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援社工手记:《曾老伯伤人事件》

 社工客 2021-11-17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李敏容

    单位 | 佛山市南海区法律援助处法援社工

70多岁的曾老伯(化名)来到法援处向律师咨询,6年前他因为与人发生争执致人轻伤,被拘留了1个多月,并被判刑7个月,缓刑一年。曾老伯向律师诉说自己被错判,律师看了全部资料后,指出未有相应的证据支持曾老伯的观点。曾老伯听到律师的解答后久久不愿意离去,在法援大厅高声吵闹,社工见曾老伯情绪激动将其引领到社工室了解情况。

1.因伤人事件曾老伯被冠上罪犯头衔

据曾老伯述说,曾老伯在2015年与妻子一起做环卫工人清扫马路,负责的工场区域临近一个大型楼盘,大型楼盘由另外的环卫公司负责清扫。事发的前一天刮大风下大雨,路面上积聚了一堆一堆的垃圾。曾老伯与太太两人都在清扫马路,负责楼盘清洁的工人,指责和辱骂曾老伯,说看到楼盘上积聚的一堆堆垃圾是曾老伯倒在上面的;曾老伯表示没有此事,然后清洁工人向曾老伯动手,曾老伯在防卫中将楼盘清洁工人推倒在地,(判决书上显示清洁工人股骨骨折,经鉴定为轻伤)曾老伯由此被拘留和判刑。

事件发生之后,家人为曾老伯聘请了律师,经过庭审后,曾老伯被判了刑,并作了赔偿。虽然曾老伯在庭审后被释放了,但是曾老伯觉得自己没有打人,对方的伤情是假的;而为自己代理的律师让曾老伯在庭审中不用说话,令曾老伯失去了为自己辨护的机会,曾老伯感到很屈辱。社工耐心倾听曾老伯的控诉,了解整个事件的过程,并不时建议曾老伯控制自己的情绪。

2.曾老伯对自我的身份认知是道德、劳动模范

曾老伯向社工展示自己劳动模范的奖状,以及党员的证书,曾老伯年轻时在单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工人,是被其他工友学习的榜样。曾老伯年轻时在老家是一名党员和劳动模范。年老从事环卫工作时,扫到掉落在地上的证件之类的东西,都会交回公司让人来认领;遇到迷路走失的小孩,会领他找治安人员帮忙找家长,还因为这些事曾老伯曾受到公司的嘉奖。老家的党员干部收到自己被判刑的信息后,都觉得难以置信。社工看到曾老伯展示的奖状,了解其经历后,同理了曾老伯极强的个人荣誉感,肯定曾老伯为人处世都是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

3.双重身份带来的矛盾产生了情绪、行为问题

一直以来曾老伯都很重视自己的个人荣誉,拘留后难以接受事件的发生,身体瘦了20斤,满头的黑发也变成了白色。

从拘留所出来后,曾老伯向法院和检察申诉过,但都被驳回。多年来曾老伯一直为这件事伤神伤心。

曾老伯表示儿子也劝自己不要再想这件事,好好在家带孙子,放轻心情养老。但是曾老伯表示自己放不下,一想起来心就很难受;体重也回不到出事前的水平,头发一直是花白的;曾老伯表示自己已经来过法援处十多次了;也不停的想办法找当时为自己代理的律师讨说法。

4.社工重新为案件定义,助曾老伯转换视角

伤人案件的发生,曾老伯认为不是自己先动手,是为了防卫对方的攻击行为造成对方倒地受伤,曾老伯觉得自己没有想过要打对方的念头,不认为整个事件是一件故意伤人的事件。社工多次向曾老伯强调,这个事件是一个运气不好的事情;同时建议其听从儿子的劝导,尝试将事件慢慢放下;社工向曾老伯指出头顶的头发有一些是黑色的,鼓励曾老伯减少想此事,头发可以慢慢的长出黑发,曾老伯转过头让社工看清楚,社工继续强调此事,让曾老伯加强转变的动力。社工向曾老伯关心其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一些生活现状;最后,社工让曾老伯收好所有的材料回家,将事件想成是一个运气不好的事情。曾老伯在社工目送下平静地离开法援处。

5.服务反思

在法援处,每天都有不同的来访者到来,有些人达到了自己的期望,有些人却不能。因此,有人满怀感恩的心情离开,也有人带着未被满足的不同负面情绪离开。根据优势视度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即便是处在困境中倍受压迫和折磨的个体,也具有他们自己从来都不曾知道的与生俱来的潜在优势。

所以,虽然有少数的人可能带着负面情绪离开法援处,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有能力通过调整自己,寻求更多途径而解决问题,不过也有极少数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资源协助走出困境。社工在此识别出此部分需要协助的人提供服务,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安宁的力量。

什么是危机事件?

出现危机事件该如何处理?

危机介入有哪几个阶段?

如何将危机介入理论运用于实践?

全国首批高级社会工作师教你

开展社会工作危机介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