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磨镜人

 修远兮 2021-11-19


巴鲁赫·斯宾诺莎

大多数宗教都说上帝存在于世界之外的某个地方,也许在天堂。

巴鲁赫·斯宾诺莎(1632—1677)的看法十分不同寻常,他认为上帝就是世界。

他用“上帝即自然”(God or Nature)这一说法来阐明这一观点,意思是上帝和自然是描述同一事物的两种方式。

上帝是自然,自然即上帝。

这是泛神论(pantheism)的一种形式,即相信上帝包含一切。

这在当时是一种激进的观点,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

斯宾诺莎出生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是葡萄牙犹太人的后裔。

当时有许多受迫害的人逃亡到阿姆斯特丹,但即使在那里,表达观点的自由也是受到限制的。

斯宾诺莎生长在一个信仰犹太教的家庭,但在1656年他24岁的时候,却得罪了拉比,遭到诅咒并被驱逐出教,也许是因为他对上帝的看法太过异端。

他离开了阿姆斯特丹,后来在海牙(Hague)定居。

从那时起,他的名字就改成了贝内迪克特·德·斯宾诺莎(Benedict de Spinoza),而不是原本的犹太名字巴鲁赫·斯宾诺莎。

许多哲学家都十分欣赏几何学。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的好几个著名几何证明都是从简单的公理或假设开始,得出诸如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之和这样的结论。

哲学家热衷于几何学,是因为几何学能够以一些共同接受的说法为起点,通过精密的逻辑论证,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作为起点的公理是正确的,那么结论必然也是正确的。

这样的几何推理启发了勒内·笛卡尔和托马斯·霍布斯等人。

斯宾诺莎不仅欣赏几何学,他甚至把哲学当作几何学来写作。

在他的《伦理学》(Ethics)一书中,哲学上的“证明”看起来就像是几何学上的证明,包括公理和定义等。

他认为哲学和几何学一样有着严格的逻辑。

虽然这本书并没有涉及诸如三角形的角度和圆的周长之类的话题,而是谈论上帝、自然、自由和情感,但是斯宾诺莎认为,可以对这些主题进行分析和推理,就像我们可以推导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一样。

他甚至在每一节的结尾都写上QED,即拉丁短语quod eratdemonstrandum,意思是证明完毕或“证毕”,通常出现在几何教科书中。

他相信,世界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都有一种暗藏的结构逻辑,通过推理可以发现这种逻辑。

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发生的,每件事情都有存在的目的和运行的规则。

世上所有一切都在一个巨大的系统中相互结合,理解这一点的最佳方式是运用思考的力量。

这种强调理性而非实验和观察的哲学方法通常被称为理性主义(Rationalism)。

斯宾诺莎喜欢独处,离群索居让他有充分的时间和平静的心情来进行研究。

考虑到他对上帝的看法,不参加公共机构可能对他本人而言也是更为安全的选择。

由于他有关于上帝的观点,其最著名的作品《伦理学》直到他死后才出版。

虽然他在世时已经因为理念独特而声名远播,但是还是拒绝了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University)的任教邀请。

尽管如此,他却很乐意与前来拜访他的思想家讨论自己的想法。

哲学家和数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就是其中之一。

斯宾诺莎生活非常简朴,一直住在寄宿处,没有自己的房产。

他不需要很多钱,靠着替人磨制镜片的收入,再加上欣赏他哲学作品的人付给他的一些小小报酬,就可以生活下去。

他制作的镜片用于科学仪器,如望远镜和显微镜。

这些收入让他能够保持独立,在寄宿处从事研究。

不幸的是,这也可能导致了他因肺部感染在44岁时早逝。他很可能因为吸入了研磨镜片时产生的玻璃粉尘而造成了肺部损伤。

斯宾诺莎认为,如果上帝是无限的,那么必然可以推出的结论是不可能存在任何不是上帝的东西。

如果你在宇宙中发现了一些不是上帝的东西,那么上帝就不可能是无限的,因为从原则上说,上帝可以既是这件你刚发现的东西,也同时是其他的一切。

我们都是上帝的一部分,石头、蚂蚁、草叶和窗户也是,一切都是。

这些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整体,最终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这个整体,即上帝的一部分。

传统宗教传播的理念是上帝爱人,会回应每个人的祈祷。

这是拟人论(anthropomorphism)的一种形式,将人类的品质,如同情心等,投射到非人类的上帝身上。

其中最极端的形式是想象上帝是一个慈祥的人,长着大胡子,笑容温和。

斯宾诺莎心目中的上帝可完全不是这样的: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它”,完全没有人情味,并不关心任何事或任何人。

按照斯宾诺莎的说法,你可以而且应该爱上帝,但是不要期待任何来自上帝的爱作为回报,就像一个自然爱好者不会期待自然也爱他一样。

正因为在他的描述中,上帝对人类及其所作所为完全漠不关心,许多人认为,斯宾诺莎其实根本不相信上帝,只是拿泛神论作为幌子。

他们认为他根本是一个反宗教的无神论者,一个认为上帝不关心人类的人,怎么可能不是无神论者呢?

然而,从斯宾诺莎的角度来看,他对上帝的爱是理性的,建立在通过推理实现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但这不是传统的宗教理念,犹太教会把他驱逐出去也许是有道理的。

斯宾诺莎关于自由意志的观点也颇具有争议。

他是一个决定论者(determinist),也就是说,他认为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之前某种原因的结果。

一块扔向空中的石头,如果能变得像人一样有意识,就会想象它是凭自己的意志力在空中飞行,虽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真正推动石头向前运动的是投掷的力量和地心引力,但是石头只会感觉到是它自己而非地心引力控制着它的去向。

人类也是一样,我们认为自己可以自由选择所做的事情,并且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但那其实是因为我们通常不了解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是如何发生的。

实际上,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根本就没有自发的自由行动。

尽管斯宾诺莎是一个决定论者,但他相信某些方面的自由是可能的,也是可取的,尽管这些自由非常有限。

他认为最糟糕的生活方式是他称之为“奴役”(bondage)的生活方式:行动完全受情绪支配。

当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比如有人对你态度粗鲁,如果你因此生气、充满愤恨,这就是一种非常被动的生存方式。

你只是对事件做出反应,外部的事情引起了你的愤怒,你完全不能控制自己。

要摆脱这种情绪,需要更好地理解影响行为的原因,也就是导致你生气的原因。

在斯宾诺莎看来,我们能做到的,是让自己的情绪出于自身的选择,而不是来自外部事件。

尽管这些选择永远不可能完全自由,但是积极好过消极。

斯宾诺莎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哲学家。

他不介意引起争议,提出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听取的观点,并用论据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他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影响着读者,即使其中一些人强烈反对他的观点。

他的“上帝即自然”的理念在当时并没有流行起来,但是在他去世后,出现了一些非常有名的崇拜者,包括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她把《伦理学》翻译成了英语。

另外还有20世纪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虽然他无法说服自己相信一个人格化的上帝,但是在一封信中,他透露自己相信斯宾诺莎所描述的上帝。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斯宾诺莎的上帝是非人格化的,没有人类的特征,所以不会惩罚任何人的罪恶。

与斯宾诺莎同年出生的约翰·洛克(John Locke)对此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对自我本质的讨论,部分是出于对审判日(Day of Judgment)的担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