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剧的序幕:军备竞赛与大战的爆发

 修远兮 2021-11-19


威廉二世这个皇帝,很符合德国扩张的需要。

他在普鲁士近卫军中受过训练,深受军国主义的影响。

他登基后第一道圣旨就是发给军队的,宣称:“朕与军队是一体的。”

他认为:“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决议。”

这位皇帝还特别自恋:“上帝要不是还有更伟大的任务要交给朕,他是用不着对我们德意志祖国和人民费那么大的苦心的。”

但当他切切实实统帅两百万大军时,给德国带来的就是一场悲剧。

在威廉二世的主导下,德国上层不可阻挡地做起了统治世界的美梦。

顺应帝国主义的时代需要,皇帝提出了“世界政策”,要向海外扩展殖民地、夺取海洋霸权:“定叫海神的三叉戟掌握在我们手中。”

外交大臣布洛宣扬:“要是我们没有巨大的威力,没有一支强大的陆军和强大的海军,就不会得到幸福。”

这种思路可谓逻辑清奇,看来德国政治家相当鄙视“小确幸”。

布洛还有一句名言:“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只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德国在对外路线上转向了“世界政策”,力图从欧陆强国转变成世界帝国。

在“世界政策”指导下,德国开始扩建海军。

帝国陆军雄冠欧陆,海军却是一块短板,号称“婴儿舰队”,与德国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

1898年,担任海军大臣的蒂尔皮茨上将制定了宏大的海军建设方案,计划到1904年拥有战列舰19艘,海防装甲舰8艘,巡洋舰42艘。

蒂尔皮茨成立了“海军协会”,十年内成员发展到一百多万人。

海权论之父马汉的著作被译成德文,影响广泛。

从1883年到1908年,德国的海军军费增加了近10倍。

很快,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德国的舰队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皇家海军。

英国面对挑战,决定建造比原来的战列舰更大、装备更强火炮的“无畏舰”。

而德国不甘示弱,通过新的海军法案,建造德国的“无畏舰”。

到1908年,英德“无畏舰”比例为4∶3,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产生巨大威胁,这是英国不能容忍的。

不过,英国在军备竞赛和殖民竞争中更加疯狂。

伴随扩军备战,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在疯狂膨胀。

一批狂热鼓吹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成立了“泛德意志协会”。

在他们的脑海中,德国领土应该包括所有日耳曼人的居住区——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奥地利、瑞士……几乎要把德国扩张一圈。

有的知识分子昧着良心为殖民政策辩护,竟然说:“德国需要殖民地就像人需要每天吃面包一样。”

在现实需要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刺激下,德国殖民扩张的矛头指向了非洲、亚洲等许多地方。

1884年到1890年,德国共攫取了100万平方英里领土和1470万人口。

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胶州湾,将山东省纳入势力范围,1900年又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德属东非殖民地则囊括今天坦桑尼亚的广袤土地。

整个德属非洲共占地234万多平方公里,约为非洲面积的7.7%,是德国本土面积的6.6倍。

粗暴的殖民统治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感和频繁的抵抗。

有个笑话说,柏林向殖民地下达指示:“应该明确告知当地居民,他们必须于每次起义爆发之前的六个月以书面形式上报,违者将处以重刑!”

这个笑话一箭双雕,同时讽刺了德国的殖民政策和官僚作风。

德国狂热的扩张行动引起其他欧洲大国的警觉,威廉二世最终把俾斯麦玩弄的平衡外交砸了个稀烂。

首先他们搞砸了同俄国的关系。

1890年俾斯麦辞职后,威廉二世对俄国采取强硬态度,拒绝续订再保险条约。

出于共同的反德需求,法俄这对历史上的老冤家开始接近。

俄国政府在巴黎的交易所发行了数十亿法郎的公债,军队一次性订购了50万支法国步枪。

法国资本家则源源不断地向俄国投资。

1891年,法国军舰访问俄国,为了讨好法国人,专制堡垒沙皇俄国奏响了革命歌曲《马赛曲》,沙皇亲自来到法国旗舰上脱帽致敬。

1894年,俄法协约正式诞生,两国结为军事同盟,两国计划由俄国出动七十万至八十万人,法国出动一百三十万人,迫使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就这样,欧洲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一方是法国和俄国,一方是德国、奥匈和意大利。

另一方面,德国与英法就殖民利益产生了直接冲突。

1905年和1911年,为了争夺北非摩洛哥,德国与法国两次把欧洲推向战争边缘。

威廉二世还计划建造“3B”铁路(柏林-拜占庭-巴格达,三地都以字母B开头),准备以此加强德国在近东的经济投资和政治影响。

1903年,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此举严重威胁英国在印度和埃及的统治。

而德国在非洲的殖民计划和对南美的倾销政策也让英国心生警惕。

英国对德国的警戒态度,促使它最终加入法俄协约。

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调整了殖民地矛盾。

1907年8月,英俄签订协约,三国协约正式组建。

协约国集团的实力由此压倒了德奥意三国同盟。

所有的欧洲强国都加入了两大军事集团,相互间的对立已经完全公开化。

两大军事集团争先恐后地扩充军备。

1900年,德国陆海军人数为五十二万,1914年暴涨为八十九万。

现在只要一点火星,就能引爆整个欧洲。

1914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齐普打出震撼世界的两颗子弹,刺杀了到访的奥匈王储夫妇。

奥匈准备利用这个机会,消灭亲俄的塞尔维亚。

德国站在奥匈一边,皇帝表示,奥匈“可以肯定地指望德国作为一个盟国和友邦为它的后盾”,“对塞尔维亚的军事行动不应再延迟了”。

威廉二世似乎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照常前往北方旅行,陆海两军头头小毛奇和蒂尔皮茨也在休假。

然而,欧洲各国外交官经过一个月的奔走,成功把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冲突升级成世界大战。

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

7月底,俄国宣布支持塞尔维亚,下令实行总动员。

8月1日,法国宣布总动员,同日德国对俄国宣战。

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

8月4日,百万德军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

英国借口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也对德国宣战。

引爆危机的奥匈反而直到6日才在德国的催促下对俄国宣战。

英法随后也向奥匈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不是没有社会基础的,民族主义巨浪已经席卷全德。

如果你是当时的德国人,你的朋友可能会寄来一些印有可怕口号的明信片:“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人”“一刀捅死一个法国佬”“一脚踩死一个英国人”等等。

8月1日,威廉皇帝宣称:“当国家投入战争时,一切政党应该停止争吵,我们大家都是兄弟。”

知识界叫嚣:“战争是地球上最神圣的事情。”

帝国议会几乎全员投票赞成战争拨款,全体议员中,只有一位站出来反对,他是社会民主党议员、日后德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卡尔·李卜克内西。

他声明:“我反对战争,反对战争贩子和战争祸首,反对导致战争的资本主义政策。”

议会在表决辩论时剥夺了他的发言权。

卡尔·李卜克内西的父亲、马克思的老朋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预言,德国是一个倒立的金字塔,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上的尖铁,“总有一天这金字塔会倒下,毁了它本身,连带还要毁掉许多其他东西。”

他不幸言中,德国人民马上就要为战争付出无尽的鲜血,第二帝国的皇冠也即将滚落在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