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1959年3月12日的《赤峰日报》,也许你会感到奇怪,现在的《赤峰日报》,原名不是《昭乌达报》吗?《昭乌达报》自1956年创刊以来,报社虽然在文革时期曾被造反组织夺权,以《红色造反报》《红色新闻》等名出过报,但在改现名之前从未有过“赤峰日报”的报名。显然,这张报纸与《昭乌达报》(现《赤峰日报》)不是同一张报纸。那么,它为什么也叫《赤峰日报》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赤峰市和现在的赤峰市是两个不同的区域概念。赤峰市的最早设立是1945年10月,当时所辖主要是赤峰城区。从1945到1958年,赤峰市与赤峰县曾多次分分合合。1958年10月,赤峰县撤销,重置赤峰市,设赤峰、平庄、初头朗、红山四个区,下辖赤峰镇、平庄镇、初头朗镇等三镇二十七乡,为县级市,隶属昭乌达盟。因此,这张1959年的《赤峰日报》是当时的赤峰县(市)委机关报,同时并存的《昭乌达报》为昭乌达盟盟委机关报,1983年昭乌达盟撤销,设立地级赤峰市,《昭乌达报》改为现名《赤峰日报》。
从另一张1960年1月26日的《赤峰简报》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工农兵学哲学、学毛主席著作”的热潮正在兴起,当天的报纸头版采用了刷红的通栏标题: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前进!头版的文章有:社论《掀起学习毛泽东思想新高潮》,新闻报道《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教学工作,二中师生朝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前进》《毛泽东思想光芒万丈,照的人心又红又亮,制药厂职工三年如一日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从药厂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到,该厂1958年7月工人就自发地组织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自修小组,9月又建成了工人业余红专大学,这个自修小组成为有八十多人参加的哲学系,由十七名工人组织了马列主义教研室和工人讲师团,参加理论学习的工人占全场工人总数的95%,绝大多数工人已养成学哲学、用哲学的习惯,讲理论讲政治成为普遍风气,学习和工作相结合,成为推动生产的动力。
《赤峰日报》(《赤峰简报》)只发行了两年,如昙花一现。如今六十年过去了,历史并不遥远,但历史的记忆却总是似曾相识、扑朔迷离、若隐若现。 |
|
来自: 捉光凑影 > 《乡土文献里的赤峰岁月》