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业领域,超市的出现是一场革命。 超级市场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居民购买力严重不足,零售商纷纷倒闭,生产大量萎缩。1930年8月,美国人迈克尔·库仑在约州开设了第一家超级市场——金库仑联合商店。库仑根据他几十年食品经营经验精确设计了低价策略,他的超级市场平均毛利率只有9%。为了保证售价的低廉,必须做到进货价格的低廉,只有大量进货才能压低进价,迈克尔·库仑以连锁的方式开设分号,建立起保证大量进货的销售系统。他首创了自助式销售方式,采取一次性集中结算。 二战之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人们生活、工作的节奏加快,加上城市交通拥挤,原有零售商店停车设施落后,许多消费者希望能到一家商场,停车一次,就购齐一周所需的食品和日用品,超级市场正好顺应了消费者的这种需求,所以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也为超级市场的普及创造了条件。制冷设备的发展为超级市场储备各种生鲜食品提供了必要条件,包装技术的完善为超级市场中的顾客自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后来的电子技术在商业领域的推广运用,更是促进了超级市场利用电子设备,提高售货机械化程度。此外,冰箱和汽车在家庭中的普及使消费者的大量采购和远距离采购成为可能。 因为当时的零售业态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催生了超级市场的诞生;因为生活方式以及需求的改变,让超市办的越来越红火;因为科技的发展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为超市进一步降低成本、大规模扩张提供了基础。 想想看今天的教育,是否也面临着类似于零售业向超级市场的方向转型发展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首先,教育目前的发展状况,与社会对教育的期盼、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之间的不协调性越来越明显,太关注育分不重视育人的教育现状,已经带来了很多的矛盾和困惑,需要教育深化综合改革,确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更多活泼泼的人来;其次,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育也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帮助人们适应新时代的生活,而不是固守过去的一套;第三,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领域的广泛运用,已经为教育综合改革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相融合,借助技术的手段来重构我们的课程,实现教与学流程的再造,让学生爱上校园,喜欢上学习。 超市的销售方式也很值得教育领域借鉴。 首先,超市是物品的集散地,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基本上都可以在这里购买得到,不同的人在这里各求所需,其乐融融。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课程也应当如此,应该有丰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课程越是丰富,学生的选择余地越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越容易调动起来。强调选择性并不是反对必修的课程,现实的情况是,一个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完全相同的课程,通过统一的考试来对学习的状况进行评价,完全不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学生如果总是在无奈的情况下参与到学习生活之中,要想有好的学习成效是很困难的。 其次,超市提供的物品特别是食品都比较讲究新鲜度。这一方面体现了超市自身的品质,也为赢得消费者的心理奠定了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当如此,越是鲜活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越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越困难。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充分联系当下的社会实际,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学习素材,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第三,超市是一个休闲的场所。人们来到这里购物,在这里消费和交流,了解超市有哪些新鲜的物品上架或者有什么样的促销活动开展,这些内容本身就是超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也应当如此。学生到学校里来,不应该一天到晚将弦绷得紧紧的,要通过校园丰富的文化活动,给孩子们提供张弛有度的生活空间。闲暇出智慧,所有的活动其实都具有教育意义,对孩子大脑的发育和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意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并为孩子们创造好的成长环境。 教育供给方式的改变,是教育变革的关键,超市给我们提供了变革的鲜活事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