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温莹莹:提高教师设计情境化任务的能力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1-11-19

提高教师设计情境化任务的能力

中山市第一中学/温莹莹

“整本书阅读”由叶圣陶先生于1941年首次提出,他提到“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表明整本书阅读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课程意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曾明确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里的整本书阅读主要是指名著阅读。最近,阅读了余党绪的《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以情境优化任务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任务与情境》,对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产生了一些思考。

经典名著的阅读教学难点在于,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与动力,以及经典文本与学生之间存在的时空距离和文化距离。基于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认知实际和心理状况,设计情境化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便显得尤为必要。然而,情境化任务的设计者应是教师自己。余党绪老师认为,“教学的价值,正在于引领个体,穿越人类探索中无数个'雷区’和'陷阱’,直接面对人类知识的'最高成就’,将前人探索的终点当作自己的起点,进而推动知识的积累与文明的传承”。以学生的人生体验、文化积累及阅读能力看,他们远没有达到能够触摸“人类认识的终点”的高度。因此,问题的提出、任务的设计应由教师来承担。然而,我们的一些老师并不能做一个很好的任务设计者。教师有自己的阅读偏好,部分教师由于不喜欢某几部名著,没有认真读完全书。然而,他们却依旧给学生布置一些“像模像样”的阅读任务。自己没有很好地消化全书内容,便通过查找资料不经筛选或随意筛选后搬上课堂给学生讲解。这既是对名著教学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因此,提高教师设计情境化任务能力的第一要义便是教师自己要吃透名著。

其次,提高教师设计情境化任务的能力还需要让教师本人理解“任务应如何设计”,“情境化任务与纯任务的区别是什么”等基础问题。余党绪老师认为,“任务往往指向具体的产品或行为,成果外显,目的明确,目标清晰,指向性强,操作性强,对于阅读与思考的驱动作用也更为显著与直接”。通过任务来推动问题的解决,有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大量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学生阅读名著需要靠“任务”来驱动。然而,任务的设计也是有所考究的。宽泛的任务,大多引发随意的联想与散漫的思考,很难有思考的准确性与清晰度。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说:“清晰性与明确性不是真理的标准,但隐晦与含混之类的东西却可能象征错误。同样,连贯性不能确立真理,但是不连贯性与不一致性却能确立谬误。”以宽泛的任务驱动课堂教学,看起来热闹,实际却焦点不清,边界不明,思维过程必然大而化之,讨论也不着边际。结果是,“热闹”稀释了课堂的内涵。将任务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以情境的设置来限定思考的方向与边界,推动思维向深度与广度拓展,这是优化任务设计的主要策略。因此,教师应明确认知“情境化任务”设计的必要性,尝试设计具有实际效用而又开放有趣的情境化任务,推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

要提高教师情境化任务的设计能力,除了要对原著产生自己的思考外,还应学习情境化任务设计的技术。学习的样本可以是全国各省市中考的名著题,甚至可以是全国高考题,研究情境化任务的设计形式。以往的名著阅读测评单刀直入,直奔能力点测试,现在越来越多省市的中考命题注重创设情境,命题人根据评估需要,模仿现实生活建构情境,学生模拟解决任务。试题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易于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可以有效降低学生考试时的拘谨感。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势必呼唤新测评。江浙一带的语文中考命题较早采用整卷情境化设置,教师可以优先研究近几年江浙的语文中考题,尝试从中寻求情境化任务设置的奥秘。

任务设计主要解决学习的动力问题,情境设置主要解决体验与思考的条件问题。如果缺乏必要的智力含量,情境也只能是情境而已,任务也没有了吸引人完成的驱动力。因此,任务设计与情境设置的根本,在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而基于文本、指向文本、回到文本,应是教师设计任务与设置情境的基本原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