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亭序》之谜

 百了无恨 2020-05-11
入木三分和东床快婿

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兰李序》,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唐大宗李世民更是对《兰亭序》痴迷不已,甚至在去世后也要《兰亭序》陪葬。然而,《兰亭序》真迹这却最终下落不明,这也成了后人不断探寻的一个干古之谜,《兰亭序》究竟好在哪里,为何世人对它如此追捧?《兰事序》的真迹,又是怎样离奇失踪的呢?

「第419期」《兰亭序》之谜之一:入木三分和东床快婿

王羲之像

大唐王朝贞观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身患重病,奄奄一息。在弥留之际,太宗皇帝对太子李治说:“我向你求一件东西,你是我最孝顺的儿子,一定不会违背我的心愿,可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答应我的要求?”天啊!一代叱咤风云的英明君主,临终之时,居然对儿子做如此感求。太子李治顿时泪流满面,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立刻俯身将耳朵贴近父皇那微微颤抖的嘴唇,听他最后的意愿。太宗皇帝声音微弱地说:“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何延之《兰亭始末记》)意思是,我特别想得到《兰亭序》,希望能让我将它带走。李治连忙点头答应,唐太宗这才慢慢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对父亲的孝顺莫过于尽量满足他的遗愿,因此,太子李治将《兰亭序》与父皇生前所喜爱的各种物品,一起葬进了昭陵,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之中。说起《兰亭序》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一部书法作品,那么它究竟有多么珍贵,居然让唐太宗李世民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非要让儿子将《兰亭序》和自己一起陪葬呢?这就得从《兰亭序》的创作过程说起了。

「第419期」《兰亭序》之谜之一:入木三分和东床快婿

冯承素摹写《兰亭序》,即神龙本《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古人的修禊日,也就是在溪水边举行祭祀活动,以求消灾析福,其实也就是有钱人找个借口在郊外春游罢了。

这一天,阳光明媚,和风习习。四十多位东晋的社会名流,应东道主王毅之的邀请,聚会于兰亭。兰亭大致位于会稽的山阴城,也就是现在绍兴西南的兰渚山。这些社会名流,为什么会选择到会稽的兰亭来聚会呢?因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在东晋时期那可是一线的大都市,相当于今天的上海,住着许多显赫的家族和达官贵人;不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东道主王羲之是会稽的内史,也就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有很多方便条件。因此,在王羲之的主持之下,会稽城的高官显费相聚一处,魏晋以来的显赫家族几乎都有成员到场,可谓盛况空前。

「第419期」《兰亭序》之谜之一:入木三分和东床快婿

流觞曲水,竹林清风

这些社会名流聚齐之后,在一条“之”字形的溪水旁错落而坐,然后从溪水上游的一端,将一盏盛着酒的酒杯放在溪水里,让酒杯顺流而下,当酒杯漂到谁面前停住时,谁就要作诗一首,作不出诗就罚酒三觥。古代的觥是一种大酒杯,三觥加在一起,大致有半斤。不过,那会儿的酒都是米酒,度数不高,一次喝半斤问题不大。王羲之这道新颖的酒令,赢得众位参与者的一致赞同,于是大家坐在溪水边,饮酒赋诗。这就是著名的“曲水流觞”的故事,充分展示了魏晋士人的风度与浪漫。

可惜并非人人都是诗人。有人才华横溢,随口就来,有人张口结舌,无以应对。那天的活动一共有42人参加,有的人作诗两首,有的人作诗一首,也有的人作不出诗来只能喝酒。当时所作的诗加在一起共37首,有人提议将这37首诗结成诗集,取名《兰亭集》,然后推举一位最有才华的人,为诗集作序。此议一出,大家齐声叫好,同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此时已经有几分醉意的王羲之。能为此诗集作序者,似乎非王羲之莫属。那么,当时这些社会名流为什么如此敬重王羲之呢?

「第419期」《兰亭序》之谜之一:入木三分和东床快婿

王羲之洗砚池

王羲之的确是个了不得的人物。王羲之的祖籍在琅琊(今山东临沂),琅琊王氏是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在父亲和叔父的启蒙之下,自幼喜欢练习书法。王羲之的父亲擅长行书和隶书,王羲之叔父的书法与绘画的水平都相当高。显然,王羲之在书法艺术方面表现出的天赋和创造力,与他的家学渊源密切相关。王羲之自幼喜欢书法,最终达到书法艺术的巅峰,这是王氏家族几代人的积累和熏陶的结果。当然,更重要的是王赖之自小勤学苦练。据说,他每天练字清洗毛笔,把门口池塘的水都染成了墨色。

「第419期」《兰亭序》之谜之一:入木三分和东床快婿

王羲之的墨迹能够入木三分

功夫不负苦心人,王羲之年纪轻轻就以书法功力深厚而闻名于世了。比如,有一天,晋朝的皇帝要到北郊举行祭祀活动,就让王羲之把祭祀用的词写在一块木板上,然后派工人雕刻。雕刻工人在木板上刻字的时候发现,刻到三分深度时,墨迹才消失,雕刻工人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竟然使墨迹能够入木三分。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出处。

王羲之16岁的时候,被晋朝的郗太尉看中了,非要让王羲之给他当女婿,不过,这位郗太尉井非看中了王羲之的书法,而是喜欢他与众不同的举止和做派。那么,王羲之怎么与众不同呢?这就得从郗太尉选女婿的过程说起了。郗太尉的女儿刚刚16岁的时候,他就想给女儿找个如意郎君,于是就和丞相王导商量。王丞相非常想和郗太尉结成儿女亲家,于是就建议说:”我们王氏家族里的子弟很多,您就到我们家去挑选吧,只要您能够相中,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第419期」《兰亭序》之谜之一:入木三分和东床快婿

王羲之东床坦腹

王丞相的建议正中郗太尉的下怀,他立刻命令心腹管家,带上重礼来到了王丞相的府上挑选女婿。王府的子弟们听说郗太尉派人来挑选女婿,一个个都认真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希望自己能够被选中。可是,郗府管家选来选去,却一个人也没看上。王府管家不甘心,数了数王家的子弟,发现少了一个人,立刻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只见靠着书房东面的床上,一个青年袒腹而卧,对郗太尉挑选女婿的事,根本无动于衷。这样的表现自然也不会让郗府管家喜欢。一个人都没看中的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挑选女婿,一个个是争先恐后,唯独有一位公子,躺在床上,露着肚子根本不把挑选女婿当回事……还没等管家说完,郗太尉高声叫道:“哎呀,这位就是我要挑选的女婿啊!走,快领我去看看。”郗太尉亲自来到王府,见到这位公子与之交谈,这才知道他就是王羲之。太尉发现王羲之性格豁达,谈吐文雅,才貌双全,当场就下了聘礼,选择王蒙之为自己的女婿。从此留下了“东床快婿”的美谈。

神助方得兰亭序

王羲之不仅淡泊功利,不趋炎附势,而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比如,有一天,王藏之在会稽山阴城的一座桥上,遇见一个老婆婆检了一篮竹扇子叫卖。王羲之发现老婆婆的竹扇子太简陋,上面没有任何装饰,根本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所以一只扇子也卖不出去,老婆婆很着急,王羲之看到这种情形很同情这位老婆婆,于是就上前对她说:“您这扇子上没画没字的,当然卖不出去啦。我给您的扇子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就把扇子交给他题字。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上几个大字,然后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王羲之的字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着急啊,你告诉买扇子的人,就说上面的字是王羲之写的。”说完这话之后,王羲之就离开了。老婆婆将信将疑地按照王羲之的话去做。集市上的人一看果真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婆婆的扇子立刻就被抢购一空。

「第420期」《兰亭序》之谜之二:神助方得兰亭序

《兰亭序》虞世南摹本

大家都喜欢王羲之的字,这本来是件好事儿,可是也给王羲之惹来麻烦。什么麻烦呢?比如,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一副春联贴在自家门上,可是,每当他将对联贴出去之后,没过除夕就会有人偷偷揭走。你说大过年的,贴副对联图个喜庆,半夜被人揭走,总觉得有些酶气。怎么办?王羲之自有办法。这一年,除夕叉到了,王羲之干脆写一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对联贴在门口,看谁还敢偷。果然,人们看到这八个字都觉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可是到了天快亮的时候,王羲之在原来的对联后面又各补了三个字,这副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大家见到这副对联,无不拍手叫绝。所以说,王羲之不仅书法艺术堪称绝品,文字功夫那也是一流的。

「第420期」《兰亭序》之谜之二:神助方得兰亭序

王羲之换鹅

不过,艺术天分太高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举动。比如,有一天,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群漂亮的白鹅大摇大摆、怡然自得地在田野上走。王羲之跟在这群鹅的后面,学样子。他在千什么?原来他在白鹅的动作中感悟到书法的意味,他跟在白鹅后面仔细观察、揣摩,越看越觉得受启发。于是就打听这群白鹅的主人是谁,听说是一个道士养的,王羲之立刻找到那个道士要买下这群鹅。那位道士一看是王羲之要买他的鹅,坚决不卖,想要只能换。王羲之问:用什么东西换?道士回答说:你抄一部《黄庭经》给我,我就把这些鹅都送给你。这《黄庭经》是道教重要的经典,内容主要是医学养生,而且字数很多。王羲之二话没说,立刻给这位道士抄了一部《黄庭经》,然后赶着一群鹅回了家。后来,这部《黄庭经》成为重要的书法作品。

「第420期」《兰亭序》之谜之二:神助方得兰亭序

王羲之书《黄庭经》(节选)

如此有成就和名气的一代书法大师,自己又是此次活动的东道主,自然不能推辞写序的委托,于是王羲之借着几分醉意,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乘兴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名闻天下的《兰亭集序》(即《兰亭序》)。从内容上看,《兰亭序》记述了当时“曲水流觞”的情景,抒发了王羲之本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感慨,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小品文。可是,《兰亭序》的价值更在于它是一篇后代书法家无法企及的艺术极品。别说后代无法企及,就是王羲之自己,酒醒之后反复写了数十遍,再也写不出水平一样的作品了。王羲之感慨地说:“此神助耳,何吾力能致?”(陈思《书苑菁华》卷一二)意思是,这是神在助我,靠我的力量如何能达到这种水平!

「第420期」《兰亭序》之谜之二:神助方得兰亭序

文征明临《兰亭序》

更令人惊奇的是,整个《兰亭序》一共324个字,却出现了20个“之”字,每个“之”字的写法都不一样,无一雷同。这一点被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也有人因此讥讽王羲之,说王羲之书法虽然高明,但文笔有限。一篇小品文一共只有324个字,却出现了20个“之”字,表明王羲之的词汇匮乏。其实,这位讥讽者根本不懂“之"字对于王羲之的重要。怎么个重要法呢?“之”字对于整个王氏家族而言,都是一个神圣的字,家族中许多人的名字中都有“之”字,比如,与王羲之同辈的人中有12个人的名字中有“之”字,王羲之的儿子和侄子辈中有22个,孙子辈中有12个,曾孙辈中有13个,玄孙辈中有9个,五世孙中有4个。祖孙六代人中,总共72个人在名字中有“之”字。

「第420期」《兰亭序》之谜之二:神助方得兰亭序

王羲之《都下帖》

祖孙六代取名都用“之”字,晚辈取名不避讳长辈的名号,这在中国古代是犯忌的事。那为什么,王毅之的后代有如此多的人用“之”字为名呢?因为,这和王氏家族的宗教信仰有关。王氏家族信仰道教,王羲之是虔诚的道教信徒。

那么“之”字与道教又有什么关系呢?“之”字在道教话语中等同于“道",其中包含了流动、变化和生万物的意思。因此,在太极图出现之前,这个“之”字就是道教的徽章。明白了这个缘故,只有324个字的《兰亭序》出现20个“之”字,而且每个“之”字都写成不同的形态,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第420期」《兰亭序》之谜之二:神助方得兰亭序

智永禅师

王羲之对他的《兰亭序》格外珍爱,他去世之后,他的子孙一直小心收藏。最后,传到王羲之第七代孙王法极(智永和尚)手上。可是,王法极却一改王氏家族的传统,由道教改信佛教,井且出家为僧,法号智永。智永和尚虽然是僧人,却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传统。著名的“永字八法”就是由智永和尚所创,他所写的《真草干字文》也一直流传至今。

「第420期」《兰亭序》之谜之二:神助方得兰亭序

智永《真草千字文》宋拓关中本

智永和尚圆寂之后,将《兰亭序》传给了他的弟子辩才和尚。辩才和尚与师傅一样擅长书法。他为了更好地保护《兰亭序》,在自己住的禅房的大梁上加了一道槛,用来收藏《兰亭序》。

萧翼计赚兰亭序

「第421期」《兰亭序》之谜之三:萧翼计赚兰亭序

王羲之像

时间一晃就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处理国家大事的空闲时间,特别喜欢研习书法,尤其偏爱王羲之的作品,凡是王羲之传世的墨宝,他总是设法弄到手,有时候不择手段。可是,许多年过去了,王羲之的墨宝也收藏了不少,唯独见不到传说中的《兰亭序》,这让太宗皇帝寝食难安,他太想得到《兰亭序》了。后来,有人告诉他,《兰亭序》在辩才和尚手中,皇帝立刻传辩才和尚进宫,并热情款待他。几天之后,皇帝向辩才和尚打听《兰亭序》的下落,辩才和尚回答说:“当初师傅在世的时候,我的确见过《兰亭序》,可是,自从师傅圆寂之后,经历太多的战争和离乱,《兰亭序》的下落不明,现在我真不知道《兰亭序》哪去了。”太宗皇帝没办法,只好让辩才和尚回去了。可是,太宗皇帝不甘心,继续打听《兰亭序》的下落,最终得到确切消息,《兰亭序》确实在辩才和尚的手中。于是,皇帝再次召辩才和尚人宫询问。可是这次和上次一样,无论皇帝如何软硬兼施,威胁利诱,辩才和尚始终回答说,不知道。

「第421期」《兰亭序》之谜之三:萧翼计赚兰亭序

《兰亭序》褚遂良摹本

虽然太宗皇帝有确凿证据,知道《兰亭序》就在辩才和尚手里,可是,面对这位打死也不说实话的辩才和尚,皇帝也拿他没办法,只好找来一些大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找一位有谋略的人设法智取,皇帝也觉得只能如此。可是,找谁去完成这个智取的任务呢?这个时候,尚书仆射也就是宰相房玄龄给皇帝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名叫萧翼,是一位监察御使。此人不但有智谋,有才艺,而且能言善辩,他一定能够为皇上从辩才和尚手中取回《兰亭序》。

「第421期」《兰亭序》之谜之三:萧翼计赚兰亭序

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皇帝立刻降旨召见萧翼。萧翼听了皇帝的要求之后,回奏皇上说:“如果派我以公使的身份出现,对方必定会产生怀疑,那恐怕就得不到《兰亭序》了。我决定化装成一个普通人,带上王羲之的几篇书法作品,想方设法接近辩才和尚,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太宗皇帝立刻答应了萧翼的请求,将手中收藏的王羲之的几幅书法作品交给了萧翼。第二天一大早,萧翼打扮成书生的模样,先由陆路去山东,然后搭乘一艘商船来到越州(今浙江绍兴)。萧翼到达越州之后,直奔辩才和尚住的寺院而来。他先在寺院的巡廊里观看壁画,然后来到辩才和尚住的小院儿停了下来。辩才和尚远远看见位高个子书生相貌不凡,就上前问话:“施主从何方而来?”萧翼恭敬地施礼然后回答道:“弟子从北方来到此地,专门为采购蚕种而来。因为久闻宝利大名,特地前来参观,幸遇禅师,托福托福!”萧翼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赢得了辩才和尚的好感。辩才和尚与萧翼继续交谈。二人越谈越投机,辩才和尚将萧翼请到了自己的卧房,二人一会下棋,一会抚琴,很快成了好朋友。辩才和尚盛情地留萧翼住在寺中。萧翼求之不得,略微客气地推辞一下之后,便欣然接受了辩才和尚的邀请。从此,两人经常在起饮酒赋诗,尽兴畅谈。

「第421期」《兰亭序》之谜之三:萧翼计赚兰亭序

梁元帝萧绎《职贡图》

就这样过了将近一个月,辩才和尚对萧翼已经毫无戒心了。有一天,萧翼取出一幅梁元帝亲笔画的《职贡图》,请辩才和尚观赏。梁元帝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皇帝,他擅长绘画,《职贡图》是表现外国使臣朝贡的人物画。这幅梁朝皇帝的亲笔画,怎么会落在萧翼的手上呢?因为,萧翼就是梁元帝的曾孙。这些情况辩才和尚哪里知道,他只顾欣赏《职贡图》,井且赞赏不已。两人于是开始谈论书画。萧翼说:“弟子祖传的书法作品中,有王羲之的字,弟子从小就喜欢王羲之的字,这次来越州还随身带着几幅。”辩才和尚欣喜地问道:“那能不能明天带来让贫僧一饱眼福呢?”萧翼爽快地答应说:“当然可以!”

「第421期」《兰亭序》之谜之三:萧翼计赚兰亭序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南宋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第二天,萧翼果真带着王羲之的真迹去见辩才和尚。辩才和尚仔细地欣赏完之后,连连称赞说:“嗯,是真迹。”但是话锋突然一转说:“虽然是真迹,却不是最好的作品,我这里有幅王羲之的真迹,那才叫绝品。”萧翼故意问道:“什么作品这么宝贵?”辩才和尚回答:“《兰亭序》啊!”萧翼哈哈大笑地说:“这么多年的战乱,哪还有《兰亭序》的真迹?禅师,您认错了吧?”辩才和尚神秘地笑笑说:“我师傅智永禅师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他在世的时候,一直细心保管《兰亭序》,临终前托付于我,王氏家族一代一代传到今天,怎么可能有假,明天你来看看便知。”

「第421期」《兰亭序》之谜之三:萧翼计赚兰亭序

赵孟頫临《兰亭序》

第二天,萧翼如约而至,辩才和尚从屋梁上取下《兰亭序》拿给萧翼看。萧翼经过仔细辨认,确定其为真迹,但是却故意挑毛病说,这笔不好,那笔失败,两人争执不休,弄得辩才和尚心有疑感,每天都对《兰亭序》琢磨一番,并且认真临摹。从此,辩才和尚不再把《兰亭序》藏在梁上,而是与萧翼带来的王羲之的几幅作品一块儿放在案子上。

又过了一段时间,辩才和尚应朋友之邀外出,萧翼悄悄地潜回辩才和尚的住处,对他的弟子谎称自己的一件衣服忘在了床上,弟子打开禅房的门。萧翼拿起案上的《兰亭序》和王羲之的其他几幅作品,急匆匆直奔附近的驿站而去。到了驿站立刻对负责人说:“我是监察御使萧翼,奉皇帝敕令到此,赶快通报你们的都督。”越州都督接到通报后,急忙来到驿站拜谒萧翼。萧翼对都督宣告皇帝敕令,井且解释了自己奉命来取《兰亭序》的缘由。都督立即派人去召唤辩才和尚。辩才和尚当时还在友人家做客,突然见都督派人召唤,就问道:“都督召我何事?”来人告诉辩才和尚说:“朝廷有监察御使要见你。”

「第421期」《兰亭序》之谜之三:萧翼计赚兰亭序

启功临《兰亭序》

辩才和尚来到驿站,一看这位御使居然是曾经在自己房中住过的那位姓萧的书生,不由得愣住了。萧翼说:“大师,对不起!我奉皇帝陛下之命来取《兰亭序》,今天已经取到,就要回京交旨,临别之前,特唤大师前来话别。”辩才和尚一听这话,当时就晕了过去,过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

「第421期」《兰亭序》之谜之三:萧翼计赚兰亭序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序图》北宋摹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萧翼得手之后,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向太宗皇帝交旨。皇帝见到《兰亭序》,真是龙颜大悦啊!分别重赏了房玄龄和萧翼。井且给萧翼加官进爵。对于辩才和尚,太宗皇帝起初十分恼火,明明手中有《兰亭序》,却怎么问都不承认,本来想惩罚他,可是一想这老和尚已经八十多岁了,也就算了。几天之后,太宗皇帝下诏对辩才和尚也予以重赏。但是,辩才和尚由于《兰亭序》从自己手中丢失,自觉责任重大,心中懊侮不已,再加上年事已高,从此一病不起,不到一年就圆寂了。

到底谁带走了兰亭序?

「第422期」《兰亭序》之谜之四:到底谁带走了兰亭序?

王羲之像

(接上期)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之后,爱不释手,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欣赏临摹。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得知太宗皇帝得到了《兰亭序》,也都纷纷请求欣赏墨宝。皇帝感到为难了。让他们看吧,损坏了咋办?不让他们看吧,这些人都是亲属或者重臣,这可如何是好呢?

「第422期」《兰亭序》之谜之四:到底谁带走了兰亭序?

欧阳询临《兰亭序》,即《定武本》

不久,皇帝终于想出了好办法,什么办法呢?就是让书法家临摹《兰亭序》,这样一来,既能让大家观赏到《兰亭序》,又能够保护《兰亭序》的真迹,岂不两全其美吗?于是,太宗皇帝下旨,命令当朝著名的书法家临摹了许多本《兰亭序》,然后分别赏赐给皇太子、诸王和近臣。

在这些临摹的《兰亭序》中,最能够表现王羲之作品风格的,首推冯承素的“神龙本”。他把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滴尽致,被公认为最忠实于原作的《兰亭序》慕本。因为幕本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的印章,因此,人们习惯称它为“神龙本”。

「第422期」《兰亭序》之谜之四:到底谁带走了兰亭序?

冯承素摹写《兰亭序》,即神龙本《兰亭序》

除了冯承素的“神龙本”之外,唐初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都临摹过《兰亭序》,不过,只有虞世南和褚遂良临摹的《兰亭序》被保存了下来,后人称其为书法神品。

「第422期」《兰亭序》之谜之四:到底谁带走了兰亭序?

《兰亭序》虞世南摹本

说起书法神品,就不能不说虞世南了。虞世南是智永和尚的学生,所以有人怀疑,正是虞世南将智永大师把《兰亭序》传给辩才和尚的事告诉了唐太宗。作为皇帝的书法老师,虞世南经常与皇帝在一起探讨书法。比如,有一回,皇帝临摹王羲之的作品,可是有一个字的弯勾无论如何也临不像。皇帝就让虞世南帮他临摹这个弯钩。整篇临摹完成之后,皇帝让魏征欣赏。魏征看了看之后说:“只有那个弯钩,临摹得最像。”那个弯钩正是虞世南临摹的,皇帝这下明白了,自己在书法方面差距的确很大。

不久,虞世南去世了,唐太宗非常伤心,叹息道:虞世南走了,没人和我谈论书法了!魏征就向唐太宗推荐了褚遂良,称赞褚遂良深得王羲之的神的。太宗皇帝立刻把褚遂良召进官中,两人一见如故,一问才知道,褚遂良原来是虞世南的学生。

太宗皇帝非常钦佩褚遂良的书法,因此,褚遂良成为临摹《兰亭序》真迹的书法家之一,流传下来的褚遂良的摹本,因为临摹在黄绢上,所以又称为《黄绢本兰亭序》,这个摹本的《兰辜序》是风格最接近王徽之作品的摹本之一。

「第422期」《兰亭序》之谜之四:到底谁带走了兰亭序?

《兰亭序》褚遂良摹本

有了各种《兰亭序》的摹本之后,太宗皇帝就把持着《兰亭序》的真迹秘不示人了。直到临终的还请求太子李治让《兰亭序》与自己一起埋葬,太子遵照父皇的遗嘱,将《兰亭序》的真迹作为随葬品埋人了昭陵。

「第422期」《兰亭序》之谜之四:到底谁带走了兰亭序?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兰亭序》的真迹虽然葬人陵墓,却井没有因此结束它坎坷的命运,到了五代时明,位名叫温韬的地方军阀。在陕西关中一带任节度使,地利用手中的权力,趁天下大乱,唐朝灭亡的机会,将唐朝皇帝的陵墓统统挖开,将墓中的财富全部盗走。唐太宗的昭陵当然不会幸免,因此,《兰亭序》也就落到了温韬的手中。可奇怪的是,《兰亭序》却从此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有人说,在温韬盗掘出土的宝物清单上,没有《兰亭序》的名字,它根本不在昭陵中,太子李治井没有遵照父皇的遗嘱办,而是把《兰享序》留下来据为己有。最后,李治死的时候,将《兰亭序》真迹带进了坟墓。还有人说,《兰亭序》真迹随唐太宗下葬的时候,被人用临摹本调了包,真迹现在依然留存在人间。

可是我认为,以上这些说法都是猜测,根本无法证实。种种迹象表明,《兰亭序》的真迹已经不在人间了。我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很简单,当时王羲之借着酒劲儿,将《兰亭序》写在了蚕茧纸上,所以,《兰亭序》只是一份写在纸上的草稿而已。当他酒醒之后,想重新写一篇《兰亭序》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第一稿的神采来,就只好放弃了,将写在纸上的草稿保存起来。人们都知道,纸的保存年代是比较短的,因此,《兰亭序》真迹无论是埋在墓里,还是留在人间,1600年过去之后,它早已化成尘埃,不复存在了。

「第422期」《兰亭序》之谜之四:到底谁带走了兰亭序?

米芾临《兰亭序》

由于《兰亭序》的真迹已经不可能再现,因此人们就开始对《兰亭序》作品本身产生疑问。什么疑问呢?就是怀疑《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这种怀疑早在宋代就有人提出,从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兰亭序》提出质疑。只是,缺乏出土文物的印证,所以这些怀疑也就不了了之了。到了20世纪60年代,有人根据新出土的东晋墓碑,对《兰亭序》的真实性提出根本性的否定。否定者的观点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

第一,认为《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理由是,从《兰亭序》的书法风格上分析,它不可能产生于东晋时期。新出土的东晋墓碑表明,东晋时期的书法还没有脱离隶书的笔意,也就是说,晋代主要用隶书,楷书在隋唐才出现,行书出现于楷书之后,因此像《兰亭序》这样的行书作品,不可能在东晋时期出现。否定者因此得出结论,《兰亭序》不可能是王羲之的真迹,实际上是王羲之第七代孙王法极,也就是智永和尚的作品。

「第422期」《兰亭序》之谜之四:到底谁带走了兰亭序?

王铎临《兰亭序》

我认为,这种观点根本不能成立。书法在一个时代是多种风格并存的,怎么能根据某地一块东晋石碑使用魏体隶书,就断定整个东晋的书法水平还停留在魏碑的层次上呢?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其实,东晋时期各种书体都已经具备,王羲之自己就是真、行、草三体运用自如的书法大家。

最近出土的《高崧墓志》,是目前能见到的六朝墓志中楷书最早、刻功最好的一方,它为研究中国楷书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由于高崧与王羲之是同时代人,因此,《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实性提供了证据。

「第422期」《兰亭序》之谜之四:到底谁带走了兰亭序?

董其昌临《兰亭序》

第二,否定者认为《兰亭序》表达的不是王羲之的观点。

理由是,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溪水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心情格外轻松自然,舒畅快乐,因此,《兰亭序》悲观情调的结局没有道理,与王羲之的性格和观点完全不符。因此,认为《兰亭序》这篇文章不是王羲之的作品。我认为,这种观点也不成立。为什么呢?因为,否定者不了解王羲之,不知道王羲之是一个有着悠久家族传统的道教信徒。这一点,我们在分析王羲之大量使用“之”字的时候,就已经指出过。道教以追求成仙为信仰,特别在意个体生命的存在,因此被称作“贵生”的宗教。道教歌颂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因此被上流社会和贵族所喜欢。由于越是珍惜生命,越会感到死亡的悲哀和恐惧,因此,王羲之在《兰事序》中才会有这样的话:“修短随化,终斯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意思是,生命的长短只能随造化安排,死亡终究会到来,古人云:"死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这段话所表达的内容,与王羲之的宗教信仰完全一致。

「第422期」《兰亭序》之谜之四:到底谁带走了兰亭序?

宋仁宗临《兰亭序》

总之,《兰亭序》的真伪问题虽然还需要地下文物的进一步证实。但是,我确信,《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文章,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创作,《兰亭序》作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中不可超越巅峰,不容否认!(本文作者傅小凡,原载于《国宝迷踪》)

「第422期」《兰亭序》之谜之四:到底谁带走了兰亭序?

毛泽东草书《兰亭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