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这事情,其实就是简洁凝炼地画画儿,讲故事,或者说哲理。 我觉得,不管一个人搞不搞写作,读点古诗词还是很有作用的。它能让你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感受生活的美,从而热爱生活。 读诗,是让一个人逐渐变得更有品位的过程。说话有了节奏感,说话干净利落,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问题,用另外一种态度来对待生活。 把一个故事用诗写出来,是很叫人称奇的事情。 唐代诗人贾岛就把一篇小说写成精致紧凑的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篇小说太厉害了,开篇就是自己已经到了山里隐者的茅庐前,在一棵参天的松树下,遇到了一个正在打扫或者正在玩耍的束发小童子。小童子好奇地看看“我”,指指云雾缭绕的大山深处:“师傅采药去了。只知道是在这山里头,具体在哪达我还真说不准。” 然后怎么办了呢?“我”是在这里等候,还是折返回家了。任由读者自由发挥,猜测填补。 你说这精致的小诗厉害不?二十个字把一篇小说的前后经过讲完了,还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悬念。 读到一首像作画一样的诗,那才叫一顿美的享受呢。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丽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就是一幅四季图的联合:春夏秋冬四季都有了,动静远近都有了。最妙的是,它的四句诗一二句和三四句,都是绝佳的工整的对仗。 要想把这首诗描绘的画儿画出来,我想一般水平的画家是做不到的,一般水平的作家,也是不能完美地用语言描述出来的。 诗到了宋代,生活气息更加浓厚了,很多小的生活场景都可以入诗。这是宋诗叫人喜爱的地方,它离日常生活更加贴近了。这些就不多说了,读宋诗就像走进了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里头。 苏轼比较有心,他的《题西林壁》,写出了一种人生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样是在山里头走,他从实——山的高低起伏,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角度不同,认识不同。 立冬日雪后晴 小城昨夜暗飞雪,楼阁亭榭起琼苔。 一排青松迎风立,任你西北风雪来。 东岭山行所见(一) 偶见东岭小毛庐,遥对西岭尖山头。 一挂铁铃摇岁月,卌年光景一眼收。 (注:卌xi,指四十。) 东岭山行所见(二) 山路盘桓东岭村,古槐人家相毗邻。 当年秋千今犹在,不见癫狂摇荡人。 东岭山行所见(三) 晴日东岭路斜,竹庐傍着人家。 “整日忙着底事?”“挖地饲养鸡鸭。” 秋到渼陂 秋到渼陂款款行,苇蒿初黄水波清。 湖光山色写不尽,一片飞红过桥东。 无名鸟 从无鸣蝉高格调,寻常隐没枝叶中。 每有轻柔东风起,唱得人间第一声。 老家那里是一个很叫人产生诗意的地方。无论春夏秋三季的红花绿草果香四溢,还是冬季的开阔望远,都很有妙趣。冬日暖阳,很多上班族都会借机来爬山锻炼。这一次写的诗里,就有自己的感受。 现在,我也喜欢玩“诗配画”了。有喜欢摄影的朋友,拍到了好的摄影作品,一下子就把我吸引过去了:我就进了这画面里头。然后呢,用诗的形式写出来,蛮有意思的。 ![]() |
|
来自: 新用户3134eDv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