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琦:探索智慧居家养老新路径

 快乐英平 2021-11-18
在第四届燕山养老论坛·2021暨智慧养老用品博览会上主旨演讲【整理摘编:时英平】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会长  曾琦

“养老”,是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话题。跟各位新老朋友一起,总结老龄事业的新发展,剖析养老领域的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对策,希望能对我国的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有所助益,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探索智慧居家养老新路径,这是一个比较宽泛也比较难聊的话题。一个困难是,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居家养老就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现在如此,将来的很长一个时期,也依然会如此。居家本身就是一条养老路径,在居家的基础上,不太好找别的新路径。另一个困难是,新路径不好找,新手段倒是可以选取,可以采用,但题目也已经把新手段提出来了,就是智慧,用现代智能科技来解决居家养老中的很多问题。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居家养老这个传统模式增加了新元素,能大大改变居家养老的本来面目,也可以说算是当下最新的路径了,在这条新路径上再想找点新突破,确实是个挑战。

当前,在我国,居家养老主要是政府部门在倡导,在推动,市场化还没有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的热情还不是很高,即使已经参与的,也不是很成功。我这里所说的参与,主要是从服务提供的角度来说的。我一直主张要厘清政府、社会、市场在养老领域的责任边界,要重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来解决养老问题,机构养老是如此,居家养老也应如此。轻视市场的力量,居家养老很难有大的突破。当前居家养老,包括作为居家养老依托力量的社区服务,发展得相对缓慢,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市场的作用重视不够,或者说没有找到调动市场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没有形成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清晰路径。

寻找路径,首先得找准问题的症结;寻找商机,首先得找准需求的痛点。养老确实是个社会问题,而且是个大问题。每一个社会问题,都意味着一个商业机会。问题越大,机会越大。养老的基本需求,不外乎四个主要方面:物质供养、服务保障、精神关爱、环境友好。再简单一点说,就是养老所需要的物质和人手的问题。在养老机构里面,这四个要素一般是齐备的,否则就会因缺乏竞争力而难以维持。但在居家中则不一定齐备。这种不齐备,就是居家养老的痛点。不齐备的主要原因,还是市场化意识不强,市场化程度不够,市场化条件不充分。

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在老年人的物质供养方面,可以说基本上不存在突出问题了,或者说已经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了。但其他三个方面,长期以来都是居家养老的短板和弱项。解决好服务不充足、关爱不周到、环境不友好等问题,居家养老就能成为享受晚年生活的首选方式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补短板、强弱项,以巩固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补短板、强弱项的过程,就是探索解决路径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积极引入市场化、产业化因素,和发挥市场化、产业化的作用。智能科技的应用,有助于增强居家养老的薄弱环节,是从技术的角度,解决居家养老痛点问题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市场化、产业化则是从体制机制的角度,来设计最终的解决方案。

居家养老最大的短板或者说痛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人力资源投入不足,通俗的说,就是人手不够。除了物质供养之外,其他三个方面,服务不充足、关爱不周到、环境不友好的问题,都跟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密切相关。妥善的解决这个问题,指望政府兜底或包办,指望家庭成员奉献,指望社区慈善力量形成长效机制,都不太可能,根本途径,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将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化、产业化

所以我说,探索居家养老新路径,这个新路径,就是服务产业化,将居家养老服务推向市场,借助市场神奇的力量,满足居家老年人的各种需求。至于是不是采用智能科技,倒是第二位的。这样说,并不是说智能科技在养老中不重要,而是说与市场化机制比起来,技术手段是第二位的。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再好的技术手段,效果也会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到先进技术的应用。各级政府曾经下大力气打造的为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很多已经无疾而终了,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与市场很好的结合起来,找不到赢利点,无法维持长期运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证。

如何将居家养老市场化、产业化?

做好人群分类。“十三五”以来,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理由是因为绝大部分老年人居住在家里养老。其实大部分居家老年人并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因为他们是中低龄的活力老年人,自己完全能够很好的照护自己。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公共设施、做好公共服务就可以了。居家老年人中的高龄、空巢、独居、体弱多病的群体,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因为他们生活中随时需要外来的帮助。这类人属于居家养老中的特殊困境群体,是养老问题的痛点所在,社会关注度高,应该让社区对他们登记在册,落实好照护和监护责任。照护责任交给各类市场主体,监护责任则在其家人或社区。

调整政策导向。民政部门曾经提出过“社会服务社会化”的工作理念,相对于政府包办,是很大的进步。我觉得还不够,应进一步扩展为“社会服务市场化,养老服务产业化”的理念。实际上在机构养老服务方面已经这样做了,在居家、社区养老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个人认为,在社区和居家养老工作中,政府部门,包括基层社区这类准政府部门,都可以从C位上挪开一些,交给市场主体来承担主要责任。政策之一,凡是由政府输血维持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都应该全部交给市场主体来运营,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即可。应重点分析如何通过市场来满足居家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而不是依靠每年多少财政补贴来维持。必要的财政补贴,只应补给有健康运营模式和合理盈利模式的市场主体,这两个模式不清晰的运营单位,应该淘汰出局。政策之二,家庭养老也应引入市场元素,对在家照护老人无法获得收入的家庭成员,应该获得相应的政策性收入补偿。这需要在政策上进行突破,不能再把赡养老人仅仅作为家庭义务,现在的家庭结构已经难以无偿的承担这种义务了。政策之三,重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除了支持公益慈善机构开展各种助老服务以外,还应该将政府提供的公共性质的为老服务项目,交给社会组织来负责实施,以利于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程度。

营造市场环境。家庭以及由家庭聚集形成的社区,是一个社会,也是一个市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遍布周边的商场、饭馆、理发店,这些都是市场主体,居民所需要的很多东西,是靠市场来提供的。居家养老也应如此,主要靠社区周边的市场主体来提供居家老年人所需要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健康管理、文化娱乐、医疗护理乃至精神关爱。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地方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将实行连锁化经营的涉老企业引入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和产品,起到了政府部门省心、企业得发展、老年人得实惠的多赢效果。政府所要做的,是加强市场监管,防止欺诈和无序竞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维护老年人在市场交易中的合法权益。

重视科技应用。我刚才说过,居家养老的短板是人力资源不足,这就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尤其是智能科技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有机融合。很多智能化产品,如紧急呼叫器,可穿戴监测设备、移动智能终端等,都大大便利了老年人的生活;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更是为居家老年人的生活织就了一道全面严密的智能保障网。能与老年人进行交流的聊天机器人,也开始出现,犹如智能宠物,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独居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当然,智能科技再先进,也取代不了人文关怀的温度。在打造友好居家养老环境中,适老化改造需要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智能科技也大大提升了环境的友好程度。中国老龄产业协会正在筹建老龄产业园区,计划引进一批智能科技企业,助力智能科技在养老产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重视人才的培养。居家养老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投入,这方面的人力资源是短缺的。中国老龄产业协会正在筹建中国老龄产业商学院和中国老年继续教育学院,培养养老产业的中高端人才和员工队伍,同时也着力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帮助建立社区居家互助养老模式。欢迎有兴趣的企业和组织洽谈合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