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矩阵组织中自我“平衡计分”

 商坛论衡 2021-11-19

二、在矩阵组织中自我“平衡计分”               

——职场:决定出路的思路漫谈续三十

         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如果说职是一种矩阵组织,那么我们往往是这个矩阵组织中的一个“结点”,同时受到纵向横向主管的双向制约。为纵向或者横向机制的主管往往会把他们的博弈思维代入到团队,使我们不得不做出回应。这时候如果我们不愿意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泥淖,就要善于在既定的政策格局中“平衡计分”。

“囚徒困境”中,两个囚徒从警官那里得到的博弈规则其实就是警官博弈思维的产物。从警察告诉两个囚徒坦白或者不坦白的“规则”可以看出,警官对囚徒的犯罪事实证据并不充分。在补充侦查与套取口供两者之间,所付出的代价是不一样的,经过权衡,套取口供对于警官更合算,所以他才设置了“囚徒困境”。两个囚徒与其被动地接受,不如站的层次高一些,看出这其实包含着警官与囚徒的博弈,在警官与囚徒的博弈中,囚徒之间具有更多的共同利益,对两个囚徒都有利的策略是不坦白(抵赖),其结局是都被判1年刑。这种思考就是一种“平衡计分”。

矩阵组织中纵向和横向主管都有专业分工,都会突出各自专业价值,同样的任务会有不同的解读,都会提出自己关心的工作目标与指标双向指令有冲突时还会使得我们无所适从。因为需要花费较多的沟通时间,工作强度与难度会提高,往往会觉得很累。当“我的地盘我做主”成为潜规则时,我们或许别无选择。不过只要矩阵组织整体没有解体,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平衡计分”做出最佳选择。即使我们所处的职场可能是金字塔型或者学习型的扁平式,但是只要有纵向和横向主管的存在,我们都可以将其视为具有矩阵组织的因素,只不过成分有强弱的不同。

“平衡计分”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被称为“平衡计分卡”。它的作用是为了克服用单一的指标对经营状况进行考核的弊端,将更多的指标捆绑起来考核,以便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克服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进行考核的弊端,加上“客户反映”、“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等指标,将企业战略的执行情况更全面地体现出来。在我们看来,这就是在博弈思维中将不同的思路整合起来,对它们进行“平衡计分”,以便在博弈思维中走出美国学者曼库尔·奥尔森所说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在矩阵组织中要处理好势与算计的关系,除了有最高领导者所倡导的势之外,还要考虑纵向和横向主管这些“二传手”所倡导的势。当这些势有所不同时,我们在算计时必须掌握一定的平衡。至少,我们不能盲从或者屈“二传手”之势。在索尼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时期,公司内就流行这样的说法:“如果你真有了新点子,那就背着上司把它搞出来。”其本意是拿出真东西来,但是如果“二传手”总是以自己所倡导的势为标准,冷漠的、“评价的眼光”来看自己,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冲突,免得自找麻烦。在过去,有些索尼员工根本不畏惧上司的权威,上司也欣赏和信任这样的部下。但是纵向和横向主管各执一端时,自己就要掌握一定的平衡。

具体的“平衡计分”要根据给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在根据给定的游戏规则算计时,要考虑 “弦外之音”。比如要转变受束缚的心态,不要把双向汇报当作一种包袱,而是要清晰地意识到,有不同方向的主管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同时帮助你、支持你。擅长利用纵向和横向主管之势的资源,借势而为,你就获得了双倍的资源。 

这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是多余的工作,那也要任劳任怨。不要怕吃亏,不能去钻不同势的空子,甚至从中挑拨离间。在很多企业,被管辖员工有时甚至会有意无意地制造矩阵源头间的矛盾与分歧,从而给自己获得一个推脱责任的借口或者是偷懒的空间。这在职场中可以得过且过,但是不可能最终获得成功。

这种“平衡计分”不仅仅是一种中庸的圆滑,是一种对职业诚性的坚守,即使是处在缺乏整合的群体格局中也能够尽职尽责。这更像是在雪地困境中应当抱有的态度:有两个人驾车从两端相向而行,突遇暴雪,被困在雪地的两端。这两个人要么下车扫雪,或者待在车里,谁也回不了家。两个人通过联络,决定分头扫雪。在执行中则会有三种情况:两个人都下车扫雪;两个人实际都不下车;以及一个人下车一个人不下车。两个人都下车了,那么一会儿两个人的车就都能动了,都获得了好处;两个人都不下车,那么谁也动不了;两个人中有一个人下车,最后两个人的车也都能动,但是下车的人付出了全部劳动,而没有下车的人坐享其成。即使是在最后一种情况下,下车的人付出了全部劳动也是值得的,因为多干一些虽然吃亏,能够早一些回家,也是值得的。

按照博弈论者的研究,这种不管别人如何,自己都要扫雪的选择是最优的,在实践中有值得提倡。因为这是一种主人翁精神的体现,把握住大势。反过来说,即使有纵向或者横向的主管实施干扰,自己这样做,也是最好的“平衡计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