史书和古今地名志佐证,实不存在。食邑应是一级行政区域,要有辖民有赋贡,即使有豫州锺离山或“封升岗”,也只是小山头,不是郡、县、邑行政地域,作为食邑不现实。而且公元前576年前后,是宋国最强盛时期,豫州、许州一带一直都是宋国辖地,宋、楚是冤家,楚国大宰伯州犁的食邑不可能在宋国。

三书的烈、接两系演绎过程都对“锺离”“情有独钟”,以上已据证逐一剖析烈公食邑锺离不存在,封为“锺邑大夫”或“锺城大夫”不存在,伯州犁食邑锺离也不存在。那麽伯喜否之子簠,在家乡以土为氏改姓锺离的“锺离小国”是否存在呢?只要稍作逻辑推理就可以回答“不存在”,一是歴史上不可能有“锺离小国”,诸侯国再小也有尊严,任何朝代的史官都不至于戏弄或贱称它为“锺离小国”;二是史上的“锺离”虽然有四个地方,但伯喜否之子簠所处时期只有今湖北汉川市东五里的锺离国,那里是锺姓和以国为氏的锺离氏一块居住的地方,伯氏不可能在那里演绎出另一个、只有几代人的锺离氏。三是三书的作者编者自己都弄不清“锺离小国”在哪里,只能圆滑地说“在家乡”。

姓是血统的标志与传承,一旦形成很难更改,不像耍猴戏可以变来变去。例如丘姓,尽管清初雍正皇帝为避“孔丘之讳”,一纸“诏令”把“丘姓”通统改为“邱姓”,但雍正卒后,“邱姓”人还是恢复为“丘姓”。清初学者顾炎武说“氏常变,姓千万年不变”,就是这个道理。三书称子姓改伯姓,伯姓只传四代就改为锺离姓(按伯宗始姓伯计),锺离姓只传七代又改为锺姓,完全违背了歴史唯物主义和姓学的基本原则。

结束语

三书作者一是心气太盛,没有意识到“解释几千年来极度紊乱的姓源”是一项複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姓史研究是学术研究范畴,又不等同于一般的学术研究,不能只由个别人“闭门造车”。没有宗亲的广泛参与,没有全国的乃至海内外宗亲社团的组织协调,这个系统工程不可能建成。尽管他们付出了很多心血,就新世纪前后十年国内的姓史研究情势来说,完成这个工程的条件显然远差成熟,歴史决定了三书的“突破性的解释”必然是“早产儿”,不可能“健康”。

二是违背了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史学研究是先考证后结论,三书作者则只作结论不论证,又把自己的结论视为定论要宗亲全部接受,不允许讨论;姓史是细化的中国古代史,背离中国古代史论姓史,以反潮流的思维编姓史,结果必然是踌躇满志要“突破性地解释锺姓源流”,却适得其反为“全面性地颠覆锺姓源流”。 我一而再地对两系论说“不”,是要与伪姓史较劲,不是与两系论始作俑者和附和者过不去,恰恰相反,我一直视所有姓史研究者为亲人、朋友和老师,尊重与珍爱这份深情。最近,在总会主要负责人家乡——广东省紫金县岀版发行了《锺姓源流史分佈》一书,我不赞同此书,不仅因其书名本身文理不通,更主要的是它在史料不足霉的情况下,浅尝辄止,凭主观想象杜撰史实,是地地道道的“两系论”再版!祈望总会主要负责人能创造一个机会,让姓史研究者坐在一起,与总会负责人平等地、平心静气地磋商锺姓史,求大同存小异,结束各地自行其是各搞一套,既浪费资源,稍有差错又将贻误裔孙的局面!

该收场了,完全违背史实的“烈、接两系论”!只有抛弃“两系论”,锺姓渊源研究才能“突出重围”从头开始!我坚信,滚滚向前的歴史车轮一定留有后辙,只要广大宗亲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发现歴史车轮的履迹,而这条履迹任何人也改变不了!

附:《夏商周年表》(据2000.11.9国家公佈)

夏代年表(前2070年—前1600年):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后羿、寒浞、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臬、发、癸(桀)(19)

商前期年表(前1600年—前1300年):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20)

商后期年表(前1300年—前1046年):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11)

西周年表:武王(前1046年—前1043年)、成王(前1042年—前1021年)……(略) (2011.10.26于蕉岭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钟氏宗亲网无关。钟氏宗亲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