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要想成大事,仅凭务实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这2样特质……

 曾仕强 2021-11-18

曾仕强公众号与您相伴3180戳上方蓝字关注


中国人非常重视“层次性”,一生努力不懈,目的即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600字,深度阅读需8分钟,受益终生|

现在,很多人搞不懂“情理法”,甚错把情、理、法的次序,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排序,认为情排在最前面,实在大错特错。

要知道,中国人的“情、理、法”系统,有其独到的奥妙。

现在我们多半行而不知,自己说不出“情、理、法”的真义,却要不断地把它改变成“法、理、情”或“理、法、情”,固然不知者不罪,却显然造成了无心之过。

那么,情、理、法的系统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为什么对一个人能否成大事关系很大呢?

1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华文化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由下而上,分别为“务实”“不固执”与“中庸”。

务实的表现,在守法;不固执的要旨,在讲理;而中庸的切入口,则在于论情。

由上而下,正好构成“情、理、法”的顺序。

在教育并不普及的时代,老百姓属于学识既不丰富、情理也不练达的低层次大众。

他们以“务实”为依归,遵照做人应该规规矩矩,做事必须实实在在的道理,而最具体的行为表现,莫过于“守法”。

官吏的学识至少比一般老百姓要丰富,对于情理也应该多一些了解。

让他们拥有一些弹性空间,能够自主地衡情度理,然后找到合理点,当然比遵守僵化的法条要灵巧得多。

但是官吏一讲理,就会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乱场面,这时候高层人士的“情”,就很自然地影响“理”的抉择与判定。

在某些城市,“法”常常具有不需要的全都齐全,需要的那一条刚好欠缺的特性。

选举发生弊端怎么办?把选举罢免法翻来覆去,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这一条。怎么办?

比如先宣布某位先生当选。根据哪一条呢?“什么哪一条,这样才合理啊!”

可见,“理”的层次比“法”高,找不到法的依据,或者认为法不合理时,我们就会依“理”解决。

法院审理,找来找去也找不到法的依据。于是往上推,比如让高层人士开会决定黄先生当选。

根据什么法?依据什么理?有人说:“何必呢?情面难却啦!”证明“情”的层次又比“理”高。

高层的“情”,可以决定中层的“理”。

但是有一点,“情”如果凭良心,衡情度理的结果必然相当合理,大家就能够接受。

“情”若是滥用、私用,以致违背了良心,那么得到的结果必然是歪理,偏离了正道,令大家不服。

2

问题是,很多事件往往是依“情、理、法”来处理的,为什么还要讲一切依法不可,是什么道理?

因为“情”“理”“法”的结构,有其不可分的关联性。

“法”居于基础地位,表示“论情”和“讲理”,都不能脱离守法的范围。“法”原本有其弹性,在合法的范围内,衡情度理,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合法。

但是,一个人要成大事,仅凭“务实”是不够的。

必须在“不逾越规矩”“不违背实在”的范围中,以“不执着”的态度,多找几个答案。

保持学则不固的心态,听到别人的意见,并不马上接受或拒绝,都把它当作使自己不固执的一种参考意见。

然后等到时机成熟,考虑周到,这才“择善固执”,找到真正的合理点,再加以适当的坚持。

任何事情要妥善解决,并不是完全依法就行得通。

一切依法,所依的法如果不合理,究竟妥善不妥善?解决的方式可能是合法未必依法,可以解释为依法找到合理的答案。

“理”的最大难题,在不易明。

大家都讲道理,却实在没有把握真正的道理在哪里。

科学家追求真理,却一个紧接着一个,在努力推翻前人所指称的真理。

人最可怕的毛病之一,在于只承认自己的道理,不相信别人所说的道理。

中国人更是普遍十分讲道理,却常常不讲道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既然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只好交给高层人士,以“情”来裁决。

良心是判断道理的最好标准,如果这一点都不相信,那我们还能够相信什么呢?

高层人士是否凭良心,则交由中层和基层广大的人群来决定。

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心知肚明。

哪些高层人士凭良心,哪些高层人士口是心非,终究骗不了大家,公道自在人心。

只是,我们中国人习惯于不一定会原原本本地说出来,于是有心人报喜不报忧,极力巴结逢迎,造成高层人士常被“小人”包围的可怕现象。

自古以来,高层人士大多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仔细考验周围干部的言行,恩威并济,使其不敢有所隐瞒。

而且稍有不轨,也处分得特别严苛,以致下属常发出“伴君如伴虎”的苦叹。

高层自爱,又能警惕于干部的真忠与伪忠,实贤与虚贤,密切注意干部有没有能耐把自己的“情”控制到依法合理的地步。

如果可以,自然可以成为人人称道的君子,成就一番功业。

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理、法”的行为标准,其实就是孔子学说中的“仁、义、礼”理论。

我们希望大家知道,为什么中国字要竖着写,因为它有一个层次性。

儒家是非常讲礼的,这个礼就是我们所讲的法。

孔子非常遵从周公,就是周公治礼,把治得很完整,今天的话叫制度。

中国人是非常重视制度的,很多人觉得中国人非常随便,不守规矩,其实这是误解。

我们最会把制度定起来,而且最早把制度定得很完备。那时候以周公为代表,几乎所有临近的国家都向我们学习。

重视法,重视制度,在儒家的学说就叫做礼。

可是,这些东西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合乎义。

义就是理,义就是合理的意思,制度必须要合理。

如果不合理,大家就会抗拒,就会阳奉阴违,甚至很多人要把这个制度改掉。

要知道,中国人是这样,我们只接受合理的制度,很不喜欢不合理的制度。

问题是,合理不合理很难讲,因此,就进一步提升到仁。

仁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情,它就是人性。

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中国人是从下往上一层层提升的,跟西方人从上往下不一样。

我们现在的观念就认为,写在前面的一定最重要,其实不是的。

人性如果不合理化,那也很可怕。因为有阴就有阳,有善就有恶,有好的念头,就一定有坏的念头。

一个人不可能统统只有好的,完全没有坏的,那几乎做不到。

圣人很少,大部分人想进、想退,想这样、想那样,想好、想坏,这才是正常的。

人性要合理,制度也要合理,你会慢慢了解到,我们是以义为中心。这就非常符合《易经》的道理。

《易经》的道理就是中间最大。


中国人是中间的最大,只要很重要的东西一定摆在中间。我们的中轴线非常重要,所以叫中。

“仁、义、礼”,这三个以义为主,仁必定要合义,礼也要合义。

我们中国人讲合情,一定会讲合理。讲合法,也要讲合理,总要把这个理放在中间。

合理的人情很可爱,不合理的人情就很讨厌,而且会害我们。合理的制度非常好,不合理的制度就有负面作用的。

这样就很清楚了。

大家只要把中国人这套思考的理路弄清楚,在日常为人处事中,就能看得很清楚,做起事来游刃有余。

 

总之,中国人非常重视“层次性”,一生努力不懈,目的即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

因为我们历来重视修身养性,越高的层次代表越高的修养。

就像人人都非常尊重和仰慕得道高人,就是因为他们的层次高,修养好,可以成为众人的榜样。

期待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成为德才兼备的高人。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易经思维APP·每日免费抽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