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秀华丨我请求成为天空的孩子,即使它收回我内心的翅膀

 一半时差 2021-11-18

             密

为了遇见你,我一直流浪

遇见书舍

           说               

                              时              的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条音乐评论:心情,电影,歌曲,书本是最不适合分享的四种东西。而我却把以上孜孜不倦地在这里分享,天啊!到底是有着怎样的勇气和坚持!不过回头想想,有时最不适合,或许也是最适合的,于是我就释然了。看,这就是人生不要脸的矛盾!

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让余秀华成为了当今最红的诗人,接着大家把目光集中在她的命运遭遇上,甚至有人借此抨击了她和她的诗歌。这是一个诗人/名人走向大众的必经之路。余秀华对此不以为然。因为她要的不是你的肯定,她只是喜欢将生活的丑陋,悲喜,内心的向往与波澜一一转化为文字而已。

她的诗有灵魂,有诗性,这样的感觉和阅读海子,迪金森,辛波斯卡等人的作品时类似。我在她的诗歌里看到一个普通农家妇女背后有着一面壮阔无垠的另类世界,她以灵动的语言艺术和超乎常人的生活哲学面对生命的遭遇。

忠于内心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能做到忠于内心,多么难得。在成名之前,余秀华一直将日常的诗作放在博客上。

我请求成为天空的孩子

即使它收回我内心的翅膀

走过田野,冬意弥深

风挂落了日子的一些颜色

酒杯倒塌,无人扶起

我醉在远方

姿势泛黄

——余秀华《风从田野上吹过》

这首诗写于2010年,未成名前。她习惯在诗的开篇营造一个想象的意象给人难以名状的力量,然后再去描绘日常的琐碎,在简单的日常里,有荒诞的姿势,有忍俊不禁的荒唐,也有惆怅的感叹,生活里真实的一切她都写,但又不把场面写到气势如虹,故意制作振奋去迎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她始终忠于自己的内心——只是普通的农村妇女,渴望潇洒过一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她在微博大胆地分享日常,理智地回应诗人食指的抨击,回应一些人对她的嘲笑。她的世界并没有因为成名而挂上亮丽的彩带,她的前方依然是菜地,农村的冷色调,黄昏与黎明的黑白。

诗歌是什么?

在《摇摇晃晃的人间》里,余秀华写到:“我感谢诗歌能来到我的生命,呈现我,也隐匿我。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得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诗歌是什么?我想没有人能准确说出个究竟。你认为什么,它就是什么。迪金森一生深居简出,依靠内心的想象书写了自然万物,爱情悲欢,生命信仰。海子只活到25岁,短暂的一生是对死亡的敬畏,对卑微的严肃,对土地的忠诚。普希金命运多舛,却能拥抱自由,坦诚遭遇,无惧命运。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在歌声中,在和弦旋律里······它淡泊自然,它无拘无束,它居无定所。

木心先生曾说一个文学家,艺术如果被人归类为什么主义,那是悲哀的。诗歌也好,余秀华也好,若是用框架把它固定,那么就失去了自然生长的姿态。阅读理解的存在不应是强加无谓的情感,也不是用红色笔画出分数,而是汲取思考的力量,整理生活的糟糕。太多的形式主义便失去原始生态,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

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余秀华《我爱你》

生活的模样

媒体喜欢给人贴上标签,明星们也喜欢整个人设,多么可怕的社会现象。余秀华的日常再也不是农村门口的田间小道,络绎不绝上门采访的记者,出版社,影视媒体纷纷盯上了她。而她也走出了农村,用眼睛去对话那些给她以标签的人。在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播出时,余秀华说:“这个片子不是我的片子,是导演的片子。”她比谁都清楚自己生活的模样,但是她又不能拒绝这个功利的世界,诗歌是她最有效的保护。

有人恨她,有人爱她,她说突然的成名,对于她的生活于事无补。一开始,大众就已经用了错误的方式去阅读她,与其道听途说,不如在她的诗歌里头走一趟,人间可怕,文字温柔。一个脑瘫的农村妇女能写出如此美妙的文字,能有此淡然的生活态度,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或许生活不需要诗歌,但一直需要乐观自信的态度。

或许当代中国不是缺乏诗人,是缺乏会读诗的读者,和一双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