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题》之莫道小园静

 一片荒草照野园 2021-11-19

              无题

幽林落鸟声,杂草散花趣。

莫道小园静,人心深几许。

漫空带浮云,晴光照乱局。

倚窗却徨恐,碧天也风雨。

无题之莫道小园静

     在我看来,我们的(中小学)校园也算是小园了。现在,随着对校园狭隘性的重视,我们这个小园的环境愈来愈优雅,很多花草树木都抱着小园里的楼房,既显出了绿意的生机,又似乎显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可能这也算是一种偏重于自然的安静吧。

      现在,我们的校园还有朗朗的读书声,还可以在花草树木中惊起一片鸟飞。然而,在我们校园原有精神上的安静已经严重流失,换来的是一种社会上的浮躁。不错,校园,是社会里的一个角落,但应该是一个特殊的角落。这个特殊的角落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安静,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获得心灵上的明净。现在,这种精神的安静正被各种社会上的力量惊扰着,不断地流失。莫看教师站在众孩子面前,好像威严十足,但早已失去磁性的精神道场,只怀着一颗微微颤抖的心灵,拽着教师这个职业。

      我曾经写一篇叫《柿子》的文字,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出这文字里头的味道。半青不黄的柿子本来在树上好好生长着,结果,这个捏一下,那个捏一下,那柿子原有的生长规律早就被打乱了。我们还能指望它们能长成好柿子吗?我们的小园——学校,现在正是陷入这样的境地,在一线工作的教师,都几乎成为了没有真正灵魂的“传道者”,从上至下,都枷锁重重,却要尴尬而痛苦的忙碌着。这些,都是为了孩子的身体、技能与精神的成长吗?我想很多有良知的教师都不这样认为。

      网络照进了我们的小园,而小园里一有点风吹草动都会被极其夸张地放大。芸芸众生,唯背负着重重枷锁的教师是疲软无力的,却又被高尚的火来烤着。于是,在我们的小园里上演着很多想管不敢管,生病不敢看,文字材料一叠叠……诸多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何谈精神上的安静呢?在小园里的孩子们,很多时候看似被宽容,其实是被纵容;看似被保护,其实是被伤害;看似在提高学习分数,其实在扼杀孩子的兴趣与天性;在耗损他们潜在的思维成长。

      在我们的小园里,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与接受并非是一件好事。我想,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它应该处于次要的位置,而身体的强健、精神的纯洁向上,思维素养的培养才是处于首要的位置。而这些,都要靠我们精神上的安静来维系着。只有在精神上安静了,我们才能真正沉下心来了解我们的孩子,为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与思维素养的养成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现在,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谁还敢说我们的小园很安静呢?且走且看吧。

附《柿子》:

  那只是一个柿子罢了,半青不黄的,本来很宁静的在树上长着,不知道曾何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看,就是那个柿子!”那个柿子离成熟还远着很呢,却偏偏在枝叶中垂了下来,落在了大家都看得到的位置。

  “据说,像这样的柿子要多捏、常捏才快成熟。”

  起初是一拨好奇的人从老远的地方赶过来,用捏一下,还硬的,证明还有待去捏,待一拨人捏过了之后,那半青不黄的柿子终于软了起来,捏起来还特别有手感。我们中的一些老百姓听到这样的状况,也长见识了,都纷纷围在这棵柿子树旁边。等着那拨好奇的人快点捏完,他们也想上前去捏一下。

  “累了,改天想捏了再来捏吧。”那拨好奇的人走的时候掉下了这句话。

  “妈的,等了那么久,终于轮到我们捏了!”那一双双手还沾着泥土的气息呢,这个捏一下,那一个捏一下。那柿子越捏越软,毫无生气,却给捏它的人极大的满足感。等所谓的“审美疲感”稍稍浮起来的时候,他们才带着极大的满足感离开了。毕竟,大家还要生活,那个软柿子想捏的时候才去捏,那才是感觉十足的。

  看到这样子了,领导要发话了。“这柿子是我们的,好奇的人捏了,一些百姓也捏了,但捏得不够到位,因为从柿子的形状来看,完全还没有看出我们的文件精神。”领导是用他们的大刀阔斧的精神对这个柿子任务性的柔捏一番。嘿,真别说,领导捏过的柿子就是与众不同,有棱有角的,感觉还面面俱到。阳光一照,什么意识,什么精神——都有。

  其实,我们的柿子专家就在一旁看着,基于多年的柿子研究经验,虽然还不知道柿子的种子怎么样的,也没亲自种过柿子,但对于怎么来捏柿子,他们觉得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也最有执行权。好奇的人,一些百姓,一些领导都捏过了,他们再不出来捏,感觉太对不起自己的专家称号了。“甚至对柿子的多年研究,我们觉得柿子应该这样捏……”那是专家的手呀,领导捏出的棱棱角角不能去改变,但这基础上进行加工的能力还是绰绰有余的。一番精心的捏作之后,柿子又披上了新形状,虽然柔软,虽然没有了生气,但某些艺术感还是有的,某些意识还是附存着的,某些精神还是含着的。

  这真是一个完美的柿子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