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而言,写作文是学习的一部分,也是考试重要的一部分。作为语文老师,都会非常重视自身的作文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写作水平。然而写作文,却又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难题。教师往往苦于不知道怎么教学生写作文,而学生又往往苦于不知道怎么写好作文。很多学生写作文作业或考试写作文的时候,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拿起笔,不知如何下笔。 灵感,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是写好作文关键的因素,有灵感来的时候,就能写出好作文,而没有灵感的时候就写不出好作文来。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灵感这东西,往往可遇不可求,而对于学生而言,写作文是学习呈现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的一种目的,它不应该像灵感那样存在时空的机缘性与选择性。夯实写作的根,才是学生写好作文关键的因素,也是语文教师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教学方向。 在当下,很多学生的写作状态被某种模式套牢着。我在学校校刊那里做过打杂工作,看到很多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一写关于父亲或母亲的作文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情景:在某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我生病了,父亲或母亲背着我,或用自行车载着我去医院看病,然后守在自己的身边……一写家乡的小河的时候,一般都会这样描述,河边草树青青,河里鱼虾欢闹,或是一年四季河边,河里的情况,完全没有自己真实的情感融合在里面。作文里也完全看不到学生灵活的写作思维,只有学生对文字内容的借用与拼凑而达成一个所谓完整的结构。学生的写作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状态来,这跟我们语文中的作文教学有很大关系。然而,在这作文教学的后面,还有教育的体制与教师的浮躁心态在作怪。现在,我们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始终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樊笼,所以我们做的还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里,分数可以左右学生的命运与教师的功利,因此,在师生的潜意识中,还是会以分数为重。作文亦是如此,如何快速有效地让作文有模有样,获得分数,只能套用模式了。我们称之为模式作文。在我们的小学语文书里,有不少作文范文,很多教师就是想让学生快点“学”会写作文(当然,里面存在一定浮躁的心态),然后,通过范文教学使学生学会套用作文范文而完成自己的作文。这样的作文在考试中也算是好作文,或许也能拿到好的作文分数。但,对学生而言,用这样模式写作文并不是长久之计。很多学生上了初中,上了高中,写出的作文依然缺乏真实的情感,字面上华丽,却没有内在的血液与灵魂,读之使人厌倦。模式作文对小学生而言,或许能让他们的作业或考试提分不少,但归根到底,这并不是写作的根。没有根或根浅的作文,是完全没有生命的张力的,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那是对自身道德的一种践踏。 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清醒认识,我们现在的教育,要立足当下,要为学生的终身成长、终身发展负责,包括情感的发展,精神的发展。写作文,在学生庞大的学习工程中,尽管它只是其中的一点,但任何的一点都会彰显出学生的生命状态与精神状态,都需要健康、厚实的根在底下作支撑。没有健康、厚实的根,一切都只是天上浮云,空中楼阁——与我们的教育背道而驰! 大树繁茂,脚下必定有肥沃的土壤,而底下必定有丰富的根系。这看似大树成长之道,实则是自然之道,也是人之生命之道。学习是生命中的一个过程,而写作是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夯实写作的根,从小学生就要注重抓起。这写作的根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词句的储备,而另外一部分则是源于生活的内在精神营养与写作思维。 没有词句的储备,那么写作就等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是写作形之根本,神是寄存在形之中。学生除了完成教育部规定的词句量的掌握外,也要增加课外的阅读量。课外阅读,它不仅仅是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是增加词句量的识记。当然,这课外阅读,也必须是用心用情。何谓用心,那就是有目的地对里面自己认为好的词句,优秀的词句把它们摘抄起来。现在,我们很多学生都还没有养成这种习惯。这也是其中的惰性所致。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选择性的摘抄词句,也是对人的记忆来说,是一种储备收获,也是一种锻炼。如果只是一味地烂抄,缺乏一种审美的情趣在里面,那么,这种做法对大脑是一种伤害,是非常不可取的。何谓用情,就在阅读的同时,要融入自己的感情,想办法让自己的感情在文字中引起共鸣。比如说看到一篇动人的故事,自己也深有感受,如同自己也处在故事情境中,随着文字散发的感情而喜而怒,而哀而乐……用心用情地进行课外阅读,只要坚持不懈,自己的词句储备量一定大大地增加。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教好教育部规定的词句知识,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是羁绊,而是实实在在的促进。我虽然是英语老师,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是积极鼓励我的学生大量地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而我自己也积极带头践行这个活动。现在,在我家里的书柜中就藏有一千多册的书籍,我每天都会有计划有目的进行阅读,即使外出也不忘带上书本。 内在的精神营养是关乎到作文的道德价值。在作文中没有道德价值,那么,这些作文写得最好也有个极限,而且,你的心灵,你的生命偏离了健康的轨道,对你的终身成长、终身发展无利的。像小学生的模式作文,就是缺乏内在的精神营养,长此以往,必定会侵蚀学生心灵的纯洁,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如何积聚内在的精神营养,一则可通过大量地阅读上乘的作品;一则要从真实的生活中发掘真、善、美的情愫。在我国,一直都有“取法乎上”的说法。这是前人经过长时间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在我国,存在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传统的经典国学更是文学中精华作品,里面蕴含着大师们高尚的道德思想,闪烁着高层次的精神价值,同时也具有非常高文学价值,值得广大师生认真去阅读。长时间地与大师们的文字进行交流,在隐性层面上也会不约而同地向大师们靠近,在其中获得的精神营养是极其丰润的。在我书柜上,也存在一系列的国学经典著作,像《论语》《道德经》《周易》《孟子》《庄子》《史记》《金刚经》《大学》《中庸》等都可以在我的书柜找到。每天早晨与晚上我都抽出时间诵读这些经典作品,真的是人间美味。夯实写作的根要从中小学生开始,尤其是从小学生开始,我们教师培养他们诵读国学经典的习惯。从小就“取法乎上”,与大师们的文字打交道,向大师们的思想靠近,汲取其中的精神营养。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每天都会有变化,有客观的变化,也有主观的变化。其实,这世界上,事事有两端,就看我们怎么去看待这生活中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我们要怀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内心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愫。我们要在生活中积极去发掘其中的真、善、美的情愫。这些情愫,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高尚的精神营养。 内在的写作思维也是学生写作的根中关键的一部分。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这样的情况:写作思维的提升在于关注与思考各事物间以及事物内部各元素间的关系,找出与掌握它们关联的点,使之成线,成网,成为多维度的思想空间、情感空间。因此,无论阅读也罢,观察生活也罢,多去关注与思考内在的关系,并让这种行为成为学习与生活的习惯。写作的思维自然而然就会提升上来。 这外在的词句储备与内在精神营养、写作思维看似与我们的写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些却是写好作文的决定力量,是我们写作的根。记住:“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