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底手底都留痕

 wsryi 2021-11-18

关于手底留痕,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王芗斋先生曾说,“手底留痕,觉全身如与物遇”,即身外有物的境界。此境界乃是一切发力的前提。

站桩到了一定阶段,与大气发生呼应,全身处处如同被云雾或者棉絮包裹,空隙都被填满,即老谱中所谓“周身无乘隙”。王芗斋先生称之为“浑噩逆体”,即:全身任何地方,都像没有空隙,处处都有逆力,从任何地方打来都不怕,没有很顺当的力量,但又极顺当,这也是矛盾中统一出来的力量。

身外有物乃是随处、随时、任意方向发力的先决条件。若未达身外有物,即使勉强发力,也是僵硬空洞的死力,不是意拳的活力。而在浑噩逆体之时,不管是手背、手腕、手掌、指尖、小臂内外、前胸、后背,全身各处,心里一动,即把该处的包裹之外物,一下抛掷出去,好像抛撒沙子或者泼水,或是扔出一团烂泥,抛得又干净又远,又好像是该处的与我自身的支撑膨胀之力相平衡的逆向之力,突然由绷紧而消失,如弓弦脱手,心念一动嗖的一松,力就出去了。

历来有争论发力的一瞬间是一松还是一紧,基于上述的姿态,则只是在周身撑开胀满的情况下心中一动而已。至于多想什么如何发,如何松紧,都只是画蛇添足罢了。

说到这里,想提醒一下广大的意拳习练者,大家都急切想要发力,想要了解发力的秘奥,就应该先从基本的要领开始自我检视,王老提出的“基本不动的原则”是:内虚灵,外挺拔,舒适得力。试问自己有没有做到?内里虚掉了没有?是灵的状态还是死的状态?筋骨皮肉有没有撑拔,周身是否力均,是否饱满?是否感到舒适顺畅,有没有僵紧勉强的地方?是否得力?(得力的基础来自周身浑噩一体和身外有物,这两者应当同时达到)

得力之后,手底如同锯条或钢锉,身外之大气犹如汪洋大海,又如琼脂或凝胶,手一动则把海水或凝胶划开一条口子,不管吸拉、推按、开合、提抱、勾搂,动则手底留痕。若不留痕,则力量虚浮,不堪实用。全身上下如同苍耳的小勾刺,沾着就勾挂上,挂上力量就瞬间过去不停留。

能做到上述手底留痕,则已具备基本的力量和拳术基础。王老又进一步提到了“眼底留痕”,这是到了下一个层次,对神的训练。

普通人眼力柔弱,久视则酸困,目光躲闪,这是因为气血不足。故初练者不妨稍为闭目涵养。待身体发生温热膨胀,阳气生发,此时就需要睁开眼睛,目视远方,似看非看。因为心与目相关联,目光凝定,则心神安定,反过来,心神能安定,则目光也必然凝定有力,古人说眼为心苗是也。

习练时间稍久,则目光与远处仿佛相吸住,如磁铁般吸牢不动,故双眼可以久久不瞬,而舒适得力。更进一步,目光仿佛可以拉动远处景物,把它吸拉过来,或推放出去。如果与人对视,则对方感觉目光如电,摄人心胆,不敢逼视,有压迫感。此时需注意含蓄,神光内敛,则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目光如星空或深井一般深不可测。

古拳谱中曾讲人有四梢之说,毛为血梢,甲为筋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四梢齐者分别为怒发冲冠(血梢)、甲欲透骨(筋梢)、齿欲断金(骨稍)、舌欲催齿(肉梢)。心一动(颤)而四梢齐到(齐整),内劲自然发出。我想建议古人加上一个第五梢,即眼睛。精神凝聚勃发起来,除了筋骨血肉的爆发,更有心力的发耀,此时双眼如探照灯笼罩对方精神,目光又如无形的手可以控制对方。这无形的手的力量,未必便不如那手底留痕的锯条钢锉一般的力量。

更进一步讲,其实何止手底、眼底,功夫练到后面,全身的毛孔都仿佛睁开,都好像能听会看,更好像长了牙能咬,哪里都可以生出力来。归根结底,乃是周身气血畅达而无微不至。说起来神奇让人不信,姑且当做戏言。功夫是做一步有一步的效验,不宜好高骛远,更不可揠苗助长,有意去做。需知有意做出来的都是假的,内心自然流淌勃发出来的才是真实的。

本文讲到的不管是手底还是眼底留痕,都要切忌贪慕神奇而故意去做。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标准:脑子里生出来的都是假的,心里生出来的才是对功夫有用的真实力量。所谓意力合一,这个意,不是后天的思辨之意,不是脑子想要怎么样,而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力量的发动,是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这个意,比如孟子说的,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因外物而感而发,这一瞬间人心里生出的怵惕恻隐的感情,是所有人一样的,此时若再加一层思虑,一层犹豫,一层得失忧惧,那就完全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