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识别与防治歌诀13:扶桑绵粉蚧 1 概述(详见2017-12-23推文) 2 各论 2*1美国白蛾(详见2017-12-30推文) 2*2杨干象(详见2018-1-6推文) 2*3红火蚁(详见2018-1-13推文) 2*4枣实蝇(详见2018-1-20推文) 2*5薇甘菊(略) 2*6松材线虫(详见2018-1-27推文) 2*7苹果蠹蛾(详见2018-2-3推文) 2*8红脂大小蠹(略) 2*9 松疱锈病菌(详见2018-2-10推文) 2*10锈色棕榈象(详见2018-3-3推文) 2*11双钩异翅长蠹(详见2018-3-10推文) 2*12青杨脊虎天牛(详见2018-3-24推文) 2*13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solenopsis Tinsley 害虫扶桑绵粉蚧,原产北美之地界;我国广州首发现,现在各地多猖獗;寄主广泛危害重,繁殖力强难灭绝;危害棉花和蔬菜,观赏植物也在列;主要危害幼嫩部,花朵嫩枝芽和叶;虫多之时没办法,老枝主茎也肆虐;若虫以及雌成虫,群集一起吸汁液;受害植株长势弱,生长缓慢长或歇;导致失水而干枯,造成花蕾花早谢;分泌蜜露引病菌,如染煤污致落叶;严重造成成片死,引起重视应警戒。该虫淡黄橘黄色,微小刚毛全背列;体表覆盖分泌物,白色腊质好鉴别;体缘蜡突放射状,短小粗壮白如雪;腹部三对黑色斑,虫体椭园足红色;触角九节雌成虫;雄性成虫角十节;虫卵产在卵囊里,白色棉絮囊特别。一年发生十几代,热带地区长不歇;种群增长很迅速,世代之间多重叠;冷凉地区不一样,树上土中把冬越。近距传播若虫爬,风水动物也能携,长距传播靠调运,寄主植物是中介。检疫工作是基础,防止虫将中介借;平时加强园管理,通风透光湿气泄;及早做好虫调查,及时发现及早灭;虫少之时剪枝叶,集中销毁更直接;招引瓢虫寄生蜂,天敌能将其捕猎;选择低龄若虫期,身上蜡质未全结;药剂喷雾毒死蜱,防治效果更好些。 2*14落叶松枯梢病菌Botryosphaerialaricina (Sawada) Shang (拟于2018-4-7推出) 扶桑绵粉蚧,又称棉花粉蚧,寄主范围较广,是一种危害园林、水果、大田作物的害虫,不仅危害棉花,还危害其他多种观赏植物。其危害部位主要为植物茎、叶,导致受害植物长势衰弱,生长缓慢或停止,最后失水干枯死亡,严重时可造成花圃成片死亡。由于扶桑绵粉蚧寄主广泛,种群增长迅速,极易随人为活动迅速扩散。一个世纪以来,该虫从北美扩散到南美、欧洲,再扩散到亚洲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对巴基斯坦和印度当地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该虫自2008年在我国的广州首次发现以来,目前已扩散至多个省区,对当地园林产业造成了巨大威胁,引起农林部门高度关注,并在当年根除了疫情。 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识别主要依靠雌成虫形态。雌成虫的卵圆形,浅黄色,若虫3龄,没有蛹期,2~3龄若虫在其体背可见成对的黑斑。足红色,腹脐黑色。被有薄蜡粉,在胸部可见0 ~ 2对,腹部可见3对黑色斑点。体缘有蜡突,均短粗,腹部末端4 ~ 5对较长。除去蜡粉后,在前、中胸背面亚中区可见2条黑斑,腹部1 ~ 4节背面亚中区有2条黑斑。单眼发达,突出,位于触角后体缘。足粗壮,发达,转节每侧有2个感觉孔,腿节和胫节上有许多粗刺,爪下有一不明显小齿。爪冠毛粗,端部膨大且长于爪;跗冠毛不显。后足胫节后面有透明孔,在腿节端部亦有少量透明孔。雄成虫体微小,红褐色,长约1.4 ~ 1.5 mm。触角10节,长约为体长的2/3。足细长,发达。腹部末端具有2对白色长蜡丝。前翅正常发达,平衡棒顶端有1根钩状毛。 正常情况下扶桑绵粉蚧一年可发生12~15代。在冷凉地区,以卵或其他虫态在植物上或土壤中越冬;热带地区终年繁殖。该虫多营孤雌生殖,属于卵胎生,卵至成虫发育历期37 d。卵产在卵囊内,每卵囊具卵150 ~ 600粒,且多数孵化为雌虫,卵期很短,经3 ~ 9 d孵化为若虫,若虫期22 ~ 25 d,若虫3龄,1龄若虫历期约6 d,行动活泼,从卵囊爬出后短时间内即可取食危害,取食位点不固定;2龄若虫8 d,大多聚集在寄主植物的茎、花蕾和叶腋处取食;3龄若虫需要10 d,虫体明显披覆白色绵状物,该龄期的第7 d开始蜕皮,并固定于所取食部位。成虫整个虫体披覆白色蜡粉,似白色棉籽状群居于植物茎部,有时发现群居于寄主叶背。以木槿为例,扶桑绵粉蚧成若虫群聚于寄主的叶背、叶柄、嫩茎、嫩枝、花蕾等部位吸食汁液,受害植物长势衰弱,生长缓慢或停止,甚至整个植株扭曲变形,最后失水干枯死亡。该粉蚧繁殖量大,种群增长迅速,世代重叠严重。 扶桑绵粉蚧若虫可从染虫的植株转移到健康植株。一龄若虫行动活泼,成虫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低龄若虫可随风、雨、鸟类、覆盖物、机械等传播到健康植株,若虫也可随灌溉水流动而扩散。扶桑绵粉蚧人为传播主要以卵、雌性若虫或成虫随寄主植株、枝茎、叶等远距离调运传播扩散。由于具蜡质,虫体常被动地粘附于田间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动物或人体上而传播扩散。 扶桑绵粉蚧的寄主植物在我国南北大部分地区广泛存在。在美国,扶桑绵粉蚧最北发生地密歇根州的纬度为北纬41°41′ ~ 47°30′,因此我国华中、华东、华南、西南的大部分区域以及华北、西北的部分地区都是扶桑绵粉蚧的适生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危险性最大。包括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苏、湖南、贵州、云南、重庆、湖北、安徽、上海、江苏、山东、河南等17个省区的大部分区域,新疆、甘肃、四川、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等11个省区的部分地区[2,5]。 防治措施:加强对疫区输出的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力度,严肃调运检疫签证工作,严禁带虫货物通关。对检查出的带虫对象,要立即销毁或以溴甲烷20~30 g/m3熏蒸24小时,进行的彻底除害处理,防止其蔓延扩散。加强虫情监察,园林花卉植物种植后,要及时做好虫情预测预报,及时发现,及早防治。适当调节播种期,避开该虫爆发高峰,减轻扶桑绵粉蚧的危害程度;加强苗圃管理,苗圃做到精耕细作,及时清沟排渍,铲除田边、田埂的杂草,破坏害虫的栖息环境;清洁田园,将苗圃、果园和林地周边有扶桑绵粉蚧的杂草铲除并烧毁,将有扶桑绵粉蚧的花卉植物落叶或枯枝清理烧毁;冬耕冬灌,特别是深耕冬灌,可以消灭越冬虫、蛹,降低和减少翌年害虫越冬基数,减轻危害发生面积。 化学防治方面,48%毒死蜱EC,防治扶桑绵粉蚧较为速效、稳定,用药3 d、7 d、15 d后,灭虫率均达到85%以上。其次,啶虫脒、吡虫啉和高氯苯油可作为扶桑绵粉蚧化学防治的备选药剂。吡虫啉和高氯苯油复配对扶桑绵粉蚧具有增效作用,在各自LC50基础浓度下,最佳配比为6:4,对该虫具有较强的杀伤力。此外,由于扶桑绵粉蚧寄主种类较多,在对众多园林靶标植物进行喷药的同时,对周边的其它植被也要同时喷药防治。引进、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目前已发现扶桑绵粉蚧天敌有8种。 文献来源:扶桑绵粉蚧 中国森防信息网2015-05-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