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这段音频录于三个月前,贻笑大方) 沈园,一夜狂风过去,吹落满地春花。 半上午的时候,诗人陆游意兴阑珊地孤身踱步进园内,看到这被恶风摧残过的春园,内心更加伤感。他移步到一株柳树前,瞬间泪目。七年前,他和爱妻唐婉一起在这儿赏春,当时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可惜“物是人非”。柳树长得更好了,垂柳丝更细长了,可心的人儿呢?却不知身在何方?又如何才能相见? 正在他无限伤感时,身后传来一阵轻咳。泪眼纵横的陆游转过身去,恍若梦境般呆立住了,面前的人儿,不正是朝思暮想的婉儿吗? 他赶紧擦拭掉眼角的泪,带着欢欣的语调说:“婉儿,你怎么也来了?” “近日在家待着觉得烦闷,就出来散散。” “那你是一个人来的吗?” “他也在。” “哦...”陆游听后,情绪不再激昂,而是又受了击打一般,耷拉下脑袋,半天才喃喃问道:“你们还好吗?” 唐婉轻轻转了一下头,用低的似乎只有自己才可以听到的声音答了一句:“还行吧!” 两人相对而立,万语千言想要说,却又一时无语凝噎着,陆游注意到,唐婉的眼睛也开始泛红。 仿佛隔了好几个世纪,唐婉才又说:“我们出来还带着一些酒菜,我去给你取一些送来吧。” 陆游点了点头,表示了默许。 只片刻功夫,唐婉托着一个精致的木盘过来,上面放着一壶酒,还有两样点心和两碟小菜。陆游一看,深深触动,这些都是自己最爱的,难为唐婉怎么像变魔术一般就给变出来了呢? 接盘的时候,陆游无意识地看到了还是那双曾经熟悉的红润如酥的手。看来,她改嫁后,日子过得不错吧?可他分明又看见唐婉的眼角,似乎有长时间被泪水浸润的痕迹。 “婉儿,难为你,费心了!”陆游把酒菜放在一旁的石桌上,切切地说。 “没事,没想到今天能遇见你,我...心里...很高兴。”唐婉说着,却又转过身去,陆游知道,她在拭泪。 “婉儿,如今身份有别,我就不请你一起饮酒了,替我转达谢意。” 唐婉微微点了点头,轻轻转身离去。陆游倒了一杯酒,将饮未饮时,瞥见了唐婉稍稍停步,缓缓转头,他是多想叫住她呀。 但世事弄人,他已不能够了。和着泪、咽着酒,前程后事,陆游感慨万千,提笔在园内写下了: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那边呢?唐婉也想不到自己能与陆游重逢,想起曾经的伉俪情深,又看到陆游对自己深情依旧。两人的爱,敌不过现实的伤害,能怪谁?陆游题词离开后,唐婉回到园内,看见这首催人泪下、叫人心碎的词,心头翻江倒海,难以自制之下,也提笔和了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咽泪装欢的唐婉,终究压抑太久,见到陆游之后不久,即含恨离世。 后来,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陆游再次来到伤心地沈园,又题诗二首,此时,唐婉也已经离世四十余年了。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城上斜阳、伤心桥下、惊鸿照影、梦断香消,这段悲悲戚戚的爱情故事,到了这里该画上一个装满泪水的句号了吧? 谁知道,数百年后,有一个叫做纳兰的词人,以“我是人间惆怅客”自居,一生用尽情、写尽情,给后世留下了更凄美自伤的故事。纳兰出身高贵,看过《康熙王朝》的都知道明珠这个人,他就是纳兰的父亲,咋样?这官二代的地位,简直了吧?他自己也是才华横溢,深得康熙激赏。本来,他与第一任妻子卢氏可谓是情深意浓,可偏偏上天就要嫉妒每一对有着甜蜜爱情的伴侣。他们只有短短的三年婚姻之缘,卢氏就离开了人世,其后,纳兰陷入了情感的极大苦闷中,对妻子的思念使他写了堪比苏轼的大量悼亡词。 但是,他遇见了另一个婉儿。经朋友牵线,他和当时的江南才女沈宛相识,两个人很快因为共同的文学诗词爱好走到一起。但是,他们的悲剧是另一个形式,纳兰作为满族人,而且是贵族,是不可以娶沈宛这个汉人为妻的,纳妾都不行。就这样,痴情重情的纳兰还是顶着巨大压力,在北京为沈宛买了一座院子。可惜的是,纳兰太忙了,他是康熙的御前侍卫,不可能每天、每时、每刻陪着沈宛,他很可能一周也未必能抽出一会儿时间回家来陪沈宛。而这一切,很有主意的沈宛慢慢不再接受,她要的爱情不是空守和等待,不是半夜凉初透,醒来未见人。 她向纳兰提出了分手,尽管无比震惊,但纳兰还是最终选择了放沈宛走,而把一切独自来承受。 沈宛走后,他含泪提笔写下: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不久,三十一岁风华正茂的纳兰,一病不起,告别了这个给了他无限情恨的人世。 陆游的错,纳兰的错,究竟是谁的错?后人自有评说,痴人读罢这两段故事后,心碎欲裂,满脑子回荡的就只有那句痛彻心扉的答案: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附言:感谢《孝义文艺》编辑老师选用该篇文字,感谢一直以来阅读、关注、支持并转发的你,感谢长期坚持打赏的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