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不缺信仰 在青海的旅游行程中,塔尔寺是不能不去的地方。塔尔寺,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是中国藏传佛教黄教六大寺院之一、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而建的大银塔,是先有塔后有寺,故名塔尔寺。 在参观塔尔寺过程中,不时在寺院内、外的长廊上见到一群群,或僧侣,或普通信徒,赤脚立于垫子上,口中念念有词,取立正姿势,双手合十,高举过头,触额、触口、触胸,掌心向下,先膝盖着地后全身伏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来,重复再来。以前在电影或电视中也见过此类场景,但一般是在野外的路上,且为零星个人,如此众多,尚为首次。 听导游介绍方知此为“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中,信徒与教徒们一种最至诚的礼佛仪式,分为长途、短途、就地三种,我们在塔尔寺中所见的为就地,即原地磕长头。信徒与教徒们认为人的一生中至少要磕十万次,才表示虔诚。为什么要磕十万次?这又和塔尔寺、和宗喀巴大师有关,相传宗喀巴大师诞生时,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菩提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都自然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而在宗喀巴大师进藏学法,在给母亲的回信中写道“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和我见面一样”,从而促成塔尔寺的修建,因此,磕十万次长头也是为了纪念这位黄教的创立者。“磕十万次长头”,健康者需三、四个月,体弱者非一年半载不能完成。更有甚者,于行进中磕长头,他们辛苦劳作,积累财物,往往一生就为了去大昭寺朝拜一次,去之前他们会变卖所有的家当,只带上简单的生活必需品,一路风餐露宿,一路五体投地;部分信徒因体弱多病未能到达西藏大昭寺便死于路途,相传同行者便取下他的一颗牙齿,在到达大昭寺时便将这颗牙齿镶嵌在大昭寺的牙柱上,代表他也来到了大昭寺。这些信徒们,他们会将一生积攒的钱财捐赠给寺庙,只为能修一座更大的佛像。他们的信仰是纯粹的、无比虔诚的! 在青海的行程里,青藏公路也是必走之路,因此在导游的口中,青藏公路也是她念叨最多的。她说,这条路是当年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时走的路,当时要走很多年,以至于到了日月山时,很多她从长安带来的人都不愿意走了。1950年解放军进藏,西北方向就是从这条路线出发,按照“一面进军,一面修路”指示,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和藏族同胞一起在世界屋脊上修起了这条“天路”,为西藏人民打通了一条“生命线”。“每修一公里路就要伤亡好几个人!”这是导游的感慨,也是我们在思考,当年的他们为什么不惜流血牺牲,宁愿牺牲自我也要修筑了这条“天路”?他们和川藏公路的修建者们以及千千万万的进藏优秀儿女们一道,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扎根西藏,守卫边疆,孕育了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这不正是他们的坚定信仰和强大支撑吗? 天峻县位于青海湖西北部,是柴达木盆地的东部门户,因境内的环青海湖十三名山之一“天峻山”而得名,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区。2010年宁波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始对口援助天峻县,11年间共援建项目57个,安排财政资金1.86亿元,完成了“光伏提水”、牛羊肉精深加工基地等一批关乎民生的工程,解决了广大牧民饮水难题,提高了天峻造血能力;4批42名干部人才放弃东部沿海城市舒适的生活、工作条件,舍小家为大家,积极参加对口援助工作,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克服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困难,在教育、医疗和扶贫等领域主动作为、倾情奉献,为天峻县退出贫困县贡献宁波力量,为高原百姓带来了幸福。他们的奉献和付出不也是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信仰和担当吗? 外国人曾质疑中国人没有信仰,说什么中国人没有敬畏?其实他们是对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人是不怎么敬畏鬼神,但中国人敬畏祖先、敬畏英雄、敬畏大自然,祖先留下的好东西我们供奉着、留下的文明我们传承着,中国人信仰的是祖先,是千千万万个在历史长河中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英雄们! 这些质疑者应该亲自来青藏高原看看,看看那些朝拜的人们,看看那些驻守在无人区的军人们,看看那些援藏、援疆、援青的干部和科技人员,他们常年生活在空气稀薄的地方,“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他们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他们信仰着中国人的信仰。 图片/作者 作者简介 程建华,一位生于巢湖之滨,定居钱湖之畔,曾在边防海岛服役二十余载的军转,平时喜欢追忆过往,喜欢有感而发,喜欢信笔涂鸦。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