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变化及其与术后胃瘫的关系

 银缕一瞬 2021-11-17

作者会实时更新码内资源,将该二维码作为与读者交互的长期入口,为读者和作者提供增值服务,同时有效提高自身论文学术影响力。

“OSID开放科学识别码”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变化

及其与术后胃瘫的关系

黎官印1,唐伟2,屈岳育1,王海1,何振兴1,彭勇1

(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1.肝胆外科,2.检验科)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的大型手术之一,因其不仅要切除胰头,整个十二指肠,部分胃,部分空肠、胆总管,更需要进行胰肠、胆肠、胃肠三个吻合,手术时间长,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胃瘫综合征便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同时也常见于胃癌根治术后。文献报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为7.0%~56.4%,本研究团队前期对南充市中心医院5年间108例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统计分析,发现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高达39%。发生胃瘫后治疗时间长,住院花费大,给患者及医保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尚不明了,有学者报道胃癌术后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影响术后胃肠动力的因素。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LPD已经是目前国内外各大医院常规的首选术式,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院行LPD和开腹胰十二指指肠切除术后的胃瘫发生率近似。为此,本研究对32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患者围手术期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LPD术后胃瘫可能存在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8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接受LPD手术的32例患者病例资料。纳入标准:(1)患者一般状况可,无心、肺、肾功能严重障碍,能够耐受手术;(2)肿瘤无远处转移,无血管侵犯;(3)均痊愈出院。排除标准:(1)不能耐受手术者;(2)晚期肿瘤或恶病质者;(3)腹腔镜中转开腹。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术前胆红素、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及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情况。

1.2 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检测 

采集32例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3、7天晨间空腹肘静脉血5 mL,标本离心10 min,抽取血清,于-80 ℃冰箱保存,委托成都里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集中检测。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酶标仪(SpectraMAX Plus3840),ELISA试剂盒(上海茁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uman GAS ELISA KI试剂盒T,货号:ZC-34981,和上海茁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uman MTL ELISA KIT试剂盒,货号:ZC-34979)。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注:公式一)表示。总体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变化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胃泌素和胃动素的术前术后序列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公式一:

图片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及总体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情况 

纳入的32 例患者,其中男15 例,女17 例;年龄45~70岁,平均(51.35±9.51)岁。其中胰头癌10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5例,胆管下段癌7例。LPD术前,患者总胆红素水平(158.42±78.53)µmol/L,白蛋白水平(38.15±5.78)g/L,血红蛋白水平(120.34±12.79)g/L。

所有患者均行全腹腔镜LPD手术。术后发生胃瘫5例,均经胃肠减压、空肠营养管置入肠内营养、静脉肠外营养、中药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后痊愈。 

相较术前,32例患者LPD术后总体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总体逐步升高,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图片

2.2 胃瘫组和无胃瘫组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比较

考虑术后胃瘫与非胃瘫患者胃泌素和胃动素可能存在更大差异,我们参照国际胰腺外科学研究小组胃瘫综合征诊断标准,将本组患者分为胃瘫组(5例)和无胃瘫组(27例),对两组进行分析发现:

胃瘫组术前胃泌素整体水平低于无胃瘫组;术后胃瘫组胃泌素水平较术前下降,且术后第1、3、7天胃泌素均在63 pg/mL左右;无胃瘫组术后胃泌素水平逐步上升。两组总体比较(F分组=39.040,P=0.002)、变化趋势(F时间=17.256,P=0.026)以及变化幅度(F交互=11.275,P=0.031)均有统计学差异。 

胃瘫组术前胃动素整体水平同样低于无胃瘫组,术后第1 天下降明显,术后第3、7天与术前水平相当;无胃瘫组术后胃泌素水平逐步上升。两组总体比较(F分组=28.457,P=0.003),变化趋势(F时间=19.248,P=0.021)及变化幅度F交互=13.623,P=0.027)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图片

3 讨论

胃瘫综合征是胃肠道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高达39%。同时我们发现胃瘫多出现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3~4 d拔除胃管患者开始进食时,多表现为反复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甚至进食即吐等消化道症状,时间稍长即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和机体负氮平衡。目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文献报道主要与手术创伤及应激反应、激素异常分泌、迷走神经切断、胃电波活动减少、精神应激、感染、代谢及药物等多种因素相关,但多为临床经验及理论上的推测,无量化指标研究。

胃泌素和胃动素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评价胃肠动力的因子。正常人空腹血清胃泌素表达值为20~160 pg/mL,胃动素表达值为5~300 pg/mL,餐后会增加2~3倍。胃泌素由人体G细胞分泌并作用于全部胃肠道,其作用机制为通过增加胃收缩并使肠蠕动加快以促进胃排空。胃动素是肠道Mo细胞分泌的激素,它的作用点在于消化间期的胃肠道运动,同样可以增加胃收缩并使肠蠕动加快以促进胃排空。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患者胃排空延迟、收缩减弱或缺乏与胃泌素和胃动素分泌下降有一定相关性。同时有学者测定了胃癌术后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的水平发现胃泌素和胃动素降低可能是影响胃癌术后胃肠动力的因素。但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来说,相比于胃癌根治术还增加了胰头和胆总管的切除和胰肠及胆肠吻合,因此带来的机体内环境及内分泌变化与常规的胃肠道手术不同。目前国内外尚无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的胃泌素及胃动素变化相关报道的研究,我们选取了我院接受LPD的32例患者通过测定围手术期胃泌素和胃动素的表达来进行临床试验,一者可以得到LPD围手术期的胃泌素和胃动素的表达值从而了解这两种胃肠激素在LPD术前术后呈现出何种变化趋势,二者希望通过研究LPD术后发生胃瘫组和无胃瘫组的胃泌素和胃动素的表达是否有差异来反向推论胃泌素和胃动素与LPD术后胃瘫发生到底有无联系。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术前到术后1周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从手术后呈持续性升高状态,但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上切除了部分胃(包括幽门及幽门腺)、十二指肠和部分小肠会造成分泌胃泌素和胃动素的G细胞和Mo细胞减少,尤其是G细胞,但测定的胃泌素和胃动素值不降反升,考虑与机体的代偿反馈机制有关。同时我们还发现5例胃瘫组患者术前胃泌素、胃动素均低于无胃瘫组,术后胃瘫组胃泌素和胃动素较术前下降,且术后第1、3、7天胃泌素和胃动素分别在63 pg/mL、160 pg/mL左右,但无胃瘫组术后胃泌素和胃动素却逐步上升(P<0.05)。而且胃瘫组和无胃瘫组两组患者术前胃泌素和胃动素差异就很大,术前胃瘫组均明显低于无胃瘫组,这是否可以推测术前胃泌素和胃动素的低表达本身就可能预示着术后发生胃瘫的风险较大,但因本组研究例数较少,结合本组研究的结果我们只能初步得到结论并推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分泌不足可能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诱因。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围手术期患者总体胃泌素和胃动素呈上升趋势。分组研究发现术后发生胃瘫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3、7天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均低于无胃瘫组。胃瘫组胃泌素和胃动素术前比无胃瘫组低,术后胃泌素和胃动素上升的幅度也不如无胃瘫组,因此可以推测围手术期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分泌不足可能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诱因。但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引证本文:

黎官印, 唐伟, 屈岳育等.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变化及其与术后胃瘫的关系 [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1, 33(8): 465-468.

《肝胆胰外科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