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苍白无力的家庭教育

 一片荒草照野园 2021-11-19

       离开学还有二十来天的时候,我本想写一封信放在家校群里,让孩子们调整好心态,把重心逐步转移到学习上面来;家长要做好安全教育等。可是,想到暑假之初写的那一封信与了解到一些孩子们在家的实际情况,便把这个念头打消了。感觉我即使写了,也等于没写,除了文字上的印痕,在家长与孩子们的心灵上最多也是荡起几圈浅痕而已,难有具体的行动。

       再深入地去细想一下,其实,我们农村的家庭教育真的很苍白无力。我教书有一些年头,也做过几年的班主任。在做班主任的时间里,家访一直都是我很重视的工作,我因此了解些家长对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视状况。总体来说,不是很乐观。或许有人会说我深居穷乡僻壤的地方,视野有限,所表达的观点也不能代表整个农村的家庭教育状况。确实也是,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很多信息,包括一些权威性的调查研究报告都可以在网上查得到,再结合我从教的时间里所调查了解到的,综合去分析、思考、归纳——所表达的观点、看法,应该也是有局限性的。我仅仅是表达我的观点、看法而已。

       先上呈一份调查报告:“全国妇联2013年5月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中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从这份调查报告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的严峻性,但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看,却是说明了我国农村的家庭教育已经坠入了一种淡薄,甚至是虚无的状况,也可以用“苍白无力”这个成语来形容吧。

       这似乎也是一种市场经济冲击下不可避免的局面。我国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的力必定会从城市衍射开来,吸引了一大批廉价劳动力——农民,到城里发展。而农村的孩子因为享受不起城市昂贵的教育资源或不方便照顾,只能留守在农村的家里,这也成了农村家庭教育薄弱的重要原因。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是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现在也成了很多农村孩子奢侈的愿望。很多农村的孩子都是都跟他们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很朴素优秀的人,但因为时代的发展与自身文化、视野、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会呈现出很深的滞后性。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很难汲取到良好的成长、学习因子。这几乎成了农村家庭教育的软肋,真的很难去改变这样的现状。

      我做班主任的那些年头里,家访的时候,也曾有意地去了解他们的家境,大多都是很简陋的,根本谈不上拥有所谓的书桌。而,无论是怎么样的家境,我都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除了孩子的课本、作业本外,没有任何一本属于家长的有益的读物。再通过与学生家长深入地交谈,和在学校里与孩子的交谈,那种苍白无力的家庭教育在我心中隐隐地呈现出来。

      家长可以抛开“家庭教育”这个概念认识,但他们的内心的意识呢,对家庭教育存在很大偏差。他们认为所谓的家庭教育,就是催一下孩子写一下作业,看一下书,少看点电视等,再深入点也就是监督孩子写作业、看书,或指导孩子写作业。对于处于青春的孩子来说,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多的干预,很有可能让孩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抵抗意识,对孩子的教育更为不利。事实上,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也确实有不少孩子因为家长的这种干预,导致了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多了一层冰冷的隔膜来。孩子的家庭教育也因此变得非常脆弱。

       正常来说,人的行动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在家庭教育上,家长意识的偏差,也意味着家庭教育行动上的偏差——很难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家庭教育的行动来源于家长家庭教育意识的指挥,而家长的这种意识应该来自哪里呢?我想,它是应该来源于孩子的个性,要秉着全面发展孩子的个性,与帮助孩子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梳理好家庭教育的意识,最后才采取相应的家庭教育行动。

      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家长是一个学习型的家长。我始终坚信着,在教育上,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以德育德,以智培智,以美化美,以爱传爱的关系。而家长的学习,是家长与孩子良好关系的开端,给孩子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和深厚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学习更利于促进孩子学习思维的成长。其次,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身的榜样作用。或许,不应该简单地说成榜样的作用,而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润物无声的,却又是影响深远的。无论是德育也罢,智育也罢,美育也罢,爱也罢,家长,从内在的心,到外化到具体的言行上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有一些还需要学习的支撑,使之达到和谐的关系,即要德育、智育、美育、爱和谐统一的关系。

       然而,在农村里,又有多少家长做到这两点呢,或许说几乎很少有这样的家长把这两点与孩子的教育联系起来。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造就了学习与他们生活毫无关联的认识,使他们对学习有一种抗拒感。我在家访的过程,发现绝大多数的家庭里,一本藏书也没有。这无疑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悲哀,可以看出家长在学习上是非常空白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另外,他们的榜样作用在孩子面前也是荡然无存的。因为视野、文化、价值观等因素,他们没有认识到孩子有一颗独特而敏感的心灵——容易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汲取到影响心灵成长的“养分”。父母好的言行,往往是默默无闻,一点一点地渗透进心灵,而不好的言行,其影响力,却在孩子的心中加倍的扩大。

      家长学校,好像以前经常听到,也看到很多学校门口都会挂着什么什么家长学校的牌匾。这本来是提醒我们要家校共同努力把孩子教育,——现在,似乎是名存实亡。尤其是在农村,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家校配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来说,一个假期也难见家长一回。这,无论对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是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都是一个严重的缺陷,也造就孩子的家庭教育向苍白无力处加速坠去。

       最后,让我用一段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结束今夜的文字:“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向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有时候,面对农村的家庭教育的苍白无力,我也感到茫然,也感到自己渺小。然而,作为一个教师,为了教育好孩子,我也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予孩子爱,呵护好孩子的幸福与自尊,让孩子尽可能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留下美好的难忘的回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