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笔记:形体肥胖、呕吐清水痰涎、胸闷脘胀、眩晕……是痰湿在作祟

 经方人生 2021-11-19

形体肥胖,怠倦喜卧,突然出现呕吐,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胸闷脘胀,不思饮食,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舌质淡,血虚有寒。
苔白腻,气虚有痰湿。
脉滑,有痰湿之邪。

图片

若心慌、心悸明显,宜用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主中阳不足之痰饮证。

《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肺、心、膀胱经。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主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症、痰饮、蓄水证、心悸。《本草纲目》:“治一切风冷风湿,骨节挛痛,解肌开腠理,抑肝气,扶脾土,熨阴痹。”

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等。《本草纲目》:“自宋以来,始言苍术苦辛气烈,白术苦甘气和,各自施用,亦颇有理……白术甘而微苦,性温而和。赤术甘而辛烈,性温而燥。”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本草新篇》:“能调和攻补之药,消痈疽疖毒,实有神功。尤善止诸痛,除阴虚火热,止渴生津。但其性又缓,凡急病最宜用之。故寒病用热药,必加甘草,以制桂、附之热。”

若时时呕吐清水痰涎,胃脘不适,饮食不佳,同时眩晕症状明显,宜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
功效: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主风痰上扰证。

《医学心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

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橘红——味辛、苦,性温,归肺、脾经。理气宽中,燥湿化痰。主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药品化义》:“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

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等。《本草纲目》:“自宋以来,始言苍术苦辛气烈,白术苦甘气和,各自施用,亦颇有理……白术甘而微苦,性温而和。赤术甘而辛烈,性温而燥。”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本草新篇》:“能调和攻补之药,消痈疽疖毒,实有神功。尤善止诸痛,除阴虚火热,止渴生津。但其性又缓,凡急病最宜用之。故寒病用热药,必加甘草,以制桂、附之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