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也做龌龊事,竟派人盗《兰亭序》,生前看不够,死后还要陪葬

 快乐老年435 2021-02-23

《兰亭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幅作品都是临摹本,真迹的下落,到如今还是一个谜。

皇帝也做龌龊事,竟派人盗《兰亭序》,生前看不够,死后还要陪葬

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享年58岁,山东临沂人。他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而且天分极高。由于他对隶、草、真、行各体都有着极高的造诣,而被尊称为“书圣”。

皇帝也做龌龊事,竟派人盗《兰亭序》,生前看不够,死后还要陪葬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他的一些好友,也都是当地名流,在绍兴市郊的兰亭溪畔设宴聚会。酒宴上大家边饮酒边吟诗,共赋得诗歌41首,并汇编成集。王羲之酒至半酣,提笔为这册诗集写了序,这就是《兰亭序》的由来。

《兰亭序》全文共324个字,字字精妙无比,有如神助。序中一共有20个“之”字,细观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王羲之以后也曾多次重写此序,却始终找不回当时的感觉,神韵也无法与半醉之作相比。

皇帝也做龌龊事,竟派人盗《兰亭序》,生前看不够,死后还要陪葬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喜爱书法的皇帝,而且尤其欣赏王羲之的写作。他收藏有众多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遗憾的是缺少王羲之的这幅《兰亭序》。这是因为王羲之对此也十分看重,作为传家宝,秘不示人。

皇帝也做龌龊事,竟派人盗《兰亭序》,生前看不够,死后还要陪葬

《兰亭序》成了李世民的一块心病,他决心不得此书法绝不罢休。于是,他指派心腹大臣监察御史萧翼,就是走遍天下,也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它得到手。此时的《兰亭序》,却在一座名叫永兴寺的寺庙里面,原来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临终前,将它传给了自己的弟子辨才和尚。

萧翼通过多方打听,终于获得了这个消息。一天清晨,辩才和尚刚打开山门,就发现有一个人躺在门前酣睡,浑身还散发着一股酒气。辩才自语道:“原来是一个醉鬼。”谁知那人却答道:“醉是醉了,却不是鬼。”辩才听后,开玩笑的说:“虽不是鬼,也不像人。”这时那人翻身坐起,说道:“那便是佛了。”

皇帝也做龌龊事,竟派人盗《兰亭序》,生前看不够,死后还要陪葬

这个醉鬼就是萧翼,这是他为了接近辩才和尚想出的招数。辩才见此人言语不凡,便把他请进了寺内,通过交谈,觉得还十分投机,就留萧翼住了下来。一天,二人在一起饮酒,萧翼装作酒后吐真言,取出了一幅临摹的《兰亭序》,故作神秘的说:“这是著名的《兰亭序》真迹,你我莫逆之交,看看饱一下眼福。”

辩才和尚此时已经半醉,再加上觉得萧翼此人比较诚实,就放弃了戒心。顺口说道:“你这不是真迹,真迹在我床下放着呢。”萧翼好像并没有听到辩才的话,趴在桌子上就睡着了。辩才把喝醉的萧翼扶到床上,接着自己也睡了。

第二天清晨,辩才醒来,发现萧翼的床上没了人影,桌子上还留了一张告别的纸条和一些银两。这时,辩才想起了自己昨晚说的话,觉得大事不好,赶忙到床下一看,发现自己珍藏的《兰亭序》已经不见了踪影。

皇帝也做龌龊事,竟派人盗《兰亭序》,生前看不够,死后还要陪葬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欢喜不已,奉为至宝,每天观览欣赏。他还让书法家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将真迹临摹下来,供朝中大臣观赏(这三人的临摹品,现在都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皇帝也做龌龊事,竟派人盗《兰亭序》,生前看不够,死后还要陪葬

那么,如今《兰亭序》的真迹在哪儿呢?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去世前,曾对太子李治说:“我死后,你只要把《兰亭序》用玉匣放在我的身边,就是尽孝了。”李治照办,把《兰亭序》随葬在了李世民的昭陵。

关于《兰亭序》的下落,还有一种说法。同样喜爱书法的李治并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而是把一幅摹本随葬进了昭陵。真迹则为李治和他的妻子武则天共同据有,李治去世早,武则天死后把它带进了乾陵。

皇帝也做龌龊事,竟派人盗《兰亭序》,生前看不够,死后还要陪葬

关于《兰亭序》真迹的下落众说纷纭,已经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历史文化谜团。想要解开这个谜团,并且能让《兰亭序》真迹重见天日,看来只能等到昭陵和乾陵的打开之日见分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