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美画谱——尊圣天山红画谱

 涤砚堂 2021-11-19

图片

《天美画谱——尊圣天山红画谱》

是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发行


           李毅峰 | 


千载华夏,文史贯通。图画万物,古今延亘。三皇五帝,丹青之兴。神马负图于黄河,始造书契;灵龟驮书于洛水,肇起图腾。比雅颂之述作,运天地之大情。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海神灵。存形莫善于绘画,教化与六籍同工。文随代迁,世承其统;娱情发微,宋元明清。

观乎中华绘画,美若霓裳。逸笔草草而墨含神采,精谨绘描而仪态万方。描写生物,略识羊大为美;模移山川,始知天高水长。尽收山水花卉之满目,罗列工笔写意之琳琅。品格超绝,翰逸飞扬。一管纤毫,存千般变化;几滴水墨,蕴万种光芒。或文人情怀,诗书画印俱不可有名利之见;或大匠发微,浓淡工拙皆是能成胸中苍茫。上下千古之思,纵横万里之想,曲尽形容,五彩华章。

回溯《宣和画谱》,有书目而无画;《梅花喜神》,刊疏枝于径庭。至《芥子园画传》,彰对谱卧游之乐;若《三希堂画宝》,写山水人物毛翎。尽收江河万象于檐下,全贮湖山百卉于中屏。工传世珍,腕底生情。今,天美一社,六十甲子。承枣梨翰墨,享画界美名。时逢盛世,美术合鸣。负文化之使命,崇传统之本性,处发展之世界,怀学术之圣境,汇古今绘法于诸册,集名家妙笔于一经,洋洋而成《天美画谱》。人之学画,当有传帮。初学欲知笔墨,博览多闻书香。令取荆关董巨,久必入其伪佛;至于高士达人,不可局于一窗。兼收元明,广议宋唐。不师古人,持数句举业饾饤,或有浮名;凡临名迹,究格法骨气神韵,乃成凤凰。能于精神意象间,我意之所欲出;只得形似摹写相,各家之所彷徨。倚门傍户,后则自立门户;循规蹈矩,而是天然明堂。别开生面,落落洋洋。

画有六法,罕能尽赅;自古及今,各擅其强。隐迹立形,以有法生无法;取象不惑,由形象见化象。创意立体,妙合岁藏。学画之诀,泥谱为长。既有形神,笔法之往。参变而后脱化,悟通而成学养。《天美画谱》,依人列章;妙有不同,寸短尺长。攒集造法,以宣画昌。


图片

天山红

 68cm×68cm

2021年


      "天山红"大美意象

                      周尊圣

       周尊圣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画家、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新疆的自然山川、风物人情、丝绸古道进行深入探索研究。近年来以天山红、黄土坡、黑土地为系列研究课题,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色彩,不同表现手法,探索山、坡、地的文化内涵,探究山水画时代进程,实现西域绘画正气宏图的艺术理想。

       东方民族是传承红色文化的民族,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只有一种色彩"红色"承载着国人太多的记忆。红色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对红色的偏爱和钟情,是一种崇高精神和情感的融合。红色是信仰的色彩、是爱国的情怀、是启迪人生的色彩、是民族希望的色彩!红色不仅仅是一种色彩,也是一种渲染,其真正的价值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渴望火红的梦想,肩负着华夏儿女渴望祥瑞的期盼。在中国,红色蕴含丰厚,积淀已久,自古以来是一种阳刚壮美,坦荡静远,沉稳而又奔放,热烈而又豪迈的色彩,把整个中华民族陶醉。国人在红色中沐浴,在红色中熏香,而经久不衰,亮丽依然。中国色彩,东方情怀,世界上因为有了红色,才充满了光明"红"淋浴华夏儿女,浸染华夏大地,是生命的色彩,是人类勇敢和希望的色彩,永生的色彩。中国红,折射在雄峻威严的宫殿上,跳跃在娇艳新娘的盖头上,彰显在赤胆忠勇的脸谱上,红得热烈奔放,红的坦荡坚强,红的激情似红,红的喜气洋洋。

图片

天山红

 68cm×68cm

2021年


图片

横出天的大象

 68cm×68cm

2021年

“天山红”迄今为止已整研究了二十多年,也是从技术层面到精神层面的二十年。199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举办了“天山山水画学术研讨会”,会上专家们提出的理论性、建议、意见都是实践中难以获得的,更加坚定了我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艺术之路的信心,这种信心就是创新,虽然创新是风险、是未卜,但只有创新才有可能突破重围走出自己的路。


图片

巨笔增国色

 68cm×138cm

2020年


图片

天山天上之山

80cm×34cm

2021年


与时代融为一体在长期的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创新要与时代融为一体,也要在继承发展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保留传统元素,若要强化个性,不免会丢失传统山水画的许多内涵;若要固守传统,所表达的内容形式则与己无关,丧失自我性情的表达,难免形成雷同。传统笔墨固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但流行了千余年的文人笔墨程式太成熟、太古老,所以改变放弃旧的形式语言,另辟新路。创新才是对传统更好的继承,因为我们也在创造未来的历史,守传统就没有风格和个性而言,而新的语言体系目前又难以承担继承传统,承载文化,体现时代精神的重任,这正是我研究创作《天山红》多年来困扰纠结的难题。

艺术创作的本质不是艺术而是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思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其形成和表现的终极目的都是一种阐释,离开了文化谈艺术就是无本之木。从历代优秀的山水作品看,无一不是凝聚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之所以能建树于中国美术史,就是因为他们首先把自己投身于时代文化的前列,使得作品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那么时代精神又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呢?我认为时代精神就体现在“新”字上,时代精神就是创新精神,也就是对时代的理解,对生活的深入,对社会的认知,对人生的情感所形成的创作观。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要无愧于这个时代,创造这个时代,独立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则是“专其神,守其一”,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才有可能给观者产生全新的心灵震撼,只有完全忘我地与时代融为一体,才是一种心灵的创造,是一种自然力的创造,而无愧于一个时代画者的使命。


图片

双手搂定宝塔山

138cm×34cm

2021年

图片

渭城朝雨浥轻尘

138cm×34cm

2021年

图片

巨笔增国色

 138cm×34cm

2021年

探索西域天山红新技法要开启一扇大门首先要找到钥匙,也就是方法和技法,纵观古代和近现代的山水画家们,无一例外地都从地域、技法、风格入手。20多年前我第一次走进新疆走近天山,是怀着画新疆的雪山为目的,历经一个半月,走遍了南疆北疆。南疆大地是我最终的选择,没有花草树木,重在它的可塑性,也使我萌生了探索、研究、突围的信念。那里没有花草树木,只有裸露的砂岩厚土,让大山运动起,让尘土砂石飞扬起,正如清代画家虚谷所云,“石即云也,云即雨也,石何为云?云何为雨?”这正是传统哲学,也是中国画精髓,其大美意象,妙在以心写意、象由心生的主观造境。

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人迹罕至的大漠地带,更谈不上文人墨客至此泼墨抒怀,虽有边塞诗塞外诗,但没有边塞画,建国后,许多艺术家走进新疆,深入生活画新疆,但几乎都是古人技法的延用。随着开发西部建设的脚步加快,交通更为便利,有更多的艺术家们走进西域,探索这块神奇广袤的土地,我就是其中之一。

风格的前提是技法的改变,没有特殊的表现方法,何谈风格。古代绘画延续几千年,传统表现山石树木、云阁楼台勾皴点染的程式,要表现这块寸草不生的土地,已显得束手无策,必须找到新的表现技法,才能形成强烈的个性及风格。我尝试打破传统技法,采取先染后皴擦,在半湿不干时勾勒落墨,以墨破色,使得色墨更好地相融,才能体现山石的质感。我的体会是,既然表现干山就必须用湿的画法,才能体现出中国画妙在用水,润而不燥,尽最大可能在创新中保留了传统绘画的基因。


图片

不变的鲜红 不朽的胡杨

68cm×68cm

2021年

图片

红韵染东方

68cm×68cm

2021年

图片

红韵当歌

68cm×68cm

2021年

图片

大美无言

68cm×68cm

2021年

图片

大美天山

68cm×68cm

2021年

红色的极致运用中国画源于水墨,水墨源于丹青,道家则提出“五色乱目,大色无色”。除浅降山水,青绿山水外,近现代画家们也在积极吸取西画中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色彩,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如重彩泼彩法的尝试和探索,在山水画发展进程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已经成为中国绘画史中不可删减的一页。传统山水到现代水墨,再到实验水墨,对红色的运用都是慎用的,更不敢想象一幅山水画通体运用红色。这也是“天山红”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接受之前的普遍观点,我的想法也是一样的。因此,我从感受红色砂岩到创作第一幅“天山红”作品之间,相隔了六年,“天山红”的大胆尝试和实践,应当说迎合了这个时代。20多年对天山的研究和创作实践,总结出画天山有三个原则:一大,二光,三色彩(邓维东语)。可见表现新疆色彩的重要性。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加入了强烈的主观意识,即从地理到人文,从历史到文化,忠实于生活的感受。新疆占地面积160万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新疆的南疆大地就有700多平方公里是赤色砂岩(古人称赤砂山),也称雅丹地貌,是这里的红色山岩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和灵感。东方民族是传承红色文化的民族,欧洲国家崇尚的则是白色和蓝色。红色是我们中华民族崇尚的颜色,也是精神皈依的色彩,从古代建筑的大红门、大红柱到国旗、国徽、军旗、红五星、红领巾,从国事国礼,从大红灯笼、红对联、红喜字到中国结,无一不是红色。在民间,姑娘出嫁从一双红鞋到红盖头,红遍全身,还有“无酒不成席,无红不成喜”的民间谚语,都是祈福呈祥、吉祥如意、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的企盼和象征。我对红色研究创作多年,主要以新疆天山为创作基地,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红色是民族精神,是民族气节,是红色文化的传承,是中国人内心流淌的色彩,中华儿女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是中国的文化使者,也是中国人的集结色,爱国底色。“借得江山三分色,裁我天山一段红”,这是我多年潜心研究创作的凝固色,是我天山系列山水画的灵魂。


图片

静观八荒

68cm×68cm

2021年

深入生活是改造中国画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产生为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新的内容,根据这新的内容才能产生新的绘画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大道”的真质,也是我的创作观。重立神而不废道,这就精辟地指出了艺术的神思在“天人合一”的宇宙哲学中恰当的位置,尤其对于山水画家更为重要。“天人合一”是中国山水创作根本观念,也是至高艺术境界。山水画是一个大命题,是包容万象的大千世界,其大是因为创作主体的人是和宇宙相通,又因主体性情的千变万化,使得与山川万象保持着大气流的贯通而充满生机。这个生机中除了由山水而引入的浩渺莫测的山水空间外,更是对人对社会、历史、艺术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融进自然的创作中。苦难艰辛不代表艺术,贵在对生活的有所认识、理解、感悟歌颂和赞美。树立大山水画创作观,确立风格,并能置身于“观”的核心,在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的内涵上做深入的挖掘。

由此看来,作为当代山水画家,必须学习传统而不拘于传统,必须站在时代前沿创造性地发展艺术,才能被这个时代所接纳流传,你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经典,经典才能广为流传。我想“天山红”创造性的探索和研究,得失成败的经验对后来者,无疑具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图片

天的大象 山的风骨

138cm×34cm

2021年

图片

红韵图

138cm×34cm

2021年

图片

天山红韵

60cm×98cm

2020年

图片

明月天山 苍茫云海

60cm×98cm

2020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