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春天到了。 在希特勒看来,去年冬天的失败只是偶然的不幸,只要没有俄罗斯“冬将军”的阻碍,他的军队依然战无不胜。 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加紧开动。 1942年,纳粹德国的军火生产在工业生产比重中占到了22.5%。 不过,随着战事进入总体战阶段,必须夺取开动德国战车所急需的资源,以战养战。 希特勒把1942年的重点放在了南线,他瞄向了蕴藏丰富石油的高加索和工业重镇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 因为苏俄内战时期斯大林指挥过察里津保卫战,因此这座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 希特勒选择斯大林格勒的原因绝不仅仅是需要名字带来的政治影响。 这座城市不仅是个工业中心,而且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属于伏尔加河上的航运枢纽。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还是苏联最重要的坦克生产基地之一,夺下这座城市将削减苏联的战争力量。 希特勒志在必得,准备一举攻下伏尔加河,切断南北航运干线,然后南下夺取高加索的石油。 为此,他决定从意大利军队那里搜罗“炮灰”。 2月,戈林跑到罗马游说。 戈林元帅给意大利人留下的印象似乎不怎么样,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在日记里写道:“同往常一样,他傲慢自大,盛气凌人……在火车站,他穿着一件黑貂皮大衣,式样既像1906年汽车司机穿的,又像去歌剧院的高级妓女穿的。” 希特勒还特地请墨索里尼来给他打气,表示各条战线都进展顺利。 最终德军统帅部获得了十个师、二十二万九千人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这支“炮灰部队”中的许多人即将长眠在雪原上。 1942年5月,拥有九十万大军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发动进攻。 青翠欲滴的草原很快被两军将士的鲜血染红。 苏军还没有掌握机械化部队的作战要领,损失惨重,被迫向顿河一线后撤。 曼施泰因率部进攻克里木,于6月底占领著名的黑海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 7月中旬,德军攻抵距离斯大林格勒仅60公里的顿河河曲。 同时,在北非,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也取得了重大胜利。 隆美尔攻占了托布鲁克,杀进埃及境内,距亚历山大港仅有60公里距离,开罗告急。 隆美尔因功晋升元帅。 但由于战线太长,轴心国补给跟不上来,攻势不得不停顿。 节节胜利下,纳粹上层心态十分乐观,开会之余交流内容都是打猎和艺术收藏。 据中央办公室主任鲍曼说,谈政治问题的都插不进嘴。 至于收集艺术品,则是三流画家希特勒引发的上行下效。 希特勒本人拥有5000多幅大师名画。 据盟军后来统计,被纳粹掠夺的艺术品近25万件。 纳粹高官纷纷在占领区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 驻基辅的党卫军花费100万帝国马克买下了法国戛纳的一所旅馆设施,运去装潢军官宿舍。 驻里加的秩序警察司令官建设了奢华的司令部,根据指示,“除了中央暖气系统外还要建造烟囱,要有一流的镶木地板,墙壁要挂台毯或铺瓷砖,窗户要有玻璃画。” 还有“路易十四风格的双人卧室”。 哈尔科夫与克里米亚的“建设指挥部”从荷兰购置摩托艇和马匹运到苏联。 德军甚至任命了北高加索等尚未占领地区的秩序警察指挥官——可惜他们不会有上任的那天了。 1942年8月,占据优势的德军攻抵斯大林格勒接近地。 实力最强的第6集团军奉命主攻。 德国集团军编制比较大,第6集团军共有十八个师、二十五万人,坦克七百四十辆,火炮和迫击炮七千多门。 斯大林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守。 7月28日,苏军下达了著名的227号命令,要求“不许后退一步”“胆小怕死和妥协动摇者应就地枪决”。 苏军统帅部派遣意志坚强、才干出众的崔可夫将军出任第62集团军司令,负责斯大林格勒城区的防守。 这位将军此前曾担任中国军队总顾问,为国民政府抵御日寇出谋划策,苏德战争爆发后才回到祖国。 斯大林格勒一战成就了他的英名。 崔可夫上任后,立刻整顿军心,树立起与城共存亡的意识。 他手下的一个军长把军指挥所迁到了集团军指挥所后方,被崔可夫痛斥一顿,搬回了前线。 崔可夫拒绝撤过伏尔加河,有人告诉他给集团军司令部留了几艘船,他回答:“只要我神经健全,就绝不会撤到伏尔加河左岸去。” 崔可夫的指挥所始终留在战地前沿,10月中旬一度距离前线只有400米。 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攻城战期间,德军主将、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一直在遥远的后方指挥,距离前线100公里以上,直到全军被围,才把指挥所迁进城里。 德军一面分兵攻入高加索,一面以第6集团军为主力进攻斯大林格勒。
8月23日白天,德国空军出动2000架飞机轰炸斯大林格勒,有的飞行员一天之内出动3次之多。 苏联守军浴血奋战,鲜血染红了斯大林格勒的街道、工厂和公园,染红了宽广的伏尔加河。 著名制高点马马耶夫冈反复易手,山头几乎被炮火削平。 9月13日,德军攻入市中心,崔可夫的警备连和集团军司令部人员也投入了战斗。 但德军始终无法占据全城。 希特勒在9月底的演讲中说:“我们正在攻占斯大林格勒,我们一定会夺取它。” 但德国士兵的真实感受是: “斯大林格勒简直是地球上的一座地狱,是另一个凡尔登。” “俄国人不投降,他们要战斗到只剩最后一个人。” 有时德国人占领了建筑内部,苏军却在屋顶、在地下室坚持抵抗。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机枪手发现机枪套筒内的冷却水都沸腾了。 一片废墟中,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失去优势。 崔可夫将苏军组织成小股强击队,与德军短兵相接。 苏军援兵和补给由伏尔加河东岸源源而来,虽然损失巨大,却迫使德国人陷入苦战。 与此同时,苏军在其他战线也发起了牵制性攻势。 在莫斯科方向,德军虽然撤退了,却保留了一把“伸向莫斯科的手枪”——勒热夫突出部。 苏军名将朱可夫指挥大军试图抹掉这个突出部。 德国第9集团军莫德尔部虽多次击退苏军攻势,最终还是因节约兵力而撤离。 10月中旬,希特勒不得不下令,除斯大林格勒方向外,东线德军全线转入防御。 因为兵力不足,斯大林格勒战线的侧翼也不得不交给意大利和罗马尼亚部队守卫。 但在斯大林格勒,希特勒还打算放手一搏。
德军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大部分城区,将苏联守军分割为数截。 苏军第62集团军被压缩到纵深不足1公里、正面不足2.5公里的伏尔加河沿岸狭窄地带,德军机枪火力都可以扫射整个纵深。 但是,苏军还是没有被消灭,更没有放弃战斗。 为了夺取斯大林格勒,德军前后调集了五十个师的兵力,死伤达七十万人,损失坦克、自行火炮一千余辆,飞机一千四百多架。 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感慨,德军好像飞蛾扑火一样,目标看似在指掌之间,却始终可望而不可即。 清算的日子就要到了。 苏军统帅部抓住战机,策划了反攻作战。 经过周密准备,11月19日,崔可夫指挥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一百一十万大军、一千余辆坦克发动了大规模反击。 而当面德军“B”集团军群仅有一百零一万的兵力、不到七百辆坦克,其中还有不少是战斗力较弱的仆从军,苏军选择从罗马尼亚部队驻守地段进行突破。 战至11月22日,德军防线崩溃。 23日,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一部共二十二个师、三十三万人被苏军合围。 面对不利的局面,希特勒失去了理智,他宣布决不从伏尔加后退。 第6集团军奉命入城坚守,戈林表示空军肯定能满足补给需求。 最有军事才能的将军曼施泰因被调来解决困局。 尽管曼施泰因名义上是“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实际拥有的兵力却少得可怜。 靠着手下一个装甲军,他打到了距离斯大林格勒40公里的地方,可德军再也不能前进了。 精疲力竭的德军节节败退,一直撤到200公里外。 德国人夏天占领的地盘一个个丢失,罗斯托夫驻军订购了23节火车车皮的贵重服装和设备,刚到货就被红军缴了。 1943年1月,苏军发起代号“指环”的总攻。 凛冽寒风中,希特勒固执地要求被围德军“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 但空投进包围圈的补给少得可怜,精神力量总不能代替物质力量。 在战斗间隙,有的德军士兵竟然向苏军讨饭吃。 苏军看他们饿得可怜,送了一些面包,结果德国人吃完面包,抖擞精神继续射击。 即使到了这种境地,希特勒仍不准德军投降。 1月30日,他下令包围圈里的德军军官各升一级,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得到了德国军人梦寐以求的元帅节杖。 但这种做法除了增加苏军荣誉簿的记录以外毫无意义。 第二天保卢斯就成了第一位被俘虏的德国元帅。 2月2日,苏军全歼被围德军。 原先三十多万人的大军,只剩下不到十万人随保卢斯投降。 斯大林格勒战役以苏联的胜利结束。 这是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在半年时间里,双方共有二百万人丧生,其中五十万为平民。 德军遭遇了开战以来最可怕的失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