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珍堂说瓷:元代之后偏窑口瓷器识别举例

 眉州闲人688 2021-11-17

     景德镇在元代青花瓷成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为官窑所在地,其民窑产品占领了全国市场。其它偏远窑场相继衰落,处于次要位置,胎釉质、彩料不如景德镇大窑口,工艺、技术等也相应滞后,只能生产低档大宗产品,维持生机。

1

  图1.1-1.5青白釉碗:釉不到底有宋代特征。但足墙宽,有不明显乳突,器口也没有变化等与宋、元时期正窑口瓷器有明显区别;断代只能下移不应上推,偏窑口至时碗内采用涩圈叠烧的多,综合比对此碗是明早期福建闽北窑口。

3

  图2.1-2.5青花碗(缸)带垫烧涩圈瓷片:底足有手抓浸釉痕,见图2.1;底足中心两字应为”兴利“,见图2.2,解放后才出现“兴”字简化字。青花发色灰黑,为土青;胎色灰黄,多孔隙,杂质多 。

  据窑址考古资料显示:

  1)会昌县右水乡右水村发现明代中期青花瓷窑,从现场散落的大量瓷片可以看到,当时烧造大量采用涩圈叠烧方式;

  2)南泊古瓷窑遗址,位于浮梁县旁边,该窑址烧造年代在明中期,是明代生产民间日用粗瓷规模较大的窑场。主要烧造青花瓷和白瓷,胎质略粗,装烧工艺为涩圈迭烧一种形式,多在底心草书体“福”、“寿”字样,笔法随意。

  该瓷片主要特征与这两个明中期偏窑口所产器物基本相同。

3

图3.1-3.7茶叶沫碗:撇口过高、直,弧度不够,缺乏形体美;民国之前胎土人工淘冼、揉泥达不到这么干净、细腻,显得胎骨细白,且过于坚致;釉面火气仍较重,釉色不是鱼肚白;最关键宋、金至民国一般刮釉叠燒,而这件是碗内底心一圈未施釉,然后加白釉形成一太阳形,这与古瓷叠烧刮釉成垫圈形天壤之别。但它没有人为作旧,与八、九十年代仿品不一样。五十年代普通日用瓷有这种碗,看底足胎质、胎色不是景德镇窑口,适合其周围祁门或乐平偏窑口。挑选茶叶沬是一个冷门品种,内碗心涩圈叠烧加大产量,降低成本。

图片

图1.1:青白釉碗

图片

图1.2:青白釉碗底足

图片

图1.3:青白釉碗釉面开片图片

图1.4:青白釉碗外壁不满釉

图片

图1.5:青白釉碗内叠烧涩圈

图片

图2.1:青花碗或缸底足瓷片

图片

图2.2:青花碗或缸底内部“兴利“字

图片

图2.3:青花碗或缸底足瓷片

图片

图2.4:青花碗或缸底足瓷片

图片

图2.5:青花碗或缸底足瓷片

图片

图3.1:茶叶沫碗

图片

图3.2:茶叶沫碗

图片

图3.3:茶叶沫碗

图片

图3.4:茶叶沫碗底足

图片

图3.5:茶叶沫碗叠烧涩圈

图片

图3.6:茶叶沫碗

图片

图3.7:茶叶沫碗圈足露胎处放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