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心得】《中庸》21-23章:曲能有诚,让“那一刻”常伴自己~

 ldjsld 2021-11-18
《中庸》第21-23章读书心得
经典原文
  •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参考译文
  •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这便是率性;因为明白而反归真诚,这便是修道。真诚便会明白,明白也便会真诚。
  • 只有做到了天下至真至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命,便能够充分发挥他人的天命;能够充分发挥他人的天命,便能够充分发挥世间万物的天命;能够充分发挥世间万物的天命,便可以帮助天地化育;可以帮助天地化育,便可以与天地并列合称为三才了。
  • 如果做不到天下至真至诚的境界,次一等的选择便是可以先专注于某一个方面,专注于一个方面也就包括真诚在里面。内心有了真诚便会产生相应的行为,有了相应的行为必然会有所彰显,有所彰显便会逐步发扬光大,发扬光大便能够触动外在环境,触动外在环境便会产生改变,产生改变就会逐步开始演化、化育。
  • 只有达到天下至真至诚,才能够真正实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化境。
读书随笔
  • 关键词: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其次致曲,曲能有诚。
  •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这一章可以和《中庸》第一章一起读,“天命之谓性”,“诚”是天道,正所谓“天道无亲,不思不虑,无有分别,自然真诚”,因诚而明便是“率性之谓道”;“明”是知之,因为知之而反归真诚便是“修道之谓教”。当然,对于天道来说,本身便是自然真诚的,也是全知明了的,因此在根本上两者并无差别。在世俗生活中,我们凡人“不诚”其实往往也是因为“不明”,“不明”也是因为“不诚”,所以我们常常的表现是三心二意、心猿意马、迷茫困惑。但当我们在某一事某一刻某一境忘我时,一心一意,那个当下也便是明白笃定的,那个当下我们便是“诚明合一”的,所以说,凡人也都有圣人的种子,只是我们不能保持并使之发扬光大罢了。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这一章换一个佛家通俗的说法,便是“只有至诚,才能让自己觉悟;只有自觉,才能觉他;只有觉他,才能觉万物;只有觉万物,才能成佛”。《金刚经》中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夫寿者相”也是同样的道理,“无我相”便是“尽己性”,“无人相”便是“尽人之性”,“无众生相”便是“尽物之性”,“无寿者相”便是“赞天地之化育”,而“成佛”便是“与天地参矣”了。因此“致中和”的境界便是“成佛”的境界,而中庸之道也便是成佛之道。
  •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这一章讲得便是凡人的修行法门了,作为芸芸众生,我们做不到像圣人般至真至诚,而只能选择以专为精,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只要做到专心致志,其中便有真诚,后续自然便会接近大道。正如上面讲的,一心一意,达到忘我境界,甚至当下连时间也忘了,只有眼前要处理的事情,思如泉涌,结有千解,那一刻便是“诚则明矣、明则诚矣”,那一刻便是“赞天地之化育”,那一刻便是“致中和”,那一刻我们便是“率性”,那一刻我们像圣人一般无事不成,无所不化。
  • 作为凡人的我们,相信“曲能有诚”,然后“诚则形、形则著…”,从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做起,然后逐步让“那一刻”常伴自己,相信一切便会自然而然。
  • 一点读书笔记,与诸君共勉。
    ——心善渊孙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