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二 起昭阳赤奋若(前368) 尽上章困敦(前321) 共48年 显王 元年(癸丑,前368) 1.齐国攻打魏国,占领观津。 2.赵国侵略齐国,占领长城。 三年(乙卯,前366) 1.魏国、韩国在宅阳开会。 2.秦国在洛阳打败了魏、韩两国的军队。 四年(丙辰,前365) 1.魏国攻打宋国。 五年(丁巳,前364) 1.秦献公在石门打败了韩、赵、魏三晋的联兵,杀死六万人。 显王颁赐绣着黼黻图案的礼服,给予奖励。 七年(己未,前362) 1.魏国在浍打败了韩、赵两国的军队。 2.秦、魏两国在少梁打起仗来,魏国全军覆没;俘虏了魏国的公书座。 3.卫声公去世,他的儿子成侯速即位。 4.燕桓公去世,他的儿子文公即位。 5.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孝公即位。 孝公已经二十一岁了。 当时,在黄河,太行山以东地区,国富兵强的国家有六个,淮河泗水之间,小国有十几个,楚、魏和秦国接界。 魏国修筑长城,沿着洛水由郑向北,到达上郡。 楚国自汉中以外,南边还有巴和黔中。他们都拿夷狄的态度对待秦国,想尽办法排斥他,不让他和中原各国在一起开会结盟。 于是孝公发愤自强,广施恩德,修明政治,设法使秦国富强。 八年(庚申,前361) 1.秦孝公通令全国说:“过去我先祖穆公,从岐、雍二地起家,修明德行,运用武力,向东平定晋国的内乱,以黄河为界,向西讨伐狄戎,称霸西戎,拓广土地数千里,天子命他为伯,统治一方,各国诸侯都来相贺,替后代子孙开基创业,他的事功可说光辉灿烂,照耀千秋。以后经过厉共公、躁公、简公、出子相继在位,政局不安,忧患丛生,一直没有时间过问国外的事务。尤其三晋攻占我先君所属的河西地方,更给国家带来莫大耻辱。献公即位后,安抚边境军民,把首都迁到栎阳,准备出兵东征,收复穆公的故土,修明穆公的政令。寡人每当想到先君的用意,内心便非常悲痛。各位宾客群臣中,如有人想出奇策妙计,能使秦国富强的,我就赏他高官,封他土地。” 卫国公孙鞅听说了孝公颁布这道命令,于是就向西投靠秦国。 公孙鞅这个人,是卫侯庶出的子孙,喜好循名责实、尊君卑臣的学说。 事奉魏国宰相公叔座的时候,座就知道他贤能,但还没来得及推荐重用。 刚好身染重病卧床不起,魏惠王去问他说:“公叔病情如果有个三长两短,国家大事怎么办呢?” 公叔说:“座的中庶子卫鞅,年龄虽轻,却有奇才异能,希望我君把国家大事托付他、信任他!” 王默不作声。 公叔又说:“国君如不听信我的话重用卫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能叫他离开魏国。” 王答应后就离开了。 这时公叔召见卫鞅,对他说:“我做人的态度向来是先君后臣,所以先替国君打算,再把详情告诉你,你尽快逃走吧!” 鞅回答说:“国君不能用你的话任用臣,又怎能用你的话来杀害臣呢!” 所以他一直没有逃走。 王出来以后,对左右侍从说:“公叔病况太严重了,真叫人伤心啊!他叫寡人把国家大事托付卫鞅,接着又劝寡人杀掉他,这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卫鞅到秦国以后,靠着一位得宠的幸臣景监求见孝公,并用富国强兵的办法来游说他,孝公十分高兴,于是便和他进一步商讨国事。 十年(壬戌,前359) 1.卫鞅想变更法制,以求富强,秦人不高兴。 卫鞅对秦孝公说:“一般人的通病是安于故常,因此当政策开始推行的时候,不可以和他们共同讨论,只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果实。德行高尚的人,讲的话往往和世俗的说法不同,成功立业的人,做的事也经常和众人的计划不一样。所以只要圣德的国君认为能富国强兵,是不必墨守成规的。” 甘龙说:“事情不全是这样,因为顺着原先的法制去实施,官吏们做起来纯熟,人民也生活习惯。” 卫鞅说:“一般人都习惯于旧习俗,读书人也沉迷于自己的见闻,这两种人,可以任之为官,使其守法,但不可以和他讨论法制以外的事。有智慧的人制订法律,愚昧的人接受裁制;贤能的人革新礼制,不才的人则受局限。” 孝公说:“很好。”便派卫鞅做左庶长。 后来定立变法的命令。 使人民五家为保,十家相连,彼此监视纠举,若不纠举,则十家同罪; 告发奸私犯罪的,依斩敌人首级的标准赏赐;不告发的,依投降敌国的标准处罚。 作战有功的,各依照标准受上等的爵赏;私下械斗的,各视情形的严重状况加以处罚。 努力本职工作,辛勤耕织而使粮食布帛丰收的,可免除赋税徭役;只知营求小利和懒惰贫穷的,被纠举之后,收录妻子为奴婢。 即令是帝王宗室,若无战功可称道的,也不得收入族谱。 为了彰明身份的尊卑,官职的高下,各以等次的名号称其田宅、臣妾和服饰。 有功劳的,显达而光荣,无功劳的,即使富有也不会显荣。 法令制定后,未立刻公布,唯恐百姓不能信从,就在首都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桩,征求能将木桩搬到北门的人,给黄金十斤。 百姓觉得很奇怪,没一个人敢搬动。 于是再下令:“能搬动者给黄金五十斤!” 有一个人去搬动木桩,就给他五十斤黄金。 表示信赏的决心,然后才公布法令。 法令施行一年后,有数以千计的秦国老百姓,前往首都陈述新法的不便。 当此之时,太子触犯法律。 卫鞅说:“法令所以无法施行,是因为在上位的都不去遵守。” 可是太子是一国储君,不可对他施以刑罚。 于是刑囚他的师傅公子虔,在他的老师公孙贾面上刺墨字。 第二天,秦国人民都开始遵奉法令了。 法令施行了十年,秦国路人不捡丢掉的东西,山林没有盗贼,人民作战奋勇,不敢私下械斗,乡里都邑都非常安定。 这时,最初认为新法不便的秦民,也有人来陈说新法的好处。 卫鞅说:“这些都是破坏法令的百姓!”把他们全都迁移到边境。 从此,人民再也不敢议论法令了。 臣司马光说: 信诺是人君的利器。 国家赖人民得存,人民以信诺归附;不守信诺,便无法驱使人民,没有人民,便无法保卫国家。 因此,古时的君王,绝不欺骗民众;称霸的强国,也不失信于四邻;懂得治国的人,不失信于百姓;懂得齐家的人,不失信于亲友。 不懂的则刚好相反,失信于邻国,失信于百姓,甚至失信于兄弟父子,使得上下互不信任,彼此离心,造成败亡的后果。 所得的好处,无法疗治他所受的伤害,所获的利益,不能补他所遭的损失,这难道不可悲吗! 从前齐桓公不背弃与曹沫的盟誓,晋文公不贪图攻占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丧失虞人的约会,秦孝公不废除搬动木桩的赏金。 这四位君王的思想并不纯粹,而商鞅尤其以刻薄寡恩著称,又加以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趋向诡诈暴力的情况下,他们还不敢违背信诺,来对待人民,更何况是天下安定时候的执政者呢! 2.韩懿侯去世,他的儿子昭侯即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