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西方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二

 TLB519 2018-09-11

   好吧,我承认这篇博文发晚了,说实话,我不敢肯定自己能否将这个系列的博文写完。我是个很懒得人,做事常常拖泥带水,我只能保证尽力完成自己的诺言。

   在知识起源论之后,我们将讨论的问题是知识对象论。打个比方,如果说知识起源论是对于获得知识手段存在争议的话,那么知识对象论就是对知识的目标本身存在争议。以此为根据,我们可以将哲学划分为三大派别:实在论、观念论和现象论。

   一.实在论

   实在论的根本观点认为,存在着客观事物和客观真理,他们独立于我们的主体之外,并不会因为主体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对这个客体本身的认识的不同,又将实在论划分为了三个小派别:理性实在论、共相实在论和客观经验实在论。

    在上一篇博文中我们谈到过笛卡尔,他的著名格言就是“我思故我在”。他敢于怀疑一切,包括现实世界、自我甚至是上帝,笛卡尔自己也无法保证上帝的存在。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不被怀疑的存在呢?当然有了,事实上我思故我在本身就已经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敢于怀疑,只要我们动用理性,那么我们总能找到一些无可置疑的东西。

    作为一名唯理论者,笛卡尔坚定地推崇理性,他认为只有理性才是获得真理的唯一源泉。在笛卡尔眼中,理性并不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就像一加一无论谁来算,在理性的思考后总是能得到“二”这个正确的答案一样。在哲学上,笛卡尔的理性实在论也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说他客观,因为他所提倡的存在(理性)并不随主体变化;说笛卡尔唯心,则是因为笛卡尔认为客观存在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质。与笛卡尔同属与客观唯心主义的还有另外一个实在论的派别:共相实在论。

    共相实在论的倡导者多是经院哲学家,如安瑟伦。所谓的经院哲学,是一种宗教哲学,经院哲学家多是基督教的神职人员,经院哲学盛行于中世纪。笛卡尔之所以大胆地怀疑一切,本身也是为了脱离经院哲学的影响。很多人把中世纪的黑暗归罪于基督教的统治,而经院哲学家们常常因此被指责为帮凶。但经院哲学家们其实是很痛苦的一群人,因为他们即是哲学家也是神职人员,在追寻真理和皈依上帝这两者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

    言归正传,让我们继续讨论共相实在论。早期的基督教哲学家、大名鼎鼎的奥古斯丁认为精神是实在的,而人类的精神都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的万能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后续的经院哲学家们继承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真正客观存在的是上帝赋予我们的、用来感受上帝和体验的宗教精神,而不是笛卡尔所谓的理性精神。

    对共相实在论者而言,他们认为共相才是事物的本质,殊相只是特殊条件下的产物。关于共相与殊相之间的争议我们以后还会遇上,所以我放到后面来讨论,这里就不过多介绍。不过大家需要了解一点:经院哲学家们之所以相信共相是事物的本质,与他们相信上帝是分不开的。上帝是存在的,他们是最完美、最伟大、最普遍的存在,我们的精神既然都是上帝一个人赋予我们的,那么必然有着相同的特征。

    相对于走唯心主义路线的理性实在论和共相实在论,走唯物主义路线的客观经验实在论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因为无论是理性实在论还是共相实在论都都把精神放在了第一位,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实在是大相径庭。不过与前两者相比,客观经验实在论实在没有多少优势可言,而且,正是因为洛克的理论的提出,一些人甚至走上了不可知论者的道路(还记得休谟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者让人头痛的客观经验实在论。

    最早的客观经验实在论是素朴实在论,素朴实在论认为客观世界是存在的,客体直接呈现在我们的意识面前,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客体本身没有区别。在哲学史上,最早印证素朴实在论的理论,首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论”。根据影像论,客观事物是实在的,而我们大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概念则是外界对人类感官的冲击后留下的投影。当然,德谟克利特还是区分了感觉和思想的区别,他认为感觉是暧昧的认识,只有思想才是真理性的认识。

    素朴实在论确实很好理解,也符合人们的生活常识,但是这个理论却遭受到了大量的批评。无他,因为素朴实在论否认了在认识过程中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考研的同学一定熟悉这个词,嘿嘿),从而认为人类认识的物体就是真实的,这与我们的的一些体验不相符。做梦、幻觉、假象,这些体验都告诉了我们,我们所未必是真实的。因此,为了弥补素朴实在论的缺陷,一个新的理论被提出,这个理论就是批判实在论。

    批判实在论也被称为图像论,它的典型理论形态就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提出的“两种性质”学说。洛克认为,那些能够引起人们观念的客观事物有两种性质。它们分别是代表物体客观属性、不随主题变化而变化的“第一性的质”和来源于客观事物、但却取决于主体性质的“第二性的质”。根据之一观点,诸如重量、大小、形状之类不随人类感官发生变化的性质就是第一性的质,而像颜色、味道这些依赖于主体的性质是第二性的质。既然如此,那么人类如何获悉第一性的质呢?洛克认为,外物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让我们在大脑中临摹出物体第一性的质。

    洛克的观点确实让人耳目一线,但是很遗憾的是,洛克的观点里面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你怎么知道第二性的质依赖于客观事物呢?由于个体间的差异,第二性的质本身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通过第二性的质来认识客体也成为了问题,一些疯狂的哲学家(比如马上就要讲到的贝克莱)正是利用这一点,演绎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观念论。

    二.观念论

     很难想像观念论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会来源洛克的批判实在论(客观唯物主义),可事实就是如此,观念论与批判实在论思维脉络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络是如此的清晰以至于我们无法反驳。为了说明人类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差异,洛克不得不将物体的性质加以区分,如果按照洛克的思维往下走,你会发现,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仅仅是一个为了说明观念的发生而不得不假定的前提。我们人类所经验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外在客观世界,而是一个内在的主观世界,既然如此,这样的世界假定,又有什么意义?

     作为最极端的观念论者,贝克莱的理论足以颠覆任何一个人的人生观。他的一句名言就是“存在就是被感知”。洛克当初认为第二性的质依赖于个人的感官,当然作为一个实在论者,洛克留下了一点余地,认为第二行的质总是可以找到办法与客观实在相契合的。但是很遗憾的是贝克莱发现了这一点并将它发扬光大了,因为贝克莱发现即使是洛克所谓的“第一性的质”也会随着主体的所作所为而发生变化,比方说形状,盲人摸象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同一头大象,不同的人摸到不同的地方,得到的观念也是不同的。贝克莱由此出发,认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根本没有区别,并因此得到了一个可怕的结论:不存在客观性质,事物的一切性质都是主观的。除了客观性质,贝克莱还否定了因果关系,他认为所谓的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我们的一种错觉。同时,作为一个大主教,贝克莱还把上帝放到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他认为知觉的秩序和连贯性是上帝赋予我们的。

     贝克莱的观念论是我见过的最疯狂的哲学理论,还好,它也有着非常多的缺陷和漏洞。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上帝,贝克莱的名言是“存在就是被感知”,如果按照这个理论的话,我们立刻就会发现上帝不可能存在,因为从来没有人感知到上帝的存在,这是对贝克莱理论的第一大颠覆。好,就算有某些虔诚的教徒说自己见到过上帝,但是立刻就会有人反驳说自己没见过。那么请问,上帝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贝克莱的理论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但是人能感知到的只是自己的心灵,他人的心灵是无法感知的。既然他人的心灵是无法感知,那么所谓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只能是被自己感知,这不是唯我论是什么?还有,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样,当两个人感知是不一样的时候,谁对?没法判断。这也是贝克莱的理论的一大漏洞。

    现象论是一种调和实在论和观念论的理论。现象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德和胡塞尔。如果你读过我的上一篇博文你就会发现,把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放到这一章里也同样适用。所以我不想过多的介绍这一理论。我只想说,无论是现象论、实在论还是观念论,目前为止都算不上完美,每个人都能挑出一堆大漏洞,所以,你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哲学观念当成你的世界观,无所谓好与不好(贝克莱的观念论除外,按照他的理论我们就不用活了,直接自杀算了)。不要强迫谁去相信某一观念,那绝对有益无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