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浒传》中的“酒”是什么酒?

 高山仙人掌 2021-11-17
图片

《水浒传》在写各色人物、故事时,很大的程度上都与酒相关;上至贵戚官员,下至猎户渔家、被押解的犯人,乃至妓院中的名妓,当其出场活动时,几乎都要有饮酒的情节。据汪远平《水浒拾趣》一书统计,在《水浒传》中,写到“酒”的有一百十二处,其中直接展示饮酒醉态描写的有二十七处。

《水浒传》中的“酒”,到底是什么酒?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可以肯定地说,《水浒传》中所写的“酒”,不是今日我们喝的白酒,即“烧酒”。因为在《水浒传》所依托的北宋时代,中原地区还没有烧酒的酿造工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瓶,蒸气令上,用器承取滴露”。这正是现在我们制作白酒(蒸馏酒)的工艺。烧酒(白酒)性烈、度数高,一般在三四十度以上。如果《水浒传》的英雄好汉们,喝的是烧酒(白酒),动辄十几、几十大碗(武松),甚至喝了十几碗还要喝一桶(鲁智深),那么从生理上科学地看,他们非得醉倒,甚至要酒精中毒。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中解释烧酒(白酒)时,还可以看到,讲它味辛(辣)、大热。试想,如果《水浒传》中说的“酒”是烧酒(白酒),那又如何能在第十六回“吴用智取生辰纲”中,写杨志手下众军士要买白胜一桶酒,是因为路上走得“又热又渴”“想喝些酒”“润一润喉”“也解暑气”;杨志原本不喝,后来也因为“天气蒸热”“口渴难熬”,便也吃了半瓢。这酒不但不辣、不烈,反而可以润喉、解渴呢?

《水浒传》所说的“酒”,应该即是宋代普遍用酒曲(粬)在粮食中经过发酵而酿造的米酒,也即是今日的黄酒。一般认为,到了宋代,酒曲的种类和制造技术已经基本上定型。宋朝政府也十分重视酒曲的制造、生产;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记载,在北宋东京(今开封)有个曲院街,即是官府掌控的酒曲生产地。由于酿酒业发达,宋代是我国历代王朝编撰酒经——制曲酿酒工艺理论最多的一个朝代。朱肱(ɡōnɡ)著的《北山酒经》记载了宋代米酒(黄酒)生产的十三道工序和技术。用他的记述与现代黄酒生产的工艺流程相比较,可以看到两者是极为相似的。

如下所示:

宋代酿酒工序

1.卧浆、2.淘米、3.煎浆、4.汤米、5.蒸醋糜、6.用曲、7.合酵、8.酴(tú,酒曲)米、9.蒸甜糜、10.酒器、11.上糟、12.收酒、13.煮酒。

现代黄酒生产工艺过程

原料→精白,过筛→浸渍→蒸煮→用曲→发酵→(前发酵、后发酵)→压滤→澄清→杀菌→贮存→调配→过滤→装瓶→杀菌→成品。

黄酒酒精含量较低,一般在15度左右,其味道略甜。《水浒传》第八十二回讲宋江准备接受朝廷招安,把山寨的东西“尽行招人买市十日”,为了招待进山买市的人,宋江命人“宰下牛羊,酝(yùn,酿酒)造酒醴”。醴,音lǐ,即是甜酒。

在第一百十九回,宋江帮助朝廷平定方腊、准备还朝前,也是“椎牛宰马,致备牲醴”,以祭奠阵亡的兄弟。米酒(黄酒)一般都是要温热了再喝,当然也可以“冷饮”,这些在《水浒传》中亦多有描述。第二回王进受高俅陷害,“私走延安府”,路上因老母生病,遂暂住在少华山史家庄,在这里结识了九纹龙史进,受到庄主太公的热情招待。书中写到:庄主太公请王进母子用饭时,除有“四样菜蔬,一盘牛肉”外,还“先烫酒来筛下”。

其实讲酒先烫热了再饮,在《水浒传》中共有十一处;关于喝“冷酒”即未烫热就喝的情况,在《水浒传》中也多处写了,往往都是在仓促喝酒,来不及烫热的情况下才喝的。如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讲陆谦来到沧州,先约了牢中的官营、差拔在酒店中吃酒,共谋如何杀害林冲,他们除了要些“酒馔”,为不让店家听到,遂向店家“讨了汤桶,自行烫酒”,而林冲被他们设计去看守草料场。由于雪大压塌了草室,林冲只得在山神庙避雪休息,此时,为了避寒,林冲便把沽在葫芦里的“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这些描写,正好佐证了《水浒传》中的酒即是米酒(黄酒),其饮酒的方法完全符合了米酒(黄酒)的饮酒规律和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