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风流冠江东(一)——王羲之、王献之在汉末,选官的途径是察举和征辟,主要靠乡党评论,人物品藻之风遂大兴。魏晋玄学兴起,品评人物转向人的才情、气质,甚而容貌举止和精神状态。当时的士族子弟以清高自尚,不屑于日常事务,对文艺却十分投入,魏晋成为人文自觉的时期。在当时士族门阀制度与时尚风气影响下,产生了一些风流高标的人物,书法史上的“二王”即是代表。梁武帝曾赞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冯承素摹本) 手卷 纸本水墨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 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天下有三大行书,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据《晋书》记载,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当时城内的文人雅士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王献之等42人,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兰亭举行盛大的“修禊”文会,周围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脚下流觞曲水,饮酒作诗,畅叙幽情。书圣王羲之兴致高昂,借微醉之意为这次盛会写下了流芳千古的美文《兰亭序》,而其书法更是通篇气势完足,神清秀骨, 似有神助,笔精墨妙,铁划银钩且潇洒飘逸,为历代书法之精品。据称待王羲之第二天酒醒后重写,却怎么也写不出第一幅的精妙。 《兰亭序》代表着王羲之以及书法史上行书的最高水平,所以当时就受到世人的追捧与膜拜。后世文人及各书法家皆以此为典范,争相模仿。《兰亭序》真迹在王羲之后人中代代相传,隋朝末年的时候传到七世孙智永和尚的手中。 士族风流冠江东(一)-王羲之王献之-《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铁门槛王羲之可谓算得上是书法世家,王氏家族出来许多能书善文的人,如王洽、王荟、王徽之、王珣等。隋代时,王羲之第三子王徽之的后代有个名叫智永的人,后来在诸暨县永欣寺出家为僧,也称智永和尚。因其酷爱先人王羲之的书法,日夜临写,一生精勤传播右军书,善写楷、行、草诸体,临得《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分施江东诸寺院,为隋唐书法所宗奉。他的书法名扬千里,登门求墨宝者川流不息,门槛都被踏破了, 只好将门槛用厚铁皮包裹起来,被后人称为“铁门槛”。 士族风流冠江东(一)-王羲之王献之-《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辩才护宝盛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推崇备至,多次下旨搜寻二王书法作品,真赝相杂多达成千上百件,但唯独缺少“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为了得到这件书法珍品,唐太宗四处打探后终于有了一丝消息,有人报告说据传在永欣寺辩才老和尚那里,从而谱写了一段被称为千古佳话的传奇故事。 智永法师因为出家为僧,没有子嗣,所以他在临终前,将祖传家宝《兰亭序》的真本传给他的弟子,接任住持的辩才和尚,叮嘱他一定保管好《兰亭序》,不得落入他人之手。转眼间已是唐代贞观四年,这时的辩才和尚也已步入耄耋之年。虽然辩才早就听说当今圣上正在四处搜寻二王的书法真迹,尤其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但他仍顶着欺君之罪,谨遵先师遗训,对《兰亭序》的事情闭口不提,但辩才因害怕官府搜查, 于是将《兰亭序》用铁匣子藏好放在方丈寝室的房梁上,即使这样,他还是每日都惴惴不安。 士族风流冠江东(一)-王羲之王献之-《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唐太宗得到报告说《兰亭序》在辩才老和尚那里,太宗便立即命人去索取。大臣魏徵进谏说:“辩才把《兰亭序》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强索硬要,恐怕会玉石俱焚,倘若他坚不松口, 即使杀了他也无济于事!”太宗虽焦急,也无计可施。只好派人礼请辩才进宫,婉言试探问道: “老师父,朕酷爱二王书法,唯独《兰亭序》无缘见到真迹,王羲之写这三百二十五个字,笔法精妙,堪称王羲之第一神品,听说现在浙东,老师父您可要帮朕多多打听,一旦有了下落,朕一定重重有赏。” 辩才对唐太宗十分尊敬地回禀道:“贫僧不敢欺君犯上,只是这《兰亭序》我从未有幸见过,恐怕贫僧无能为力。如果真能获见,一定赶快呈报。只怪贫僧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敝寺中俗务繁冗,恳请陛下开恩,让贫僧早日返回。皇恩浩荡,永生不忘。”其实太宗用了“调虎离山之计”,与辩才周旋的同时早就派心腹大臣去寺院里搜寻,但无功而返,只搜来智永真草字文若干本。现在看辩才守口如瓶,只好作罢。 士族风流冠江东(一)-王羲之王献之-《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唐太宗李世民整日仰天长叹,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大臣房玄龄也禁不住为皇上着急。思之再三,灵机一动,有主意了。有一天他向太宗觐见,说:“皇上若想得到那《兰亭序》,也许让萧翼去与那辩才和尚周旋一下,兴许事情会有转机。”萧翼是何许人也,这个人可不简单,他是梁元帝萧绎之曾孙,出身名门贵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并且心思机敏,才智过人,萧翼还精通佛道经典,出口讲论,连一些高僧高道也会翘指称赞。另外他还生得眉清目秀,仙风道骨,举手投足颇有世外高人之风。人们给他取了个绰号“萧神仙”,还有叫他“活诸葛”的。太宗听后,连声说:“妙哉!妙哉!就让萧翼去试试吧,如果事成朕必会重赏他!”于是萧翼入宫见驾,他对太宗说:“微臣此去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能带皇宫所藏王羲之真迹三四件及古画数件随行。另外我要微服乔装而去,请皇上不要规定时日,更不能露出半点消息。”太宗点头应允。
东晋·王羲之《二谢、得示帖》手札 纸本水墨 于是,萧翼在家准备了一段时日后准备出发,并把自己乔装成一个儒商模样。先是在湖南湘潭贩了一些茶叶和丝绸绣品,然后又跟随一帮商人到浙江,颠簸奔波,这使萧翼看起来完全和其他商人没有任何区别。之后他又辗转到了诸暨,把货物低价售出,只留一些散碎银两以备后用,又吃了些泻药,故意病倒在永欣寺山门,一个劲地连声呻吟,唉声叹息。恰巧被一群善男信女碰上,于是辩才在询问过后收留了萧翼,让他在寺内住下。 萧翼在永欣寺里居住了些日子,吃了大夫开的药,身体也慢慢好转起来了。每天清晨,随僧众早课,诵经念佛。由于他没有别的事情可做,萧翼便常在殿堂的壁画前观摩,连捋胡须,还在寺壁上做诗题跋,众人看后,都佩服他才高八斗,风流儒雅,这便引起了辩才的注意,遂将萧翼请入内室, 二人谈古论今,又与萧翼交流佛禅,没想到萧翼又应对自如,辩才和尚仿佛遇到了知音。 士族风流冠江东(一)-王羲之王献之-《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萧翼趁热打铁,经常借机去找辩才,两人一有空就喝茶下棋,谈诗论禅。原来这辩才乃是梁代大司空袁昂的后代,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样样俱佳,后来因父母早亡,又无兄弟,就出家为僧了,拜智永为师。这次遇到萧翼,正所谓是遇到知音,相见恨晚哪! 唐代寺院中允许酿“素酒”自饮,也就是所谓的“糯米酒”。辩才每年都会自酿一些给僧众们饮用。有一天,明月当空,美酒新熟,辩才便与萧翼推杯换盏,相谈甚欢。酒过三巡,兴致使然。辩才作诗道: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 萧翼鼓掌称赞,并书之于壁, 也和诗一首: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 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 谁怜失群翼,长苦业风飘。
辩才听后,更加对他的才华赞叹有加,遂引为知己。没事就互说衷肠,把酒谈天,往往直到天色露白才散。这样过了两月,二人你来我往, 生活过得好不得意。时间一久,萧翼故作说离开家乡已久,挂念家人,思乡心切,屡向辩才辞行回家,但是辩才却诚恳挽留再三,萧翼只好又住了下来。一日,辩才与萧翼在内室相谈。酒过三巡,两人的话题论及书画之道。 萧翼趁辩才半醉半醒,便从行李中取出祖上所传珍宝《职贡人物图》给辩才观赏,辩才赞叹不已。接着萧翼又取出两幅二王真迹和其他名手书法展于桌上和辩才观看。辩才看后不禁大笑起来说:“萧弟家世诚为雅道之家,藏画确为精品,老衲不敢置评。然而所携之书法,只能算书法中的次品。这样的书法,即使你学到老也不能得“书圣”王羲之书法之精髓,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 得乎其下也。”萧翼一怔,立刻故意搥胸而叹, 懊恼之情溢于言表,悲叹自己没有眼福。辩才见萧翼伤心落泪顿时觉得不好意思起来,忙宽慰他说:“贤弟且勿悲伤。你我今生有缘,今天就让你大开眼界,实不相瞒,老衲珍藏有传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真迹,那可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神品。师父圆寂后,传于老衲藏,并再三叮嘱要誓死珍存。之前即使皇上过问,老衲也未曾透露半个字。你我二人三生有缘,让你见识一下《兰亭序》,也算不枉此生了!”于是约定明日到方丈室共同观看。
一夜难眠。第二日一早,萧翼便来到方丈, 他已经迫不及待了,辩才见状就把藏画的匣子取了下来,拿出《兰亭序》让萧翼欣赏。萧翼一看, 心里的鬼主意就油然而生,他不禁眉头紧锁,惊问:“老师父,这帖可能是赝品,你看这笔力疲弱,结构松散,毫无右军之神气,怎么可能是真品?虽说我家祖上所传之物不敢称为珍品,但也比这神采精妙许多。咳,可惜,可叹!”辩才自然不服,萧翼又取己藏之书帖来比较,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互指瑕疵。萧翼回房之前将自己收藏的二王书帖留下,让辩才自己有空再仔细比照,以求查出真相。从此,毫无心机的辩才就把《兰亭序》与萧翼所带二王书帖杂一同放在案上,有时间就观摩比较,并执笔临写,反复思考。 某日,山下有人祭祖,请辩才主持法会。辩才念及对方素有善名推托不过,只好应命。因与萧翼已交谊情深,对他毫无戒备之心,就下山赴会而去。这一去就是两天,做完法事才能回来。
东晋·王羲之《远宦帖》手札 纸本水墨 萧翼知道后,立刻行动。他找到方丈守门童子,借故说自己的书帖和毛笔前几天来方丈这落下了,现欲就近游览,寻觅诗句,以遣雅兴,想进去拿完物品立刻出来。幼稚的门童怎么是萧翼的对手,加上萧翼多日与师父的亲密往来,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因此,小和尚没有一点戒备,就把门打开,让萧翼自己进去寻找物品。萧翼假装不知遗落何处,拖延时间,又指派童子去做些其他的事情。童子一走,萧翼立即将《兰亭序》及二王法帖等一并携入包裹,匆忙向寺院后角门奔去。
王羲之、王献之画像 萧翼不敢怠慢,一路跑到永安驿馆,拿出太宗御笔圣旨对那里的驿丞说:“我乃御史萧翼,今有皇帝圣旨在此,请速召你们都督齐善行回来,有要事。”驿丞跪接圣旨,知道有大事发生,火速派人请齐善行到驿馆见萧翼。然后萧翼又命齐都督亲自去严迁家找辩才和尚,就说御史奉皇上旨意请辩才大师前去。辩才被弄得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急忙来见。一见萧翼,不禁大笑:“贤弟怎开这种玩笑装作御史戏弄老衲?”萧翼正色道:“请大师恕罪,萧翼的确是御史。因前年皇上求《兰亭序》没有成功,特命我来奉取。”说罢,他把圣旨及所得的《兰亭序》拿了出来。辩才一见,方知自己糊涂至极, 不由得悲恨交集,急火攻心,晕倒在地。萧翼急忙找大夫把他救醒,但辩才无颜面对已死去的师父,欲寻短见,以表对恩师的愧疚之情。萧翼一通安慰,向他解释了好久,辩才才平静下来。 于是萧翼与辩才一起带领其他官员来到长安 觐见皇上,萧翼将《兰亭序》并所携其他法书名画一起献给皇上。太宗大悦。也能理解辩才的难处,为安抚辩才,免其欺君之罪,令赏绢三千段,谷三千石,并宣赐大师尊号。后来,辩才将财物带回寺院,为智永恩师建塔谢罪,然而还是终因悔恨成疾,一年后圆寂。房玄龄因举荐有功,得到奖赏。萧翼不辱使命,寻得宝物,亦得到大大的奖赏。 《兰亭序》谜踪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将其藏于皇宫内府,整日反复临摹,仔细观赏,爱不释手。又命翰林供奉赵模、韩道政、冯承素等人轮流精勾细拓,把摹本分赠皇太子及诸王贵臣。大书法家欧阳询 [1]、褚遂良、虞世南等也有幸恩准对真迹临摹描写。据传言,贞观二十三年,太宗李世民病重,临终前遗诏要将心爱的《兰亭序》陪葬, 太宗去世后,高宗奉遵其遗愿,将《兰亭序》葬于昭陵。 据传后来,五代时后梁有一位叫温韬的节度使起兵造反,将昭陵内的珍宝洗劫一空。据说《兰亭序》被贪心的温韬盗走,后兵败被杀,《兰亭序》却也从此下落不明。不知这种说法是否可信,但《兰亭序》这幅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宝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被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 [1]欧阳询(557—641年),唐朝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赵体)}之一。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东晋·王羲之《丧乱帖》(局部) 手札 纸本水墨 东床快婿南朝宋代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中对“东床快婿”有所记载,明代岳正《类博稿》诗中写道: 群公各收新亭泪, 诸王独擅江东名。 王家子弟谁如玉, 郎君解坦东床腹。 这里所说的王家子弟就是指王羲之,除“东床快婿”外,还隐含了一个成语“坦腹东床”。 王羲之二十岁时,由于他风度翩翩,仪表堂堂,是个典型的“美男子”,在当时的东晋士人中已经名声大噪了。太尉郗鉴[1]有个女儿叫郗璇,字子房,天生丽质,温文尔雅,端庄优雅, 兼通诗书,有“妙笔仙”之称,爱慕她的人比比皆是。到了出阁的二八芳龄,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的郗鉴,自然一定要选个好女婿。 [1]郗(xī)鉴(269—339年),字道徽。高平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书法家、将领,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少年时孤 贫,但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以清节儒雅著名,不应朝廷辟召。代表作品《灾祸帖》《上疏逊位》《周札加赠议》。
他的好友丞相王导在闲聊中,得知了他的择婿想法,喜上眉梢,连忙说:“久闻令嫒秀外慧中,娴静脱俗,不知太尉是否对我们王家子弟中的俊才后生有兴趣,阁下可以法眼一阅,若有中意,实乃王家之幸也!”郗鉴听了也很高兴地说:“丞相家是瑯邪世族大家,门第精雅,人才辈出,个个仪表堂堂,各呈奇姿。能得丞相不弃,是我郗家的荣幸!”没过多久,郗鉴就命管家和门生带上亲笔书信及礼品前往王导府中,王丞相就让家族中的年轻后生齐集厅堂,以便郗家挑选。 王家子弟得知后无不喜上眉梢,一个个打扮得潇洒倜傥,风度翩翩,只盼雀屏中选。其中王导的侄子王允之生得仪表堂堂,文质彬彬,慈眉善目,而且早被封为番禺县侯,众人都自愧不如,皆认为王允之中选的可能性最大。王允之也很有信心,认为自己是最合适的人选,又加上早听说郗小姐美名,所以更是刻意装扮,看上去比平日更是英俊潇洒。郗府门生和管家对众多王家青年子弟上下打量,感觉王家果然是名门望族, 诗书簪缨,群英荟萃,个个气质不凡,一时竟不知该选哪个好。就在此时,从东厢房中隐约传来一阵阵吟啸之声,这声音洪亮而悠远,犹如龙吟虎啸,又蕴含着无限的韵味和生机。 …… 朝驾东门兮,见此雄姿。徂徕难舍兮,怀此奇笔。 羡龙凤兮鞠如,叹翰章兮依依。 ……
众人听到这声音后顿时鸦雀无声,无不惊叹。郗府管家和门生好奇地循声一看,只见有一位年轻人正袒腹仰卧在靠东墙的一面床榻上, 浓眉大眼,玉树临风,气质高贵,颏下长出一绺稀疏但浓黑如墨的胡须,一袭白色衬衫里露出一张俊逸的脸庞,神情闲逸,有如深山里隐居的一位神仙,此人就是王导的堂侄王羲之。王羲之与友人几日前出门游山玩水,被家僮召回,奉父命前来王导府相亲,但在半路上无意中发现东汉大书法家蔡邕书写的一通古碑,立刻被吸引住了, 就连忙拂去青苔,仔细观赏,又用手反复揣摩比画,把相亲的事也忘得一干二净。看完碑之后已过晌午,他才来到相府,但见众人齐集厅堂里叽叽喳喳,他就一个人悄然到东厢房,脱下外衣, 躺在床榻上闭目养神,心中仍不忘那古碑,还在品味蔡邕书法的神妙之处,兴之所至,不由得吟诗一首,抒发感慨之情。郗府门生和管家看到王羲之才情横溢,举止潇洒不羁,很是满意,急忙向丞相询问这是何人。 郗府管家和门生回去之后回禀郗鉴说道: “丞相家族中年轻俊才二十多人,听说我府觅婿,都争先恐后,积极表现,唯有一位叫王羲之的,躺在东床上袒腹吟诗,若无其事,毫不上心。”郗鉴一听,不禁觉得诧异起来,哈哈大笑说道:“痛快,痛快,快、快、快,让老夫也去会会这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于是郗鉴立刻命令管家和门生驾着马车赶往王府。王羲之本来已向伯父道辞要走,而郗鉴却已到了,要立刻见王羲之。王导忙命羲之向郗鉴问好。郗鉴一见王羲之才思敏捷,且又谈吐文雅,气质不凡,更加高兴 ,当场就下了聘礼。这速度之快,让人“望尘莫及”,这就是“东床快婿”的来历。 士族风流冠江东(一)-王羲之王献之-《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鹅池 黄庭换鹅王羲之对鹅的喜欢众所周知,每当看到水塘庭院中的白鹅自由自在,引颈高歌的样子就会站在一边注目欣赏。 民间流传王羲之爱鹅的故事很多。据说某日晚上,明月当空,王羲之独自踱步在山阴县的幽溪边,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已走出去了很远。就在这时忽听见几声嘎嘎的鹅叫,这一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鹅的声音对他来说太亲切熟悉了。他暗自纳闷,心想这一带人烟稀少,哪里来的鹅呢?于是他赶紧四处查看,只见不远处的竹林中隐隐约约有一座寺观,迷雾缭绕,殿宇笼罩在朦胧的月色下,云雾飘拂而过,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耳边隐约听见诵经念佛的声音,恍如仙乐一般。王羲之急忙来到寺观前,见门大敞着, 就径直走进去。这时,王羲之发现大殿前坐着一身仙风道骨之气的老道士垂目诵经,有一位小道童正在专心磨墨,面前书案上放着一卷白绢,一只大白鹅不时嘎嘎地叫着,这只白鹅被关在一只笼里,从笼里伸出长长的脖颈望着王羲之,像是与王羲之相识一般,甚是可怜,羲之惊讶不已走近观看。 士族风流冠江东(一)-王羲之王献之-《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羲之道友,你来了,贫道今天知道你会来。快请坐吧!”王羲之一怔,知道今夜遇到了世外高人,连忙作揖入座。老道长捋须说道: “贫道看今夜天朗月清,有先师所传《黄庭经》一卷,想抄写一下,以便教示世人。无奈贫道年事已高,眼睛已不能看清,写不好了。如果你帮忙抄写,贫道不胜感激,就将这只白鹅相赠于君。不知你意下如何?”羲之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忙说:“老师父青眼眷顾,又有白鹅相赠, 如此抬举在下,羲之自然愿意。”于是坐到案前,专心抄写。月色这时也更加皎洁,映得素绢如晶莹的白玉一般。大约写了一个时辰,月影横照,《黄庭经》也抄写完了,真是字字珠玑,神清骨秀。老道长连声道谢,吩咐童子将笼打开, 让王羲之将鹅带走,直到送至门口。 王羲之出来之后,边走边想,想到今夜的奇怪遭遇,百思不得其解,回头一看,刚才还在的竹林、寺观,已经统统消失,无影无踪,唯有一块巨石耸立在溪流边。他不由心里一惊,手一松,手里的那只鹅便展开双翅飞向天空,变成了一只天鹅。王羲之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再抬头细观,忽然看到刚才的老道骑在天鹅背上,下绕祥云,向下俯身示意,吟唱道:“山阴道士飞天去,人间留得《黄庭经》。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王羲之仔细一看,自己手里捏着一根洁白如雪的鹅毛。想必老道是仙人下凡,专门到此处请王羲之抄写《黄庭经》的!从此之后,王羲之以写《黄庭经》出了名,甚至连皇帝都请他写,致使王羲之的《黄庭经》石拓本也能流传于世! 士族风流冠江东(一)-王羲之王献之-《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王羲之换鹅之事,流传有多个版本。《历代诗话》中对唐朝大诗人李太白题写的两幅《羲之换鹅图》就有所评论。李白诗之一: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山阴遇羽客,爱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诗之二: 镜湖清水漾绿波, 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 应写黄庭换白鹅。 这里明确地说写的就是《黄庭经》。后来, 直至中唐时期,王羲之换鹅的故事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了,就连大诗人李白也弄不清楚,只好让后人来议论了。其实,王羲之换鹅不仅写过《黄庭经》,也写过《道德经》。 士族风流冠江东(一)-王羲之王献之-《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戒珠寺来历据会王羲之有一颗明珠,他非常喜欢,经常拿着把玩,还可以双手摩挲用来锻炼腕力。但是,有一天他发现明珠丢了,怎么找都找不到了,他又气又恼,到底去哪了呢?难道被人偷了?可家里也没有别人啊,都是自家人,有一个寄住在这的和尚,难道被他偷走了?于是,王羲之慢慢就和和尚之间产生了隔阂,而和尚也发现了王羲之怀疑他偷了明珠,为表示自己的清白, 和尚不吃不喝,后来饿死了。 后来,家里有一只鹅死了,家人在宰杀的时候在鹅的腹中发现了王羲之丢失的那颗明珠,原来是被鹅吞下去了。事情真相大白,王羲之十分愧疚, 他冤枉了那个和尚,为了纪念这个和尚,他把自己家的房子改建成“戒珠寺”,表示自己的悔过,也告诫世人不要随意冤枉一个好人,要真诚对待自己的朋友,不能让别人蒙受不白之冤。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