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旷日持久,各参战国开始比拼综合国力。 实力最弱、最不稳定的国家,将成为崩溃的第一梯队。 沙俄很荣幸拿到了第一名。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俄国旧历二月),罗曼诺夫王朝终结。 接替沙皇的临时政府承诺将战争继续下去,7月,政府居然还强令军队发动了一次攻势。 俄国士兵纷纷“自行复员”,丢下武器跑回老家。 11月,布尔什维克发动十月革命夺取政权。 新上台的列宁认识到,继续战争将使自己人心丧尽,他以辞职要挟其他政府成员同意不惜一切代价同德国媾和。 1918年3月3日,德俄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苏俄割让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支付了巨额赔款。 列宁同志解释说,这种“妥协”是必要的,好比坐汽车遇到强盗,只好把钱和车给他,请他放我一马。 八个多月后,德国战败,苏俄立即宣布废除和约。 但至少在战争末期,德国东线的压力大大减轻了。 现在轮到其他战线了。 法国将军仍然毫无新意地发动攻势消耗本国血库。 1917年,法军前线终于发生哗变。 “决不出击”的口号在整条战线流传。 不少士兵开了小差,更激进的已经准备回巴黎闹革命。 凡尔登英雄贝当接过了指挥权。 他软硬兼施,一面停止进攻,改善士兵待遇,一面枪杀许多哗变士兵。 混乱平息了,法军战斗意志也低落到谷底。 如果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法国也可能面临俄国式的结局。 再往南,意大利的战史简直是黑色幽默。 1917年的第十二次伊松佐河会战中(这意味着,意军在前十一次战役中都未能决定性突破奥匈阵地),意军被德奥联军彻底打垮。 伤亡三万人——似乎没有西线那样残酷,但被俘数字是二十六万五千,还有更多的部队溃散了,如果不是驻意的英法军做后盾,意大利估计也要直接举白旗。 但另有一件可怕的消息,足以抵消俄国的崩溃和法、意的混乱,那就是美国的参战。 由于英国的海上优势,一开战德国就遭到海上封锁,海外贸易基本断绝。 相反,协约国却可以随心所欲同美国进行商贸、信贷活动。 这导致美国的经济利益越来越和协约国捆绑在一起。 别的不说,万一英法输了,欠美国人的债可怎么办? 贷款给英国的美国大亨岂不是要破产? 更糟的是,为了对英国反封锁,德国还从1917年2月1日起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宣布任何商船只要驶往协约国港口,德军潜艇将不加警告予以击沉。 德国海军将领和部分经济学家昏了头,认为连续5个月的无限制潜艇战就能让英国闹饥荒,6个月内英国就得投降。 这无疑会给美国商人带来巨大的损失,是美国人不能容忍的。 美国随即于2月3日同德国断交。 火上浇油的是,1917年1月,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给墨西哥人发了封电报,答应只要墨西哥参战进攻美国,就可以把美国南部几个州划给它,德国还提供资金和军火援助。 墨西哥总统经过研究后发现: 首先,墨西哥打不过美国。 其次,德国的援助根本送不到。 齐默尔曼这封慷他人之慨的电报很快走漏了消息,美国人知晓后出离愤怒。 1917年4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对德宣战,并且带动巴西等多个中立国家加入协约国。 要知道美国的工业产值超英、德之和,人力资源也远超德国。 只需要一些时间,美国就会变身成货真价实的“欧洲压路机”。 1917年底开始,每月大约有五万名美军开往法国集结起来。 德国国内情况也不容乐观。 协约国海上封锁使德国海外贸易断绝。 德国设立了帝国谷物局和服装局,居民必须根据配额购买供应水平很低的生活必需品。 1916年冬天,由于粮食不足,不得不以芜菁代替,这种植物本来是用来做饲料的,人们感叹度过了一个“芜菁之冬”。 战争后期,德国已经有近八十万人被饿死,其中55%是儿童。 政府则要求一切工业生产服从军事需要,凡17~60岁的男子都要被征召入伍。 结果,革命风潮开始在德国蔓延,1917年,罢工人数达到了一百四十六万,1918年1月,柏林五十万工人举行罢工。 形势不等人,德军统帅部决心给予法国决定性的一击。 1918年春天,德军拼凑了最后家底。 由于东线停战,统帅部得以调集重兵做强大突击。 1918年3月,鲁登道夫集结了192个师,发动号称“皇帝会战”的最后决战。 德军按照鲁登道夫的新战术,组织了携带轻型火炮、机枪和自动武器的精锐步兵——“暴风突击队”,绕过协约国防线的坚固据点向前渗透。 从三月到七月,德军连续展开五次攻势,一度胜利在望,6月初他们第二次推进到马恩河,逼得法国政府考虑迁都。 但是,技术手段限制了鲁登道夫的进攻,单靠步兵不能向纵深穿插多远,他们的速度和攻坚能力不足以杀到敌军后方阻止其修补防线,战斗最后还是演变成阵地拉锯。 7月15日,筋疲力尽的德国人发起最后一次进攻,他们在巴黎门口被击败。 由法国福煦元帅统一指挥的协约国军队,在陆续赶到欧陆的近百万美军的支援下,粉碎了德军孤注一掷的进攻。 德军伤亡超过百万,已无力再进行整补。 8月8日,协约国在亚眠发动反攻,集中五百多辆坦克进行突击,起到了惊人的效果。 这是德军空前(但不绝后)黑暗的一天,前线德军战斗力和士气急剧下降,许多人稍作抵抗便逃跑或投降,六七个师全部被歼。 鲁登道夫感慨地说:“这一天结束了我们继续战斗的可能性。” 他清醒地看到,战争已经注定失败。 鲁登道夫辞去职务,不久给自己装了个假胡子,化装逃往中立国瑞典。 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被任命为首相,这位亲王曾坚决反对实行无限制潜艇战,选他上台无疑是为了结束战争。 10月4日,德国向协约国提出停战请求。 土耳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也相继退出战争。 但军部势力仍要做最后的挣扎。 德国海军水面舰队实力不及英军,此前一直采取“存在舰队”策略保存实力,仅在1916年5月31日—6月1日同英军进行过一次不分胜负的大战,就是著名的日德兰海战。 而现在反正战争就要失败,保留舰队也没有意义了。 海军司令部命令舰队出海决战,要么“辉煌的胜利”,要么“光荣地沉没”。 水兵不愿意白白送死,拒绝起锚,当局逮捕了近千名闹事者。 11月3日,基尔港水兵游行集会,要求和平、自由和面包。 政府回答他们的却是枪弹,游行队伍死伤三十多人。 问题是,这回示威人群是有枪的军人! 他们当即开枪还击,游行就这样升级为起义。 奉命镇压的士兵纷纷倒戈。 第二天,整个基尔已经是起义者的天下了。 火花一点就着。 到11月8日,各大城市都发生了革命,各地几乎都成立了工兵代表委员会,有的已经接管政权。 9日清晨,柏林也开始了起义。 几十万人打着“和平、面包、自由”的标语涌向市中心。 社会民主党分化出的左翼派别——斯巴达克团(德国共产党前身)、独立社会民主党主导了革命行动。 卡尔·李卜克内西带人攻打皇宫,威廉·皮克带队夺取市政厅。 中午,起义者控制了柏林。 马克西米利安亲王代替皇帝宣告退位,然后把职务转交给社会民主党主席埃伯特。 威廉二世一面大骂“叛徒”,一面匆忙飞往荷兰避难。 霍亨索伦王朝、第二帝国和德国的君主制就这样一起成了明日黄花。 威廉二世在荷兰一座城堡里作为流亡者度过余生,直到1941年去世。 1918年11月11日,在巴黎东北方贡比涅森林的一节火车车厢里,德国新政府代表签署了停战协定。 战争结束了,帝国也结束了。 也有些德国人不甘心,他们认为失败的原因是“芒刺在背”,如果没有十一月革命,不败的德国军队还能将战斗继续下去。 但德国实际已经精疲力竭了。 近两百万人在战场上丧生,一百万人死于饥饿和瘟疫,四百多万人受伤。 战争末期,德国的工业产量、农业收成和居民口粮供应都减少了一半。 人民为帝国的野心付出了沉重代价,已经达到无法再忍受的程度。 一战末期流行的一个笑话可以总结这一切:“如果皇帝、宰相和将军们的船在海上翻了,谁能得救?” “德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