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发过的朋友圈(4)

 今粉儿记事本 2021-11-19

2013年4月的主题是探亲和团圆,先写探亲。

(一)探亲有感

月初,桥同学开车载着我和小堂妹在清明节那天回他的老家,探望叔婶,又心心念念的要去给最想念的奶奶上坟。这样的探亲回乡祭祖仪式我们大概一起经历了六七年吧。

印象中我就去过一次东北家乡的北山,记得在大人的带领下给我奶奶上坟,好像模糊记得是我考上大学的那年春节?真的记不清时间了。

不知道为什么去的次数那么少。可能小时候大人都不让小孩儿去,长大了又远离家乡,时间基本赶不上。老家那边的祭祀规矩也没有很严格的规定到我们这一辈儿,慢慢的就忘记了这个仪式。

好像只记得逢几个年节,如小年,三十,中秋,清明,家人要去给已故的亲人们上坟或上灯。虽然只去过一次,但那个情景始终清晰的印在心里。

领头的长辈开始在坟前打着招呼说着话,然后跪地点火烧纸钱,大家跟着边说话边往火堆里添纸钱。

我跟着大人说着相似的话:「奶奶,您在那边过的好吗?钱够花吗,快收钱啊,奶奶,我们都挺好的。奶奶,我们来看您了……」。

眼睛始终盯着那火花,看它在寒风中噼里啪啦的打闪,眼睛不由的一阵阵泛酸,心里一阵阵揪紧,怎么也忍不住,不停的掉下眼泪,竟哭到抽噎。

大人说我真懂事,是个有感情的孩子。

我自知,和已故的祖辈相处机会并不多,可供回忆的内容很少很少,并不是因为具体的什么事情而思念落泪,但终究是亲情血脉相承,始终是有自然亲近的属性。

很多事情在人活着的时候还有机会弥补,一旦阴阳相隔,遗憾将留终生。

妈妈这一点做的很好。在姥姥和姥爷在世的时候,妈妈尽已所能的明着暗着照顾他们,从自己小家里省吃俭用贴补到生活更为困难的娘家,当然也是得到了爸爸的支持。

姥爷去世后,妈妈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去我舅家探望半身不遂的姥姥,给她买猪蹄儿买红肠,买饼干买罐头,洗头洗脚擦身体,理发剪指甲,挖耳朵解痒……

记得我姥瘫痪了三年多,在去世的那天,我妈一夜之间掉光了所有的头发,昏厥数次,真是伤心到极点,还是在哈尔滨上学的桥同学给买了章光101寄过来,爸爸每天给擦涂,头发才又长出来。

但妈妈后来和我说,她伤心的是再也看不到我姥了,但我姥活着的时候,她尽力了,可以放的下。

我一直把妈妈当成榜样。身后之事无人知晓,唯有现世才是最真实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在现世中真心实意,才不会把缺憾留到不可再感知的来世。

还是说那年回金华吧。

提到老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在小婶门前晾晒的,直让人咽口水的梅干菜。因为太喜欢这个感觉,还特意去镇上买了一个这样的大竹匾:)

因为我所知甚少,就格外关注他们每次的流程。一年又一年,年年都一样的有固定章法。婶子会提前准备好固定的四样菜,有大肉有豆腐等,主食有清明馃和两份米饭,还要备上黄酒。

等我们开车一到,小叔就会用红色塑料袋装上鞭炮,用一字扁担挑着这个有年代感的厚实的漆盒上山,桥同学会跟在后面背着锄头,用来培土。我不太会走通往山上的羊肠小道,每次走到快眩晕的时候,幸好到了。


内向的小叔默默的点上一挂鞭炮,震耳的声音在告诉爷爷奶奶,我们来看他们了。之后小婶把菜品一一摆上,那次我们带的一盆菊花也摆在上面,小妹从山上采了映山红给奶奶。小叔倒上两盅白酒洒在坟前。把坟前的草拔一拔,再从旁边挖些新土培上,小婶点上香,大家一起拿着香再拜上一拜,最后把新的黄纸压在墓前。

这过程很安静,并没有人说话。

越发的安静,越发的往事涌现,仪式感的重要性可能在于此吧。

我和桥奶奶亲密相处过一个暑假,就在2004年她重病的那个月,我从北京坐飞机到上海,换大巴到金华,乘拖拉机颠簸到西腊坞,只为陪着快崩溃的桥同学来看望她。不知为何,竟有一见一故的亲切,她一直说她喜欢我,一定要把在枕头下藏了一辈子的铜钱串都送给我。

每次听她急切的叫着孙子「潮潮」(桥同学的小名),「潮潮背我上楼」,「潮潮给我洗头」,「潮潮给佳颖拿糖吃」,我都好生羡慕这种亲密无间的祖孙情。

我对桥奶奶所有的怀念和情感后来都写在了2017年的一篇文章里我怀疑你今年没来看紫荆花。桥奶奶离世转眼也十几年了,日久天长,影像早已模糊,时间真是最残忍的。我们心里这份念想虽然模糊了些许,但相处的时候我是真诚的,奶奶是真诚的,我们真心相处过,足矣。

还是说回到4月清明节。

祭祀结束,在下山的路上,婶子会在路边摘荠菜、摘野葱,摘苦菜,这天赐的食材在清明节后茂盛生长,转眼摘满一篮筐。野葱和豆腐用来包馄饨非常好吃,也是截至目前我吃过的最鲜美的味道。我永远无法忘记这种天然的美食。叔侄二人会拐到山里去挖几棵笋,晚上当菜吃。小妹会拉着我去看竹林里的野猪毛,晚上小婶竟会端上来一盘红烧野猪肉,你就说这生活野不野吧?~

神奇的大山,可真是宝库!

下了山送回扁担,我们轻装上阵,带上大风筝再次上山。那时,春风乍起,正适合驱散冬天的寒意,迎接春天的到来。

这几年,婆婆离我们很近了,小叔家也搬到城里大房子住了,我们再回老家也不那么方便了,可能慢慢的,从前的仪式也会越发的变淡吧。

幸好我认真的记录过,感受过。如前观点,亦无憾也~

(本篇完)

(二)团圆

待更新~~:)

4月朋友圈内容见次次次条,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