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论文章,必须要紧扣论域与语境,才能对文本作出准确的解读。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这段文字,论述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要注意的是,恩格斯是在社会历史的论域内、就“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宏大主题来进行论述的,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与辩证关系:偶然性是社会历史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归根到底,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经济的必然性。如果要举中国的例子,就要是与社会历史相关的,例如,秦朝暴政,被推翻而建立新政是必然的,而刘邦成为汉代的开国皇帝就是必然中的偶然,即便不是刘邦,那可能是马邦、盖邦或者肖邦。如果举“守株待兔”之类的例子,虽然也跟偶然与必然相关(宋人的可笑之处,就在于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成必然发生的事情),也是不恰当的。 如果象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这段文字论述“技术”与“科学”的辩证关系关系。前文已经阐明,经济关系包括“技术”,那么,技术对于属于上层建筑的“科学”自然是“决定性的基础”。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这段文字,作者是在“追求真理”的论域内来论述要避免主观而力求客观,这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在艺术创作的论域来审视,则主观因素不可避免,也无须避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这种“移情”现象,诗歌创作中普遍存在,诸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唐朝诗人戎昱《秋月》) 记叙文以情动人,侧重于感性,主观性更强,可以表现月是故乡明;议论文以理服人,侧重于理性,客观性更强,不宜论证月是故乡明。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这段话,作者仍然是在“追求真理”的论域内来展开论证的:要避免人们的“主体性”(主观性)而影响“认识的客观性”。作者强调“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那么,认识世界需不需要主体性呢?肯定需要。就中学生而言,主要不是改造世界而是认识世界,主体性更是不可缺失。 【主体性】人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常与“实体性”相对。其核心是的能动性问题。17世纪开始引起重视。康德和黑格尔作过重要论述。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体性,唯心主义过分地强调主体性以致违反客观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于社会实践,科学地也赋予主体性以突出的地位,认为主体的存在和发展要受到客体的制约,但主体又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主体性贯穿于人的全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辞海》) |
|
来自: 新用户76101Ls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