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带状疱疹的后遗疼痛。 带状疱疹后遗疼痛就是带状疱疹好了,但疼痛还在。 在中医看来,引起疼痛的原因,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先讲一张真实的医案故事。 有一个姓乔62岁的男子。 在一年多以前,患过带状疱疹。经过治疗疱疹没了,痂皮脱落。前后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 皮肤表面看上去好了,但患者的疼痛感还在,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一年多过去了,疼痛感比当初严重许多。 患者用过维生素,用过各种止疼片,也用过中成药,效果都不是很好。 家人带他找到当时的著名中医临床家段行武前辈。 段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常务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当代中医皮肤病治疗领域,是比较权威的人物之一。 刻诊,脉沉而细涩、舌质暗红而少苔。大便偏干,烦躁易怒,嘴巴里很干,晚上睡觉不好,左侧面颊和口角还有麻木感。 段师开了一张方子。—— 秦艽,桃仁,红花,地龙,天冬,麦冬,川芎各10克,鸡血藤,元参各15克,没药,五灵脂(包煎),酒军各6克,生地20克,蜈蚣3条。 水煎服,一共开了15剂。 结果患者服用以后,疼痛感有所减轻,大便不干,心态和情绪稳定许多。再原方酒军去掉,继续投用20剂。 最后患者诸证悉平,病痛完全缓解。 首先患者的舌脉舌头暗红,脉象涩。是典型的淤血之态。舌暗红是淤血阻滞,血运不畅,瘀而化热。淤血阻滞,脉道不畅,引起脉涩。 有淤血,人就会疼痛。不通则痛!那就去化解淤血。 患者的其他表现大便偏干是说明缺少阴液。口干舌燥是说明缺少阴液。舌苔偏少是说明阴液亏虚,无法上潮舌面。脉象偏细是说明阴液亏少,无法鼓舞脉道。 患者还有明显的阴虚症候。身体里缺少水分。 在中医理论中,淤血的形成往往离不开一个因素,就是阴津水分的亏少。阴津是血液的组成部分。阴津少,血液得不到滋养,它就会不充足。血液在流动的时候,容易形成瘀滞。 要想活血化瘀,把已形成的淤血解除,一定要有充足的血量。血量大,如河水奔腾,什么样的瘀滞都被冲开了。要想增加血量,就必须滋补阴津。让充足的阴津可以随时参与到血液的生成和流动中去。 就一定要滋补阴津和活血化瘀并举。 段师开的配伍里头,桃仁、红花、鸡血藤、没药、五灵脂、川芎,都是活血化瘀的。生地、元参、天冬、麦冬,是滋补阴津水分的,同时也有清热之效。蜈蚣可以通经,大黄可以泻热通便,解决便干的问题,秦艽可以祛风,其辛散之性,可以辅助气血的运行。 其中,川芎药性往上走,在这里还充当着“向导”。可以把其他药材的药性往头面上引领。患者的疼痛处在面颊和前额。 患者阴液充足了,血量充沛了,淤血被化散了,疼痛的深层原因就被解决了。 血不足,所以痛不停。这在此案例中,有了非常明确的体现。 这个配伍是针对阴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疼痛患者的有效用药方案。就是既有血瘀的症候,也有阴虚的症候。在这个基础上,皮损疼痛处在躯干部位的,属病在肝经,加元胡和香附。痛在头部,加川芎和蜈蚣。大便不通,加酒军。大便溏,加砂仁、山药。辨证不属阴虚血瘀有热的,就必须另当别论了。比如证属肝经湿热的人,不应该这么用。 平时生活中,要戒熬夜,戒辛辣,戒烟酒,戒过嗜热性厚味食物。都可以伤阴津。阴津受伤,血量不充分,就容易形成瘀滞、疼痛。这个是符合病因病机学的科学论断的。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基础理论》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汉方医学 从古至今名医名方医案分享。 17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戳原文,免费领名师课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