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窑火龙泉窑

 liangdatushu 2021-11-18

按:本文根据讲座整理

【缘起】

听到龙泉窑,大家可能就会想到,这是浙江龙泉生产的一种瓷器。其实龙泉这个地方不但瓷器非常有名,还有一样东西非常出名。龙泉原名“龙渊”,相传因古越国铸剑名师欧冶子,在龙泉秦溪山下,剑池湖畔,铸成“龙渊”剑而得名。唐武德三年(620),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为“龙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名“剑川”。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沿袭至今。龙泉自宋代以来历属处州府,现属丽水地区。古时候都以地方名称命名一个瓷窑系名称,龙泉就这样叫出名了。

我们知道在浙江还有一个窑非常有名,叫越窑。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地区,有个地方叫上林湖,也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他这里生产的瓷器,釉色如湖水一般的静谧而碧波荡漾,有流动之感。龙泉窑来自越窑血脉,而成为独特的自我,更有青山绿水之灵气。梅子一般的青绿可餐,粉嫩的淡色粉青则如月光下的幽雅。这就是我们说的龙泉窑在鼎盛时期烧制出来的梅子青釉和粉青釉的解释。

古代龙泉窑的审美灵感和法则,我总结为:“道法自然,诗意龙泉”。这两句话道出了龙泉窑的精韵。他的产品道法自然,像诗一样的美。他来自自然,取之自然,融入了自然之法则,对天地自然之敬。

【发展历史】

龙泉窑的发展历史可以称之为是千年窑火。从三国两晋时期一直烧到清代民国为止。

三国两晋时期

这个时期龙泉窑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周边地区窑口产品雷同,窑业规模不大。

图1、三国龙泉窑弦纹三系罐

这是龙泉窑三国两晋时期生产的一件青瓷——双系罐,是在我们丽水县松阳出土的。所以说龙泉窑在三国两晋时期开创,它生产的产品跟越窑很类似,几乎很难区别出是越窑还是龙泉一带生产的青瓷器。

图2、西晋龙泉窑唾壶,浙江遂昌县云峰镇墓葬出土

图3、南朝龙泉窑双复系盘口壶

这两件,一件是西晋龙泉窑唾壶,这是在浙江在瑞昌县云峰镇出土的,这是当年朱伯谦老师考古发掘的,有明确纪年,很像越窑,但它不是越窑生产的,而是在龙泉窑生产的。到了南朝时候,龙泉窑生产的双系的盘口壶,也很像越窑,但跟越窑中心产区的越窑比较还是有区别的,龙泉窑在初期的时候跟越窑一脉相承,是越窑的一个分支。

隋唐时期

唐代瓯窑的兴隆对龙泉窑产生一定影响。瓯江是从丽水地区流往温州出海的江。隋唐时期的瓯江,两边有许多青瓷窑场,称之为瓯窑。温州考古也做过相关的考古发掘整理,揭示出当年瓯窑的一个面貌。在丽水地区,龙泉范围内瓯江边的的”吕步坑”窑,证明了他的存在价值。这个窑当年做了考古发掘,从发掘情况来看,龙泉窑受到瓯窑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前面我们讲龙泉受到越窑的影响,后面到隋唐时代受到瓯窑的影响。这个时段里面,龙泉窑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还是在地上走。我们来看看龙泉窑早期在隋唐时期的作品是怎么样的面貌。

图4、唐龙泉窑玉璧底碗,现藏丽水市博物馆(越窑风格)

这件是隋代的龙泉窑玉璧底碗。我们知道隋唐时代,包括北方的邢窑,南方的越窑,大部分的碗,碗底都呈这样的形状——玉璧底。这件典型的隋代龙泉窑碗,碗底也一样,也是玉璧底,但他的釉色和造型跟北方的邢窑,南方的越窑是有区别的,给大家举个例。

图5、隋龙泉窑三系盘口瓶

图6、唐龙泉窑双系盘口壶,1987年浙江省庆元县出土

上面一件唐代的龙泉窑黑釉双系罐,也是这个时期的标志性藏品。在唐代的时候,像浙江的德清窑就烧制过黑釉器,这个时期的龙泉窑也生产过黑釉产品,比如这件双系罐。

后面这件双系盘口罐,是在1987年浙江丽水庆元县出土的,确实非常像越窑,和唐代越窑产品很接近。这件也是龙泉窑生产的薄釉厚胎,窑温不高的青瓷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是跟在越窑、瓯窑后面的一个窑厂。

五代到北宋早期

淡青釉的出现标志着龙泉窑有了新的面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这是龙泉窑青瓷的第一步。

淡青釉的重要特征是:胎骨坚薄匀称,胎色白,薄质坚,造型规整端巧,制作精细讲究,器表刻花线条纤细,罩以淡青色的薄釉,器底大多满釉,采用泥点加垫圈支烧。器类品种多样,壶、瓶、罐、盘、碗等均有发现。

图7、五代十国龙泉窑钵 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图8、五代/北宋龙泉窑贴团花刻划卷草云纹梅瓶

高39.5厘米

香港佳士得1996年春拍0668号拍品

前面一件是五代十国时期龙泉窑的钵,现藏于丽水市博物馆。这个时期的釉是五代早期的,还是有越窑的影子。

下面一件是五代至北宋早期的梅瓶,这就非常有代表性,这个釉就是我们讲的淡青釉。龙泉窑有自身的一点点新的特征,他有自身的特征出来了,这个梅瓶就是一个代表作。这个梅瓶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釉色、造型都非常之美。五代晚期,正确的说北宋早期,这个时期龙泉窑已经出现了这么高的技艺。这只梅瓶尺寸不小,39.5公分,丰满厚实,飘逸如仙人肃穆,曾经在佳士得1996年春拍拍到480多万。佳士得拍这件梅瓶的时候,我查了一下,他标“越窑”,五代北宋早期的龙泉窑产品很多国际拍卖行都标记为越窑, 他们不知道龙泉窑在这个时期已经做出这么精美的器物。

五代时期,龙泉窑有秘色之称。这个时期跟越窑一样,越窑这个时期也有秘色之称。宋代庄绰《鸡肋编》载:

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

这段话告诉我们,龙泉窑这段时期也出青瓷,这是宋代人记载的,谓之秘色,我想他指的“秘色”也指在五代或北宋早期这个时候,和越窑的秘色瓷相对应的。“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就是说当年的越窑,越国要上贡,所以在龙泉也同时烧造秘色瓷上贡,这段文献证明龙泉在五代北宋早期也称之秘色是有历史依据的。

经过实物考证也证明了这一点的。有收藏者曾获得一淡青釉四系罐标本,外壁釉下有铭文:“天福元年重修窑炉试烧官物大吉”。天福元年即公元936年,天福系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金村和上垟窑址中都出现过“天福”纪年的残片和窑具。这说明很可能早在五代中期,吴越国钱氏就已把龙泉窑作为“官物”的烧造点,龙泉青瓷是越窑青瓷之外的另一种“秘色瓷”。以上这件梅瓶作为代表性作品可以做一个佐证。

其实这个梅瓶曾经上过我的手,我话外讲个故事。80年代末时候,在浙江出土了一对梅瓶,就是我们刚图片上看的这只梅瓶,实际上当时是一对。当年没有很多的收藏家,也没有很多的古玩商,大多数都是广东人饶平人,来到浙江、福建、江西收购一些出土文物。那么这对梅瓶出土的时候,这两个盖子不是盖在瓶子上,是放在墓葬的另一处,他们也不知道这个瓶子还有盖,这些农民就拿着两个梅瓶卖给了饶平人。饶平人过了两个月送回来要求退货,说这个东西是假的,说龙泉窑怎么这么大,不对的要退货。在退货的过程中,我就买了下来,而且要求同时买下盖子,就出现了这样的带盖的梅瓶。过了几年以后我跟这个饶平人谈起这个梅瓶的时候,那饶平人说,没有盖子给我,如果盖子给我,我就不会看错,不会去退货了。其实是他们那个时候对龙泉的认识不够,并不是说有盖子没盖子的问题。其实就是当年对这个五代的龙泉窑太好了,对之认识不够,把它当成新的退了。这个梅瓶我们留了一只作为馆藏。

五代时期我还想再举一件龙泉窑的作品——龙泉窑刻划花卷草云纹十棱执壶,这件东西也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五代时期的龙泉窑,认识它的人比较少,所以我们这些收藏家,研究者或是生意者以后都要注意这一类器物,它其实是非常好的,非常经典的。

图9、五代/北宋龙泉窑刻划团花卷草云纹十棱执壶

这把壶的造型非常优美,壶身上十条棱突出,盖子像皇冠,一圈镂空,非常精美,也很难得。

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龙泉窑北望耀州,南承越州,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

图10、北宋龙泉窑刻花执壶

图11、北宋龙泉窑刻花梅瓶

图12、宋龙泉窑黑釉盏

受建窑影响产物,庆元县竹口镇潘里垄瓷窑烧制

龙泉窑在这个时期也出现黑釉的盏。形制和建阳窑址的盏造型一样,但是釉色和胎色不一样。

北宋晚期是一个神秘时期。龙泉烧出了比汝比定更精美绝伦的黑胎厚釉的神品。

据宋顾文荐《负暄杂录》窑器条: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这段文献把整个官窑情况介绍的很清楚。这里“京师”不是指开封,而是指朝廷。

图13、大英博物馆“亚历山大”碗

图14、湖州皇坟山出土黑胎六瓣莲花碗,现藏湖州市博物馆

图15、台北故宫博物院宋粉青葵花式碗

这三件实物,第一件为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亚历山大碗”,张公巷窑生产,被定为汝窑器;第二件为湖州皇坟山出土的黑胎六瓣莲花碗,被定为南宋官窑器;第三件是台北故宫清宫旧藏葵花式碗,早期被认定为北宋官窑器。通过对比大量实物标本得出,后两件碗的真实产地是大窑山连窑,有出处有递承。这个时期,龙泉烧制出了这么精美的薄胎厚釉的藏品。

南宋时期

南宋龙泉青瓷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官民窑各自独立之故,南宋早期并未继承北宋末之产品风格,而是随民俗风情而制,如出筋碗,粗底而不上釉,厚胎薄釉,透明度高,亮泽,玻化感强。南海一号出水的龙泉窑青瓷中有大量这类出筋碗。顺其民窑发展,至中期变成矮足,厚釉,墩实拙朴风格,不似北宋末高格飘逸,细、薄。

图16、2008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玉津园”款粉青釉纸槌瓶

我们以这件纸槌瓶为例,日本收藏了一只很有名,底部:“御津園”,曾在香港拍卖,价格很高。拍卖行定为南宋官窑,我认为定位错误,这类纸槌瓶在龙泉窑的遗址曾经发现很多,胎、釉特征都更接近龙泉,并不是杭州南宋官窑生产的。略懂这两个窑的人就能鉴别出来,杭州南宋官窑的产品胎质疏松,釉色粉青发蓝,龙泉窑的产品胎质坚硬,釉色翠青,或粉青,青的下面不像杭州官窑发蓝,而是偏一点点黄色,所以我觉得苏富比2008年春拍时定为南宋官窑是对龙泉窑的一种抬举,说明龙泉窑的产品超过了南宋官窑的产品,比南宋官窑的产品还要美。

到了南宋中晚期,龙泉窑梅子青釉和粉青釉出现,这一时期很注重釉面的效果,造型上不如北宋晚期的汝窑、定窑。注重了釉面釉色的肥美,特别是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肥嫩而青翠,粉青釉淡雅而幽静,这一时期的特征就是注重了釉面的效果,晶莹无暇,把瓷器做成如玉器一般如冰似玉的效果。

图17、南宋龙泉窑凤耳瓶,现藏松阳博物馆

图18、南宋龙泉窑凤耳瓶,日本常盘山文库藏品

第一件南宋龙泉窑凤耳瓶,现藏于松阳县博物馆,这件凤耳瓶有个故事,80年代末时,有小部分广东古董商到了浙江山区,带着村民去山上盗墓,这件瓶子就是当年盗墓出土的,当时还不是偷偷摸摸晚上去挖,而是白天雇了几十个人到山上盗墓,被村民举报,派出所前来围堵,广东人带着凤耳瓶在中巴车上被截获,所以今天才能在松阳的博物馆见到这件凤耳瓶。这件凤耳瓶非常典型,是第一件发行了邮票的凤耳瓶。这种瓶式很迷惑,一直都认为是龙泉窑独有的产品。第二件是日本日本常盘山文库收藏的,瓶身腹部有开裂。

当时龙泉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带耳朵的瓶式?除了上面看到的凤耳,还有一些是龙耳、鱼耳,在同样南宋中晚期,其他窑口是没有这种瓶式的,为什么龙泉窑单独会烧造这样的造型?我曾经一度很迷惑,后来看了一些资料,特别是看了深圳考古所所长的一篇论文,在台北故宫院刊发表的一篇论文讲“花器”,中国历史上中国的插花的演变,各个时期的花器的用途,我对凤耳瓶有了新的认识,在宋代的文人,点茶、插花、挂画都是世间闲事,非常流行,插花是这一时期特别是文人插花,自己欣赏,非常流行,所以龙泉窑就生产很多这样那样的花瓶,用来插花。这篇论文将插花分作两种,一种是供养插花,一种是自赏插花。带耳朵的这类瓶式,大量出土都是成双成对。由于当地的习俗,人死后的供养,所以成对,左边一支,右边一支插上相同的花,进行供养。这类带耳朵的龙泉窑器物,当时都是用于供养插花。比如寺庙中、佛前,都是供养插花。前面见到的那件龙泉窑纸槌瓶,没有耳朵,市场上也非常多,这种瓶不是供养插花用,是属于自赏插花用花器,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喜欢用。比如四川遂宁出土的大量瓶式都是南宋晚期的产品,其中也有凤耳瓶、纸槌瓶、盘口瓶等。总之此时期有两种花器,插花也分成两类。

图19、南宋龙泉窑弦纹长颈瓶,四川遂宁出土,典型南宋造型

关于南宋,人们还常把龙泉窑和哥窑并提。提起哥窑,大家可能心里没底。哥窑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最近浙江考古所认为龙泉窑中黑胎的这部分产品,特别是小煤窑发掘的黑胎带开片,开片里发白似哈密瓜皮,薄胎厚釉的产品,认为是宋代哥窑,这一说法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对哥窑问题的认识,一直以来学术界都争议不断。龙泉窑民间确实有传说哥窑、弟窑,但作为考古科学研究,不能以民间传说作为依据说明哥窑在龙泉。

我个人认为,南宋龙泉是没有哥窑的,那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个提法。宋代的时候,审美的标准不会让瓷器开成密密麻麻的裂纹,把瓷器片纹里面做成一些红色、黑色的脏东西进去,作为一种至高的审美,我个人认为这都是明代以后的事。为了研究哥窑,我也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宋代笔记、小说,就找不到哥窑的字眼。

那么宋代有没有哥窑呢?我个人认为不符合宋代的审美情趣。宋代人要求瓷器晶莹无暇者为上,瓷器要晶莹剔透,无暇。何为无暇,例如玉器中有个有路,那就是瑕疵,就不是上品。瓷器的追求也是一样,宋代人当时的审美,也就是想把瓷器烧成玉器那样美的东西,开片是这个时期的一个缺陷,是一种次品。后面特别到了明代,《格古要论》中提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不是宋代人说的,是明代人说的。

从杭州城生活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龙泉窑瓷片中也发现,好的瓷片都是不开片的,都是没有片纹的,粉青、梅子青均如是,有些瓷器可能当时没有开片,因为使用过程中,或历史久远,在底层中热胀冷缩的变化,所以开片了,这不足为例。南宋时期精美高级的产品都是不开片的,有些是后期开片的,并不做能作为标准,后面在使用过程中,或者几百年因为环境、火烧的原因造成开片是另作定论,这一时期要理解南宋时期的瓷器审美的标准是“晶莹无暇者为上”。

就像宋代建阳黑釉茶盏的审美标准一样,建盏要求“青黑、条达”为上,简单几个字概括了时代的审美,玩建盏的人,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建盏的审美标准,宋代人已经总结了,“青黑、条达”为上,盏要烧得像漆一样,兔毫、金毫、银毫必须是从上到下,条条丝丝相扣。青瓷是“晶莹无暇者为上”,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宋代对瓷器黑釉、青瓷的审美标准所在,从这一审美标准去理解,宋代有没有哥窑,大家就明白了。

元代时期

到了元朝,龙泉窑青瓷生产规模庞大,盛销海内外,这一时期要提一提海上陶瓷之路。

第一条线路从泉州一带港口出发。从龙泉到泉州有三条水系流域,经过龙泉范围流向大海,一条是闽江,源头在龙泉。龙泉在元代时期,产量非常庞大,窑厂的规模与范围在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像龙泉的东区,一直延伸到温州,瓯江两岸的发展,在宋代是没有这么大规模的。曾经有人说元代的瓯江两岸入夜后灯火通明,江上往来船只穿梭不停。元朝龙泉从中心产区向闽北地区发展,也是沿着闽江两岸窑厂遍布,这些产品从闽江运到了福建的泉州,从泉州港销往印度洋延安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东非等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特别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皇宫博物馆,伊朗德黑兰国立考古博物馆等中东国家收藏了大量精美的元、明时期的龙泉窑青瓷,土耳其一个博物馆就收藏元明时期精品龙泉窑青瓷就有一万多件,土耳其托布卡普皇宫博物馆的门口,就立了一个牌子,很骄傲地宣称其是世界上收藏龙泉窑最多的博物馆,引以为豪。这就是当时元明时期龙泉窑的影响、规模很大。

第二条线路从宁波港出口,宁波古时候称庆元。还有从温州港一带出口,销往日本。日本人把这个时期的龙泉青瓷称为天龙寺青瓷,在日本拍卖场可以看到,很多外包装盒写天龙寺青瓷,其实就是元代的龙泉窑青瓷。日本人在元代时期对龙泉窑极为崇尚。1342年,日本亲政的足利尊氏借口梦见已故的后醍醐天皇,为慰藉亡灵筹建京都天龙寺,并遣船通商于元,以贸易所得作建造天龙寺的资金,其船世称天龙寺船,当时载回一批精美的龙泉窑青瓷,被认为是最高级别的“唐物”。由于买卖得利百倍,利润巨大,天龙寺船至明代仍通商不辍,元末至明初输入日本的精美龙泉青瓷也被称为“天龙寺手”,天龙寺青瓷。

图20、元龙泉窑玉壶春瓶,丽水青田县窖藏出土

这是一件元代龙泉窑的玉壶春瓶,这件瓶子是丽水青田县窖藏出土的。当时窖藏出土了大量龙泉窑的精美瓷器,包括像大英博物馆那样的执壶都有,但是当时出土时,人们没经验,老百姓认为瓶子里面有金银财宝,结果把很多瓷器都打破了,留下的完整器很少,这件玉壶春瓶非常精美,典型元代的造型,完整保存下来很不容易。

此时龙泉窑产量很高,质量和宋代比起来下降了不少,从审美的角度看,与宋代有截然不同之处。由于宋、元审美不同,所以龙泉窑产品在元代也有了改变,原先的粉青釉、梅子青釉在这一时期几乎见不到了,此时不追求釉面的如冰似玉,不追求晶莹无暇,而一味追求产量,就地取材,窑厂也多了,品质也下降,没有注重胎的装饰,釉的质量的提高,以产量增加、外销为主要目的,所以此时的产品较粗,与宋代无法比拟。

图21、红彩玉壶春瓶

图22、褐彩玉壶春瓶

龙泉窑在元代的烧制技术也有创新,比如龙泉窑的点彩,在青釉上点上氧化铜和氧化铁,产生红斑、褐斑,如这两件玉壶春瓶,一件是鲜红色彩斑,仿佛玫瑰花一般,其中的层次感强烈,看到实物会爱不释手。这是我们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玉壶春瓶,曾经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出版物上做了封面,这种点彩就是当时的铜红彩,与当时元代景德镇的釉里红一致,也是用氧化铜作为染色剂,在青釉上人为点上斑点,作为一种釉面装饰。

下面这件日本人归之为“飞彩”(天上飞来的彩虹之意)的一种——飞青,在青瓷玉壶春瓶上有这种褐色的彩,在日本的各大博物馆中,这件玉壶春瓶的出镜率非常之高,大型的瓷器或古董展览都会用这件器物做广告,所以在日本大街小巷常见这件玉壶春瓶的照片,说明日本人对元代龙泉窑的这件玉壶春的点彩非常崇拜,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青瓷的烧制中,同时出现不同的颜色,这是很难掌握的事情,烧不好,彩就飞掉了,烧不出来。所以,这两件龙泉窑的玉壶春瓶,一件褐彩,一件红彩,是非常难得的巨作,非常少见。红彩比褐彩更要少得多,因为铜更难掌握,铜在烧成过程中非常活跃,对窑内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要求很高,稍有偏离,就得不到真正的红色或红色根本不出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博物馆真正达到鲜红彩的器物不出5件,大部分点彩都是褐彩为主。

明代时期

很多人认为龙泉窑到了明朝就削弱了,不及前朝,东西很差,没有必要去研究、收藏,其实这是错误认识,明清龙泉官窑是我们博物馆在我的主持下,发现了明初龙泉窑生产官窑这个事实。2006年我们出了一本论著《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从窑址的发现,征集大量实物作为佐证,翻阅查询大量史料,通过这三个方面证明了明代龙泉窑从洪武二十六年到成化元年这100年当中,烧制了大量的官窑器,与景德镇官窑同时存在。

明代初年,朱元璋称帝后,分别设立了龙泉官窑和景德镇官窑,这两个官窑同时存在,同时生产,只是生产的内容不一样,景德镇生产青花瓷器,龙泉生产青瓷器。在《明宪宗实录》和《大明会典》中有明确记载,龙泉窑和景德镇烧制瓷器各有什么用途,特别是对龙泉窑,洪武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期间,朝廷为了祭祀在龙泉烧制了大量的大盘、大碗、大执壶、大玉壶春、大梅瓶这五个类型,祭祀用,在《大明会典》中可以找到当年祭祀的简明的图画,画得很清楚,盘子几个,梅瓶几个,执壶几把,各类器物用途、装什么东西,《大明会典》《明实录》都记载得非常清楚,也证明了龙泉在明初,就是洪武二十六年以后一直在烧造官窑器,所以龙泉官窑的成立就在于明初。以前我们认为龙泉窑是个民窑性质,通过论证后,明确明初一百年中,龙泉窑烧制了官窑。

图23、香港佳士得2011春拍明龙泉窑刻花折沿菱口盏托

图24、景德镇珠山东门头出土的明洪武青花花卉菱口折沿杯托

上面这两件,一件是龙泉窑,一件是景德镇,同为洪武时期的两个茶台,或酒台之类的两个碟,中间凸起,这样的造型、纹饰一模一样,一份图纸发到景德镇,一份图纸发到龙泉,也就是浙江处州府,江西饶州府,两个府都为朝廷烧制官用瓷器,这也称得上是当年的御窑厂,直接由皇宫管理,在处州府志中都能找到相关记载,此时期官窑的生产,龙泉的县官、处州府的官员都不能看,“不得见也”,说明窑厂是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员来管理、组织生产的,与龙泉地方政府没有关系,是真正意义上的官窑。

图25、日本回购“龙泉窑折枝牡丹纹菱口折沿盘”

口径46cm,原系日本“龙泉堂”收藏

图26、香港苏富比2005秋拍明永乐青花折枝牡丹纹棱口折沿盘

口径43.5cm

图27、土耳其托普卡普萨拉博物馆藏龙泉“青瓷葡萄文盘”

口径51.8cm

图28、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出土“明永乐青花葡萄纹窝盘”修复器

口径41cm

图29、明龙泉窑刻花荔枝纹盘

图30、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出土“永乐青花荔枝纹窝盘”修复器

图31、处州青瓷博物馆藏明龙泉刻花“双桃纹执壶”修复器(高30.2cm)

图32、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出土“明永乐青花开光双桃纹执壶”修复器(高29.4cm)

从这些龙泉窑和景德镇的对比图中,可以更加一目了然地了解龙泉官窑的情况,龙泉有的,景德镇就有,龙泉的纹饰与景德镇的纹饰几乎一模一样,证明了两座官窑是同时存在的,龙泉烧制的青瓷菱花口盘,景德镇烧制的青花菱花口盘,龙泉烧制的圆口带纹饰盘,景德镇同样也烧制这种盘子。这些图案相同、造型相同、尺寸相同,都印证了当年明实录的记载是可靠的,证明了浙江处州府和江西饶州府烧制官窑的事实。

这个记载很有意思,在洪武二十八年有这样一个记载“青者祭天”,官窑有青瓷、黄釉、釉里红、青花、白瓷,各种颜色不同,在祭祀中发挥不同功用,“青者祭天”放在第一位,天为大,所以《大明会典》中提到龙泉窑生产的官窑产品,朝廷是用来祭天的,当时很重视。所以当时有七、八十公分的盘子,这不是一般民窑所能烧造的。

这些藏品大部分藏在北京故宫,有128件,以前都当成是元代龙泉窑,其它省级博物馆比如浙江、河北、广西的博物馆都有收藏。其它国内未发现出土。

一直到明代中期,龙泉窑都不乏精品,但龙泉青瓷的技术优势并未在明中期以后继续维持,核心产区大窑停烧,造成技术断层。明代中后期是龙泉窑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图33、明晚期龙泉窑弥勒瓷塑 高18cm

清朝时期

清代早期,偏远地区小窑还有零星窑火。比如有孙坑窑,宝溪窑。质量差,产量少。《浙江省龙泉县地名志》(1984年版)“孙坑”条:“清乾隆至民国范姓曾在此烧制青瓷销售全国各地。”

图34、清龙泉孙坑窑刻花帽筒

图35、清龙泉孙坑窑刻花帽筒

对于孙坑窑产品的评价,一般认为胎骨厚重,釉色淡薄,常呈青黄色,器型笨拙缺乏美感。就总体质量而言,确实不能与同时期景德镇瓷器相比。同时现在也发现有一些当时外销日本的产品。

民国时期

民国龙泉瓷业以生产白釉蓝花碗为主流,此时期的制瓷行业以家庭作坊形式为主,以龙泉县境内的西乡地区也即八都、宝溪、木岱口一带山区为盛。

龙泉仿古方面影响最大的要数陈佐汉。

图36民国龙泉宝溪乡绅陈佐汉肖像

陈佐汉,龙泉八都区宝溪乡溪头村人,有行伍经历(军人),退役后回乡当过校长,乡长,瓷业合作社社长,龙泉县参议员,浙江省第九区抗敌自卫总队第二大队长等职。曾和当时县长徐渊若,署名出版《哥窑与弟窑》专著。

图37、陈佐汉制作的青瓷寿龟,非普通龟,而是传说中的赑屃,性好负重,象征长寿和吉祥,送于蒋介石作为六十寿辰的礼物。

图38、龙泉窑牡丹大瓶,传世民国仿古作品,陈佐汉制作

龙泉窑到了民国以后基本停烧,恢复龙泉窑生产是建国后60年代,当时发布者是周总理,恢复了龙泉窑的生产工艺,为今天发展龙泉窑奠定了基础。

以上就是龙泉窑发展的历史介绍。龙泉窑博大精深,真正要研究、认识它还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