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贝克莱 约翰·洛克 你有没有想过,冰箱门关上后,里面的灯真的关了吗? 你怎么知道呢? 也许你可以装一个遥控摄像头,但是摄像头关掉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森林里一棵巨树倒下了,如果没有目击者,怎么才能知道它倒下时真的发出了轰然之声呢? 你怎么知道你的卧室在四下无人之时,会不会突然消失呢? 也许每次你离开卧室,关上房门之后它就立刻消失不见了。 你可以让人帮你看一下,问题是当没有人盯着它的时候,它还在那儿吗? 这样的问题实在没法回答,我们大多数人都相信,物体在无人观察时仍然存在,因为这种解释最简单。 大多数人也相信我们所能看到的周围世界确实存在,而不只是我们的想象。 然而根据乔治·贝克莱(1685—1753)的说法,任何事物如果没有被观察,就不存在。 贝克莱是一位爱尔兰哲学家,后来成为克洛因主教(Bishop of Cloyne)。 他认为,如果不是因为正在阅读,那么你看的书就不存在。 当你看书的时候,眼光可以看到,手指可以触摸到,但是对于贝克莱来说,这不过是你的体验,并不代表确实有真实存在的书让你获得了这些体验。 这本书只是你和别人头脑中(也许是上帝头脑中)的一些想法的集合,而不是存在于你头脑之外的东西。 在贝克莱看来,“外部世界”这个概念完全没有意义。 他的这套说法似乎与常理完全相悖。 常理难道不应该是我们周围物体存在与否,与是否有人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毫无关系吗? 贝克莱不这么认为。 不难想象,当他第一次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他在发神经。 事实上,直到他死后,哲学家们才开始认真对待他的观点,并认识到他想要表达的理念。 与贝克莱同时代的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第一次听到他的这个理论时,在街上狠狠地踢了一块石头,然后宣布:“这就是我的反驳。” 约翰逊的观点是,物体真实存在,而不仅仅是思想的构建,他踢那块石头时能感觉到石头狠狠磕了他的脚趾,所以贝克莱一定是错的。 但是贝克莱的理论并不是约翰逊想象的那么简单:脚感受到石头的坚硬并不能证明石头的存在,只能证明在我们头脑中,有坚硬石头这一概念。 在贝克莱看来,我们称之为石头的东西,不过是它引起的感觉,并不存在真正的石头让我们脚趾疼痛。 事实上,在我们的想象空间之外,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存在的现实。 贝克莱有时被称为观念论者(idealist),因为他相信存在的只有“观念”(idea)。 有时又被称为非物质主义者(immaterialist),因为他否认物质,即物体的存在。 跟许多哲学家一样,他着迷于研究表相和实质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大多数哲学家对这种关系的认识是错误的,约翰·洛克有关思想如何与世界相连的观点尤其错误。 理解贝克莱的观念最简单的办法,是将其与洛克的理念进行比较。 洛克认为,当你看到一头大象时,你看到的不是大象本身。 你所认为的大象,实际上是一种表现,他称之为头脑中的“观念”,就如同画着大象的一幅画一样。 洛克使用“观念”这个词来涵盖我们可能想到或感知到的任何东西。 如果你看到一头灰象,灰色不是大象身上带有的某种东西,因为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灰色就是被洛克称为“次性”(secondary quality)的东西,结合了大象的某些特征和我们的某些感觉能力而产生,在这个例子中涉及的是我们的视觉。 大象的颜色、皮肤质地和粪便的气味等都属于次性。 根据洛克的说法,“初性”(primary quality),例如大小和形状,是事物的真实属性。 对初性的观念与初性一致,也就是说,如果你看到一个正方形的物体,那么在你的观念中,该物体的形状也是正方形的。 但是如果你看到一个红色方块,那个让你觉得看到了红色方块的真实物体并不是红色的,而是没有颜色的。 洛克认为,真实物件的细微结构和我们的视觉系统发生的相互作用,让你产生了该物件是红色的感觉。 然而,这套解释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洛克相信存在着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科学家们试图描述的世界,但是我们只能间接感知到这个世界。 洛克是一个实在论者(realist),因为他相信真实世界的存在,也就是说即使没有人意识到它,这个真实的世界仍然存在。 洛克面临的难题是怎么才能知道这个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他认为对于形状和大小等初性,我们的认知很接近真实,但是他怎么可能知道这一点呢? 作为一个经验主义者(empiricist),他相信经验是所有知识的来源,那么他应该能拿出很好的证据来证明我们对初性的观念与初性一致。 但是他的理论并没有解释怎么可能知道真实世界是什么样的,因为人类没有能力核实这一点。 他怎么能够如此肯定有关形状、大小等初性的观念,与真实世界物件的初性是一致的呢? 贝克莱声称自己的理论就没有这样的矛盾。 与洛克不同,他认为我们确实、直接地感知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中只存在观念,别无其他。 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本身,其中的一切事物,都只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 在贝克莱看来,你所经历和思考的一切:椅子、桌子、数字“3”,等等,都只存在于你的头脑中。 你感觉到的物体,不过是你和其他人对这样一个物体的观念的集合。 除此之外,这个物体并不存在。 所以如果没有人看到或听到这个物体,它就消失了,因为任何物体都不会是超越人们(和上帝)对它的观念而存在的东西。 贝克莱用了一句拉丁语来总结这个奇怪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 所以从贝克莱的非物质论(immaterialism)出发,得出的结论似乎应该是:如果没有头脑在感知,那么冰箱灯就不会亮,倒下的树也不会发出任何声音。 但是贝克莱并不认为物体在不断消失、再现,就连他也承认那样会很奇怪。 他相信,上帝保证我们思想的连续性,上帝不断感知世界上的事物,所以这些事物一直都存在。 这种看法体现在20世纪早期的两首打油诗中。 第一首表达了一个奇怪的观点,即如果没有人在观察一棵树,树就不再存在: 有人曾经说: “上帝一定会很奇怪 如果他发现这棵树 还在这儿 即使草坪上一个人也没有。” 这里的草坪(Quad)指的是牛津大学各书院庭院内的方形草坪。 这首诗说得没错,贝克莱的理论中最难让人接受的一点就是如果没有人在感知一棵树,那么这棵树就消失了。 解决办法如下,这是来自上帝的声音: 亲爱的先生,你的说法才真是奇怪: 我永远都在草坪上 所以这棵树 一直都在 因为我,上帝,在感知它。 然而,贝克莱的理论面临着一个明显的难题:如何解释我们可能会犯错。 如果我们只是有一些观念,在这些观念背后并没有其他东西,那么我们如何区分真实和错觉呢? 他的回答是:对“现实”的体验和幻觉之间的区别在于,当体验“现实”时,我们的观念不会相互矛盾。 例如,一支桨半插在水中,桨与水面交界处看起来是弯的。 对于洛克这样的实证论者来说,桨实际上是直的,只是看起来是弯的。 但在贝克莱看来,我们会产生“桨是弯的”这样的观念,但是当伸手到水里触摸桨时,会产生“桨是直的”这样的观念,这就产生了矛盾。 贝克莱并没有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为自己的非物质论辩护上面。 他的人生非常丰富,善于交际、惹人喜欢。 他朋友众多,包括《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他后来还酝酿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在百慕大岛(Bermuda)上建立一所大学,并设法筹集了相当多的资金。 很不幸这个计划失败了,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没有意识到百慕大离美洲大陆距离那么远,输送补给多么困难。 不过,在贝克莱去世后,他的名字被用来命名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大学,因为他曾写过一首关于美国的诗,其中“帝国的轨迹向西”这句吸引了这所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比非物质论更奇怪的,是贝克莱晚年推广松焦油水(pine tar water)的热情,他甚至写了一首长诗来描述它的神奇。 这种由松焦油和水制成的液体,曾在美国民间流行,被看作是包治百病的药物。 松焦油水有轻微的杀菌作用,也许真的能治疗一些小病,但现在已不再流行,而贝克莱的观念论也没有流行起来。 贝克莱是一类哲学家的典型:他们愿意坚持自己的推理,无论会产生何种结论,甚至是有违常理的结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伏尔泰(Voltaire),他完全不理会这类哲学家,事实上,他对大多数哲学家都不感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